尊敬的母亲:
您好!
提笔写信,竟已觉生疏。细算起来,已有半年未曾动笔。自升入初中,时光便愈发紧促,看书、练琴的时间一再被压缩,练字也时断时续了。仿佛只是飘忽一瞬,盛夏的蝉鸣犹在耳畔,眼前却已是层林尽染,满目金黄与火红——秋意深浓。
期中考试已过去一周,成绩尘埃落定。坦白说,结果不尽如人意,尤其是文科,发挥失常,便不再多言了。
母亲,您或许疑惑我为何近来常回家住,而不在宿舍?容我细细道来。放学归家路上,缓步徐行,沐浴着初冬微暖的风,那份轻松仿佛吹散了所有课业的疲惫。回到家中,陷进松软的沙发,舒适感油然而生。练上二十分钟琴,再洗漱完毕,时间便已近十点。此时,一种平日里难得的宁静悄然降临。打开音乐,翻开书卷,静静地沉浸其中: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感受诸子百家的思辨锋芒,于《吴军数学通识讲义》里品味数学与逻辑的纯粹之美,更从《法治的细节》中体会到罗翔教授传递的深切人文关怀。他的一句话令我至今难忘:“虚假的人永远无法代替现实中的人,愿我们走出这已习以为常的伪善,保持本心,从关爱身边每一个人开始。”
是啊,回想过去的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对外人,常将不完美甚至虚假的一面小心掩饰,维持着彬彬有礼、温和友善的姿态;然而,对最亲近、最了解我的弟弟,却往往缺乏耐心,甚至苛责相加。这“两面三刀”的形容,实在贴切。我也时常反省,或许,我应选择用关爱去引导弟弟走向正途,而非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半推半迫地要求他“正确”。
母亲,每每望见您辛劳的身影,心中便涌起阵阵酸楚。洗漱时瞥见您落下的根根发丝,其中已夹杂着不易察觉的白,更让我心头一紧。请您别太过操劳,您的大儿子,已经能独立处理很多事情了。您该卸下一些担子,交予我分担,让自己轻松些,好与我们一家,更从容地携手走向未来。
记得四年前,欧老师的一句建议,您便督促我练字至今。那时的我满心不解,甚至埋怨过大年初一还要练字的“不近人情”。直到时光流转了三年,2023年暑假在市级现场书法大赛中自信挥洒,我才真正领悟您当初决定的深意。这是您身体力行教会我的最重要一课——持之以恒。
身处这纷繁喧嚣、光怪陆离的世界,人们常被物质与利益的洪流裹挟,迷失其中。坐在车里,走在路上,听着车声嘈杂,看着都市的川流不息,我时常叩问自己:在这喧腾之中,我能否为内心开辟一方宁静的净土?选择回家,不仅源于对家的眷恋,更是对那份难得的、可遇不可求的内心宁静的追寻与向往。于我而言,或许这宁静只有归家后的十数分钟,便已弥足珍贵。这短暂片刻的所感所思,其丰盈往往胜过以往一周的浮光掠影。
从前读苏轼,读的是他“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旷达,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情,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怀。而今再读,却更体会到“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的悲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祈愿,以及“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苍茫慨叹。苏轼,不仅是那位至死天真乐观、葆有赤子之心的少年,是忧国忧民、情思深重的壮年,更是饱经沧桑、回望一生、感悟万千的暮年智者。
所幸,相比六年级下学期那片“平静无比却永无法激起波澜的死水”,如今的我已然觉醒,开始积极奋进,上下求索。这无疑是好的转变。上学期给父亲的信,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作结。此番写给您的信,我想借用苏轼的《定风波》表达心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最后,衷心祝愿您,也祝愿我们全家,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都能:不踌躇,不彷徨,心怀理解,步履从容。
您的儿子敬上
2024年11月15日
标签:起来尊敬细算写信提笔已有一封信母亲您好生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