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无声血》读后感

2024-10-16 19:01:47 阅读:

《一腔无声血》读后感

读丁小炜的这部《一腔无声血》(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之前,我以为它可能是应景之作,纪念性、资料性、抒情性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其基本的特征。然而当我甫一开始进入阅读的过程时,便被其牢牢地吸引了。那些早已远去的历史并没有被淡忘,在作者的笔下依然是今天敲击我们灵魂的重锤。

这是一部带血带泪、风格冷峻、爱憎分明的作品。《追忆库里申科》一文通过对历史的钩沉,让人铭记库里申科这样一个为中国抗战而献身的苏联飞行员,还有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为其守墓、懂得感恩的中国谭忠惠母子。《仁安羌,那一场逆袭之战》是一篇有着正名意义的作品,其所叙述的中国远征军解救被围英军的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抗战,以及抗战中那些不应忘却的往事。《为民族留下不屈的记忆》可以看作是作者对建川博物馆聚落的采访记,对主人公樊建川对抗战文物倾尽心血与财力的征集,充满了赞佩之情。

丁小炜走进历史深处,揭开一幅幅令人震撼的历史图景,让我们看到那些历史伤口中掩藏的更多真相。这些暴行不应该因时光的流逝而被忽略,而更加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让死亡工厂成为和平圣地》对731部队灭绝人性行为的'进一步揭底,让人再次看清这群恶魔是如何丧尽天良、灭绝人性;《王选的细菌战调查和对日诉讼之路》对日军在中国实施细菌战给中国军民造成严重危害的罪行进行揭露,并展现了王选孤身诉讼的无奈;《中国“慰安妇”民间调查第一人》中张双兵调查慰安妇问题的艰难之旅,更是以大量的事实揭露了日军丑恶残暴的罪行;《他们的劳工岁月》对李运德等中国劳工所遭受的残酷奴役与折磨的记述,见证了一段不堪回首却不容忘却的苦难事实。作者追踪与再现的是旧日的影像,不禁让人深思,日本军国主义者为何如此丧心病狂。书写与反思民族苦难和悲怆的历史,展示那些至今仍让人战栗的内容,目的不在于记住仇恨,而是要我们擦亮眼睛、提高警惕,不让悲剧重演。

丁小炜的《一腔无声血》,为我们如何面对、进入那段历史,提供了一种专业而平易的视角。这显然有赖于他所持有的正确历史观和面向大众的写作姿态。作品所提供的新材料、新思考,不仅表明抗战的历史是不可穷尽的,而且掸去蒙在岁月之上的尘土,为我们呈现了历史清晰的纹路。比如《打开微观抗战史的秘境之门》中,军队作家余戈对战史的解读,就是一篇扎实有力的文字,当余戈以细读的方式走进松山之战与腾冲之围的历史,实现的是军旅作家与战争历史的真正对接,其所还原的是战争的本相,而不是粗放含混的笼统印象,这就使战争的真实事实,通过一种新的文学思维与实践展现出来。正如丁小炜在该书的后记中写道,“抗日的故事埋藏在那一个个地方,采访过去许久,情绪依然挥之不去。很多故事,就在那里,等待着有人去寻找,像考古那样轻轻拭去表面的尘埃。那些故事自有令人震撼的理由,即便细节像烟云般散去,精神的决绝和凛然还永驻人间。”这部纪实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拂去尘埃,使历史重现光芒,因而有着不可小视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作者汪守德为总政艺术局原局长)

【《一腔无声血》读后感】

标签: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