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善而从的成语故事、意思

2024-06-20 09:17:07 文题网 阅读:

择善而从的成语故事、意思

《论语•述而》记有孔子说的一句话,原文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它的意思是说,即使只有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也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选择他的优点长处而跟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错误而对照检查自己,如果我也有这类缺点错误,就努力改正。

也就是说,只要我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取人之长,那么,随时随地都有我的老师,可以让我受到教益。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多用于形容虚心向别人学习。

“择其善者而从之”的说法,也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的一段记载,说的是:

春秋中后期,晋国贵族之间矛盾激化,祁氏和羊舌氏被灭。魏献子执政后,就把祁氏的土地划为七县,羊舌氏的土地划为三县,同时,提拔和委派十个大夫,每人分给一县。 其中一人是魏献子的庶子魏戊(旧称妾所生的儿子为庶子)。

魏献子对晋大夫成鱄〔zhān〕说:“我给魏戊一县,会不会有人说我任人唯亲?”成答道:“哪里会这样说呢?魏戊为人,对君上、对同亊、对自己,都很端正,给他一县有何不可?从前周武王灭商,得了天下,兄弟辈和同姓亲属受封的很多。只要确是有德有才,亲与不亲都应一样看待 (‘唯善所在,亲疏一也’)。”成鱄还提出心能制义、德正 应和、勤施无私、择善而从之等等所谓“九德”,说:“九德不愆、作事无悔”(九德都无违反,就不用担心别人会不会议论)。

“择善而从之”,后来再简而为成语“择善而从”。一般都用作选择最正确的意见而听从的意思。例如晋人范宁 《春秋穀梁传序》说:“夫至当无二,而‘三传’殊说,庸得不弃其所滞,择善而从乎?”(“三传”是指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和《穀梁传》。)这句话的大意是:最正确的意见不可能同时有二,而“三传”的解释每有不同说法,这怎能不容许读者抛弃谬误,择善而从呢?唐元稹《酬翰林白学士》诗:“多闻全受益,择善颇相师。”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