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载有孔子对宁武子的处世为人所作的几句评语,原文是: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武子,卫国大夫,姓宁,名俞,谥号武。知,同“智”聪明;愚,愚笨或傻,这里是指装傻,不是真的愚笨。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当国家太平兴盛的时候,他显得很聪明;当国家动乱不安的时候,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也能做得到,而他的那种装傻的本领,别人就做不到了。
《三国志•魏志•荀攸传》载,曹操也曾以“愚不可及”来赞扬他聪明的谋士荀攸。曹操经常说:荀攸“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他的“智可及,愚不可及”。这荀攸,在曹操统一北方的征战中,出了许多重要主意,立了不少战功,确实是极有才能的。但他谦虚谨慎,不夸耀、卖弄自己的聪明。他的聪明并不在外表上显示出来,相反,从外表看,他倒像个很平凡的人。他的这种“内智外愚”的“愚”,正是人们所不及的。
“愚不可及”,后来成了成语。这个“愚”字,可不再是装傻,也不是“内智外愚”的愚,而是直指为极其笨拙了。
鲁迅《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这样的山羊我只见过一回,确是走在一群胡羊的前面,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小铃铎,作为知识阶级的徽章,通常,领的赶的却多是牧人,胡羊们便成了一长串,挨挨挤挤,浩浩荡荡,凝着柔顺有余的眼色,跟定他匆匆地竞奔他们的前程。我看见这种认真的忙的情形时,心里总想开口向它们发一句愚不可及的疑问——‘往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