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豫不定的成语故事、意思

2024-09-11 00:59:46 文题网 阅读:

犹豫不定的成语故事、意思

“犹豫不定”,或“犹豫不决”,形容疑惑、顾虑,打不定主意。和“狐疑不决”的意思相同。“犹豫”一语,还可以和“狐疑”连用而为“犹豫狐疑”,或“狐疑犹豫”。屈原的《离骚》中写道:“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又道:“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

什么叫做“犹豫”呢?历来的解释并不一致,通常多以《尔雅》的解释为根据。

《尔雅》说:犹是一种野兽,猴类,形状象麂,善于爬树。这 种野兽住在山林里,生性多疑。一听得什么声响,就怕有人来 伤害他,立刻爬上树去。要等半天看不见有人来,才敢从树上慢慢下来。下来以后,还是很不放心,张张望望,忽然一溜,又上树去了。这样,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下了又上,上了又下,总要反复折腾好几次才罢。所以,形容疑惑不决,就叫做“犹豫”。

“豫”,就是豫先,和“预”字相同,也是预防、预备的意思。因此,《颜氏家训》就写作“犹预”。《史记•鲁仲连列传》也说:“犹预未有所决。”

《说文》的解释,却认为“犹”不是一种野兽,而是狗的别名。它说,“陇西(今甘肃)俗谓犬子为犹。”狗随主人出行,往往跑到前面去豫先等着,等一会不见主人来到, 便又急着回来迎候,所以叫做“犹豫”。

还有一种解释,是根据《礼记》的《曲礼》篇。《曲礼》原文:“卜筮者,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与也。”注释:犹,獲类(〔獲jué〕,一种大猴);与,即豫,象类; 二兽皆进退多疑。因此多疑的人,常被比作“犹与(犹豫)”。

明代杨慎的《艺林伐山》又有另一种解释,它说:犹,其实是鼬[yòu]。南朝梁人明公遐[xiá]说:“狐性多疑,鼬性多豫。”所谓“狐疑犹豫”,可能是“狐疑鼬豫”的误传。(鼬,俗名黄鼠狼。)

以上各种解释,虽然各有不同,但是作为成语,以“犹豫”比喻多疑的意思是一致的。

《战国策•赵策》, “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周书•贺拔胜传》:“今乃顿兵不进,犹豫不决。”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