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吸引了我作文四年级

2024-05-08 10:29:07 独木帆作文网 阅读: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伴随着这熟悉的千古名句,我们仿佛也进入了那壮丽缱绻的大唐万里山河画卷中,跟随高适、李白等人一起重温那段大唐的盛世悲歌。

电影《长安三万里》以唐诗的名义,穿越回大唐——那个诗人辈出、群星璀璨的时代。以高适与李白几十年的友情为主线,见证了盛唐由盛到衰的历史变革。在影片中,许多书本中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人一一登场,好似一幅幅诗人图谱,他们从诗歌中走来,从单纯的文字变成了有血有肉的鲜活形象,更富有立体感。郁郁不得志的李白,和诗友们篝火舞剑、对酒当歌。《将进酒》被李白演绎得催人泪下。就是在那一刻,我被深深吸引的同时重新理解了这首诗,也读懂了李白。

初识李白,还是在幼儿时期《静夜思》里,那时的我并不能感受他想表达的含义,只是机械化地背诵,仅仅停留在于表面的理解,直到看过《长安三万里》,才真正地触摸到了李白心里复杂而难言的那一丝酸楚。他能写出冠绝天下的诗篇,却无法写下报国无门的心酸;他能饮下酣畅甘醇的烈酒,却道不尽怀才不遇的哀怨。在看似洒脱,放荡不羁的性情背后,隐藏着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

他出生商贾之家,自幼家境富裕,但也正因是商人之子,在那个时代却被看作“贱民”,无法科举,在寻求“举荐”无果之后,只能流连于酒肆、山川,甚至于修仙问道,将自己的志向与豪情寄于诗歌之中。无意中李白即兴写了一首诗,没成想被官府选上。他被皇帝钦点进入皇城的那一刻,自豪极了,写下了《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句诗自此更是成为了千古佳句。

李白的晚年非常悲惨,他那随心所欲的性格决定了他不能为官场所接受,被皇帝最喜欢的二品大臣高力士逼到到庐山隐居。后来终于等到了永王出征,李白以为重返官场的机会到了,便连续给永王写了十三首诗来赞美永王,结果永王被皇帝猜疑,便发起反叛,结果将士离心、兵败自杀。李白也被流放到夜郎,幸好在去夜郎的途中遇到了皇帝大赦天下,他重获自由。李白的一生就是这样,到达顶峰后又摔下来,跌入谷底后又突然上升,人生大起大落不过如此吧。

相比于少年天才李白,出身望族的杜甫、样样精通的王维,高适无疑是个普通人。同样出身名门,却家道没落,十几岁父母就都离世。小时候的高适有口吃,在去往京城考赶考的路上,遇到了李白,自己差点被当成盗马的小偷,后来他们一起抓住了小偷并解除了误会。仗剑载酒江湖行,片中的李白好似一位白衣少年剑客闯荡江湖,不打不相识,一句“在下,李白”,“在下,高适”,从此两人一见如故,并成为了一对好朋友。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甚至有点笨拙的人,最后却被火速提拔,成为唐代官职最高的诗人。高适从小听着祖辈的丰功伟绩,定下建功立业,守家卫国的伟大目标,一生为这个目标而努力,他从未放弃。他想尽一切能想的办法,没人帮就自己闯长安,不行就换地方;带兵打仗不行,就去当文职的掌书记。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电影即将落之时,“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片中出现的诗句耳熟能详,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影厅里回响着大家诵读的声音。这一刻,我终于理解了片尾的那句话:“诗在,长安就在!”这就是中华诗词让人痴迷的魅力所在,它融入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骨血里,让盛唐闪耀的群星历经千年依然璀璨,让长安的盛世繁华永远驻留在人们心中!而华夏文明更会弦歌不辍、星火永续!

标签:吸引长安三万里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