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障目的成语故事、意思

2024-04-26 10:02:05 文题网 阅读:

一叶障目的成语故事、意思

“一叶障目”,原作“一叶蔽目”,出自《鹖冠子•天则》:

夫耳之主聪,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大意是说:耳朵是管听的,眼睛是管看的。一片小小的 叶子遮住了眼睛就连泰山也看不见了;两粒小小的豆子塞住了耳朵,就连雷声也听不见了。

形容轻易地被蒙蔽,人们就常常引用“一叶蔽目”、“两豆塞耳”这类的话,或简化而为“一叶两豆”。

“一叶蔽目”也可说作“两叶掩目”或“两叶闭目”,“两豆塞耳”也可说作“双豆塞聪”、“双豆塞耳”,或“双珠填耳”。汉朝桓谭的《新论•专学》:“两叶掩目,则冥默无睹,双珠填耳,必寂寞无闻。”《阴符经》注:“双豆塞耳,不闻雷霆。”唐朝聂夷中诗:“两叶能闭目,双豆能塞聪。”也可把两句合并为一句,说作“闭目塞聪”或“闭目塞听”。

这些成语,现在常用的是“一叶蔽目”或“一叶障目”和“闭目塞听”。例如有人只顾眼前的细小的个人利益,而看不见长远的、群众的利益;有人迷惑于主观的片面的暂时的现象,而看不到客观的整个的根本的事实;…这都可以叫做“一叶障目”。

关于“一叶障目”,还有这样的故事:

古时候有所谓“蝉翳叶”的传说。什么叫做“蝉翳叶”呢?据说,蝉躲藏的地方,它上面往往有一片叶子遮蔽着, 螳螂鸟雀等看不见它、不能伤害它了,这片叶子就叫“蝉翳叶”(翳〔yì〕,是遮蔽的意思)。要是有人能取得“蝉翳叶”来遮蔽自己,就能隐身,别人也就看不见他。这个传说,当然是荒诞无稽的,可是偏有人信以为真。《晋书•顾恺之传》载,晋代著名画家顾恺之竟也相信这个无稽传说,特地到郊外去觅求“蝉翳叶”他的朋友桓玄跟他开玩笑,摘了一片普通的柳叶给他,骗他说是“蝉翳叶”。他非常髙兴,随后,他用柳叶遮脸,桓玄便故意东寻西觅地找他、喊他,假装看不见他。走了一会,桓玄还故意在路旁对着他小便,顾恺之以为这片柳叶果真是神异的“蝉翳叶”,于是格外宝爱地珍藏起来。

另外还有一则笑话,原载魏人邯郸淳编的《笑林》,大意说:有个贫穷的楚人,从一本叫做《淮南方》的古书上读到关于“螳螂伺蝉自障叶”的传说,说是螳螂捕蝉时遮蔽自己的那片树叶,谁能取得,可作隐身之用。他很感兴趣,便去找正在捕蝉的螳螂,并把它藏身之处的树叶,全部摘下来,拿回家去试验。他先取一叶遮在脸上,问妻子:“看见我吗?”妻子答道:“看见。”他就换一叶再试,一连试了好多叶,都不灵验。他妻子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被纠缠得厌烦了,不禁生气起来,当他另换一叶,再问的时候,她就故意改答道:“看不见!”此人大喜,就带着这片叶子上街,去市场上偷窃东西。这样,他就被当场捉住,送去见官。审讯时,他说:“我一叶障目,什么也看不见了。……”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