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武帝萧衍晚年时期,儿子、孙子和侄子之间,抢夺帝位的斗争十分激烈。第七子萧绎和第八子萧纪,这兄弟俩是最后的主要争位者。武帝在侯景叛乱中饿死后,原为荆州剌史的湘东王萧绎,派王僧辩等灭了侯景、平了叛乱,便以江陵为都,登上了帝位,即梁元帝。原为益州刺史的武陵王萧纪,在成都也自称为帝,并发兵来攻江陵。元帝请北朝的西魏帮助,进袭成都,萧纪战死,益州就归西魏所有。不久,西魏攻破江陵,灭了南梁,萧绎也就结束了生命。
据《梁书•武凌王纪传》载,梁元帝萧绎在进袭成都之前,曾给萧纪写过信,假惺惺地表示慰问和怀念,有“兄肥弟瘦,永乏相见之期;让枣推梨,长罢欢娱之日”等词句。同时劝萧纪服从,不要对立,说“我年为一日之长〔zhǎng〕,属有平乱之功”等等。
“一日之长”,指年龄稍大一些。语出《论语•先进》:子路、曾晳[xī]、冉有〔冉rǎn〕、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 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等四个学生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点,不会有人用我了。平时你们常说:‘没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并且要用你们,那你们将要干些什么呢? ”……
明清间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也说:“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
“一日之长”这句成语,多用作自谦之词。长[zhǎng]不可读作“长〔cháng〕,”,因为那样就要变为意义不同的另一句成语。
以下我们就来谈谈“一日之长〔cháng〕”。——长,长处。这里是指能力比别人稍强一些。
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载,頋邵曾问庞士元,“咱俩相比,谁更强些?”庞答:“陶冶世俗,与时浮沉,吾不如子;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曰之长。”(庞士元,即庞统,三国时刘备的谋士;顾邵,孙权近臣,曾为豫章太守。)
《新唐书•王珪传》载,王珪和房玄龄、李靖、温彦博、戴胄、魏征,同为唐太宗的辅政大臣。一天,唐太宗问王珪你说说他们几位比你如何?”王珪道:“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资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敷奏鲜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洁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