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得三的故事、道理和启示

2024-09-11 00:41:07 文题网 阅读:

问一得三的故事、道理和启示

孔子的有些弟子曾经怀疑孔子在教学上留一手,没有无私地传授。孔子知道了,便公开作过解释,“你们以为我有什么隐瞒吗?我对你们毫无保留,这便是我孔丘的为人!”可是有人还是怀疑,以为孔子对自己亲生的儿子一定教得更多更好一些。

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有一天,陈亢(字子禽,齐国人)悄悄问伯鱼:“你从老师那里听到过哪些特殊的讲授吗?”伯鱼答道:“没有。不过有一回,我父亲独自站在庭院里,我打那里走过,他问我:‘学《诗》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诗》,说话不生动。’回头来我就学《诗》。又有一回,我父亲又独自站在那里,我走过庭院,他又问,‘学《礼》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礼》,难以立足社会。’随即我就又学《礼》。——个别教导我的,就是这两件。”陈亢很满意,说道:“我这一问,收获有三;知道要学《诗》,知道要学《礼》,更知道君子对于自己的儿子并不特别亲昵。”

这段故事,《论语•季氏》有所记述: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问得少,而得到的回答多,求少获多,叫做“问一得三”。由于这个故亊,后来又称家教为“庭训”,接受父亲的教导为“趋庭”或“过庭”、“过庭之训”。唐朝李商隐诗“过庭多令子”;杜雨诗“东郡趋庭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