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的意思及解释、故事、近义词和反义词

2024-09-24 07:03:33 文题网 阅读:

【成语】

格物致知

【拼音】

gé wù zhì zhī

【释义】

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出处】

《礼记·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解释: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近义词】

致知格物 实事求是

【反义词】

不学无术 不求甚解 囫囵吞枣

【用法】

连动式;在句中作谓语。

【成语故事】

王守仁,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 ,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王守仁之学以“心”为宗,他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主“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

王守仁看到了朱熹注疏程伊川的一句话:“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他内心一亮:前者娄谅说“圣人可学而至”,方法是格物,今者看到朱熹说“一草一木,皆涵至理”,看来这个“理”果然是“格”出来的。

既然“一草一木”都有“理”,那就试试看能不能“格”出来。

王阳明想到后院有竹子,不如“恰同学少年,你我同去格竹”,于是邀人同往。一位姓钱的同学表示欣然同意。

“格竹”开始。两人在竹子前面,一天到晚盯着不放,目不转睛。

格物,是一种穷究事物获得知识的方法。譬如格竹,要知道它属于哪类植物,生长环境,纲目品种,以及有什么生长规律,这是事物本身的属性。之后再穷究哲学层面的“理”,譬如竹子在中国人的思想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岁寒三友”之一,君子的代表。按照这种学习方法,时间一长,不成大师最起码也是个学者。

王阳明与钱同学两人异想天开地“格竹”,在他人看来,他们两个这就是在扯淡。可是人类的文明,很多都是在看似荒诞的事物中产生的,人类的进步正是由很多古怪、疯癫、闲扯淡的人推动。

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那么容易的。“格”了三天,钱同学撑不住了,主动退出。

王阳明选择了坚持,他独自“格竹”,结果七天后,大病一场。王阳明感叹道:“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造句举例】

万物皆有道,格物致知,要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是儒家的大学之道,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次第展开。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