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tuò〕手”是比喻轻易的意思,也叫“唾掌”。劳动者双手要使劲的时候,往往先向手掌里吐些唾液;唾液到手即成,就是形容不费力气,极易办到。
《唐书•隐太子建成传》有“唾手可决”的说法。隐太子李建成是唐高祖李渊的长子。李渊的第二子,名叫李世民(即后来的唐太宗),当初受封为秦王,由于屡次立下战功,又收买了不少人才,声势竟在太子之上。太子手下的一帮人如王珪等,很为李建成的威信担心。这时,有个名叫刘黑闼的将军,聚众反唐,王珪等便劝李建成趁此进击刘黑闼,打几个胜仗,以提髙威信,扩大影响。王珪等说,“今黑闼痍叛残孽,众不盈万,利兵鏖之,唾手可决!”
《唐书•褚遂良〔褚chǔ〕传》也有“唾手可取”的词句。褚遂良是唐太宗时的一位大臣,也是一位著名书法家。那时的高丽,是唐朝的属国。忽然得报,高丽王被臣子莫支离所杀,莫支离自立为王。唐太宗就准备亲自率领军队,前去讨伐。褚遂良认为不必,他上书劝谏道:“国家好比一个人的身体,首都是腹心,四境是手足。所谓属国,根本是不属于自身的地方。髙丽王是您立的,现在被莫支离杀了,我们当然不能置之不理,但是只要派遗一二慎将,带上十万兵去,也就唾手可取,何劳陛下亲征?”
其实,“唾手”或“唾掌”一语,在唐以前就已经有了。例如《后汉书•公孙瓒传》唐李贤注引《九州春秋》:“瓒曰:‘始天下兵起,我谓唾手而决……’。”(东汉末年,各地军阀割据,战争连年不息)公孙瓒起初以为北边既打退了匈奴,国内又平定了黄巾,天下当可立即安定下来,不料事情并不那么简单。所以,他感慨地说了这句话。)
又例如《魏书•路思令传》载,路思令上书建议整顿军队,加紧练兵,以保卫国土。书中首先提到将帅人选的重要性,说:“得其人也,六合唾掌可清,失其人也,三河方为战地。”(南北朝时,北魏将帅多是贵族子弟,没有作战经验,也没有带兵能力,一遇到敌人,往往惊慌而退,不能打仗。路思令所以上书建议,要求改革。“六合”,就是天下,即上下和四方的意思;“三河”,指河东、河内、河南,即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当时所谓天下的中心。)
“唾手可决”、“唾手可取”、“唾手而决”、“唾掌可清”……这些话,现在我们很少使用。作为成语,一般都说作“唾手可得”。
“唾手可得”与“反手可得”的意思一样。“反手”,翻转手掌,形容极易。《荀子•非相》: “白公之乱也,……叶公子髙入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耳。”《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目下南郡反手可得……”。
但是,“唾手”与“垂手”的意思却不同。垂手是两手下垂,“垂手而立”,就是立正不动。明朝人沈德符的《野获编》说:今人见尊长,垂手侍立,以示谨敬,古人不然,须正立叉手(拱手),方为恭谦,倘垂手就是失礼了。可见“垂手”一语,是形容站立的姿势,与“唾手”是两码事。现在常有人把“唾手可得”说成或写成“垂手可得”,显然是不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