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崩瓦解的典故、意思解释

2024-09-11 00:34:56 文题网 阅读:

土崩瓦解的典故、意思解释

“土崩瓦解”,或“瓦解土崩”,形容溃败的迅速、彻底、无法挽救。此语始见于《春秋考•异邮》。《鬼谷子•抵巇〔xí〕》也有:“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史记•秦始皇本纪》也有:“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

据《汉书•徐乐〔yùe〕传》载,徐乐认为:“土崩”和“瓦解”是有区别的。徐乐,曾上书汉武帝,提出了关于政策方面的一些建议,汉武帝表示很高兴,召见了他,并任命他为“郎中”(官名)。徐乐所上的书中写道:“臣闻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他举了秦末的局势为例,说:因为那时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而朝廷根本不闻不问,社会秩序混乱,政治极为腐败,这样,国家的基础就很不稳固,所以,即使像陈涉 (即陈胜)那样一个普通农民的一声号召,就各地响应,纷纷起义,终于灭亡了秦朝。“此之谓土崩。故曰天下之患,在于土崩。”至于“何谓瓦解?吴、楚、齐、赵之兵是也。……”

他举了汉景帝时吴楚等七国之乱为例,说:当时七国联合反叛朝廷,兵力、财力、权力,各方面条件都相当强,可是他们却终于没有得逞,这是因为民心还向着朝廷,中央的统治还是巩固的,所以不怕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述徐乐的事迹时,也转载了他向汉武帝上书的全文。但是,对于国家、政权或军队来说,不论是“土崩”或是“瓦解”,都只能是败亡的意思,两者其实没有多大区別。例如《淮南子•泰族训》说到商纣王〔纣zhòu〕虽然地广人众,只因失去民心,终被周武王所灭亡时,说:“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师起容关,至蒲水;士亿有余万,然皆倒矢而射,傍戟而战,武王左操黄钺〔yùe〕,右执白旄〔máo〕以麾〔huī〕之,则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这里的“瓦解”和“土崩”,形容纣的军队迅速溃败、纣的政权迅速垮台,二者含义都很明确,哪还有什么区别呢?此外,《三国志•吴志•陆逊传》:“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北史•齐纪》总论:“于楚土崩瓦解,众叛亲离。”都是形容军队和政权的彻底败亡,不可收拾。

“土崩”和“瓦解”,连结在一起作为一句成语来使用时,它们之间确实没有多大区别,可是“瓦解”一语,单独用作动词时,例如说,“我们要设法瓦解敌军”,或“敌军想要瓦解我们”,这个“瓦解”,却不能用“土崩”代替。

“瓦解”,还有彻底消失的意思,和“冰消”连用而为“瓦解冰消”或“冰消瓦解”,可形容成见、疑虑等等的完全消除,例如明人冯梦龙的小说《醒世恒言》第十三卷:“韩火人喜不自胜,将一天愁闷,已冰消瓦解了。”这句成语,本来也形容敌人的溃亡、消灭。例如三国时,曹操大举伐吴,命陈琳写的《檄吴文》中,有“七国之军,瓦解冰泮〔pàn〕”之句。(泮,消解的意思。)又例如北齐魏收的《魏书•出帝平阳王纪》中也有“神武之所牢笼,威风之所凌厉,莫不云彻雾卷,瓦解冰消”等语。还有,隋炀帝曾在慰劳他的功臣杨素的手诏中写道:“公以深谋,出其不意, 雾廓云除,冰消瓦解。”隋末,李密声讨炀帝的檄〔xí〕文中有这样的几句:“因其倒戈之心,乘我破竹之势;曾未旋踵,瓦解冰销。”(销,同“消”。)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