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彻底分裂,支离破碎得不成样子,常常用到这句成语:“四分五裂”。
这句成语,在古书中较早出现于《六韬》和《战国策》。《六韬•奇兵篇》说:“四分五裂者,所以击圆破方也。”至于《战国策》所见的这句话,不止一处,例如《魏策》就有这样的说法。
我们知道,战国时代,七国争雄,其中秦国最强,其余六国曾采取苏秦的“合纵”政策,联合抗御秦国;秦相张仪便用“连横”政策,离间和分化六国的“合纵”。威胁和利诱六国一起依附秦国。就在这个时候,张仪首先来到魏国,访问魏王,当面分析六国之间的矛盾和魏国的利害得失,劝魏国趁早倒向秦国一边。他说:魏国南边是楚国,东边是齐国,西边是韩国,北边是赵国,要守住四方国境,可不容易,魏国随时有可能被四面包围,变成一片大战场。并且说:“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所以,他接着说:“为大王计,莫如事秦。……”
这就是“四分五裂” 一语的较早出处和它的原意。历代史书中用到这句成语的很多,例如:《史记•张仪传》:“天下四分五裂。”《三国志•魏志•司马朗传》:“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北史•周尚法传》: “卒有不虞,四分五裂,”等等。后多以“四分五裂”形容分散,不完整。
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论世变之亟》:“其祸可至于亡国灭种,四分五裂,而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