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那把钥匙

2024-04-13 12:45:15 刘辉艳 阅读:

文言文怎么教?在我们的思维里,主要就是词语的积累、句子的翻译、章法的探究、语言的品味、情理的感悟,琐琐碎碎,千篇一律,总觉枯燥泛味。也听过一些文言公开课,有些课堂虽然热闹,又觉文言味不足。而余映潮老师的文言文教学课,却能够二者兼得。不信,请看他的著作《余映潮文言课文教学实录及点评》,你一定会在这本书里找到解锁文言文教学的那把钥匙。

文言文的学习,关乎“三文”,即文言、文学和文化。文言,主要是词汇和语法;文学是指语言的锤练、章法的考究等;文化,即文言样式、传统思维、古代文化、圣贤情思等。对于这三个方面,余老师“心中有丘壑”“四两拔千斤”,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引导学生“积之于厚,发之于薄”。学在课堂,乐在课堂。

第一,避轻就重,“三文”融合。

余老师新课导入开门见山,直接明了,绝不浪费时间。文言积累定不含糊,实词虚词的理解,文言句子的翻译,课文的诵背,一一落实,夯实文言基础。文学鉴赏别具匠心,例如:《孙权劝学》品析“10个美点”,《共工怒触不周山》品读“三味道”,《诫子书》赏文笔,无不体现了余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等核心素养。而“文化”则贯穿于余老的整个教学过程,逐步渗透给学生。例如《共工怒触不周山》一课,这是一篇文言神话故事,余老先带学生品“历史的味道”,对神话故事追根溯源,介绍背景,初步体会神话的特点——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然后品“神话的味道”,要求学生补充描写“触怒不周山”的情景,想象当时战争的场景,如声音、火光、人物的神情、仪态、动作等,这一过程,激发想象,扩充内容,同时也让学生把握了神话最主要的特点——想象;最后品“文学的味道”,引导学生探究了记叙要素之美、情节空白之美、文段层次之美、文句对称之美、动词精致之美、故事神奇之美等等,在鉴赏各种文学之美的同时,又何尝没有体现共工的形象与情思,古代劳动人民的认知与愿望呢?

所以,余老的文言文教学既有文言的积累落实,又有文学的品析鉴赏,更有文化的熏陶感染。“三文”融合,文言韵味十足!

第二,书声琅琅,悦耳悦心。

读得有趣,读得有味,读得彻底,读得尽兴。朗读贯穿始终,朗读要求各不相同,朗读形式多种多样。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层次,读出文言韵味,读出故事味道,在朗读中积累文言词句,在朗读中发现美点,在朗读中品语言识人物,知情悟理……揣摩情境读出语气语调,有神态的读,加动作的读,齐读,自由读,个别读,示范读,男女生读,分角色读,分层次读……书声琅琅的课堂,充满浓厚的文言味道!

第三,巧设活动,学习有法。

教学活动环环紧扣,层层递进,上课线条简约,知识积累丰厚,体现了余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力。例如:《诫子书》“一课四学”活动一一识文词、知文句、诵文章、赏文笔;《孙权劝学》“三个10”活动一一理解10个词、朗读10分钟、品析10美点;《共工怒触不周山》“三个味道”活动一一历史的味道、神话的味道、文学的味道。这样的活动简约巧妙,明确精要。与活动伴随的有方法的指导,如诵读指导、鉴赏指导、写作指导等。学而有法,事半功倍。

第四,“讲”给学生,点拨精要。

我们知道文言文需要“讲”,但余老师绝不“串讲”,他在朗读中“讲”,渗透文化;他随文而“讲”,接通“文”“言”,他在活动中“讲”,打通“言”“义”;他在点评中讲,他在补充时讲,他在疑难处讲,他在学生能讲时坚决不讲。余老师把学的主动权、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学习、交流时间,如:自主朗诵、自主说句义、自主赏文章美点、自主补写情景、对话交流……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尽显其中。

第五,强调笔记,语中有情。

就是在公开课上,余老师也十分关注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他不时要求学生做笔记,强调手上常有笔,随时批注读书心得。

余老师的评价性语言丰富而有情,或肯定,或赞美,或期待。例如:“要尝试着自己说!”“我要表扬一位同学!”“看来大家真的把课文读到心里去了。”“同学们能够放开嗓子读,这就是好的开端。”“读得多带劲啊,各具情态姿势,都很好看!”……这样的评价语,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也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除此之外,余老师还特别体恤学生,例如:“又要劳累大家了。”“谢谢大家做了这么多笔记!”“这个学习过程很辛苦,谢谢同学们的努力!”我想孩子们听到老师这样的话,虽苦犹甜,一定会卯足劲头继续跟进课堂。

总之,余老师的课堂精彩纷呈,亮点多多,他的文言文教学有着过硬的教学技术,更有着博大精深的教学艺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需要终生学习,潜心研究,不断实践,在摸索中完善,在摸索中创新,才能找到那把钥匙,打开趣教、乐学、“三文融合”的文言教学之门。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