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内而生,向外而行

2024-09-11 00:07:24 璩艳霞 阅读:

记得那次在北京师范大学向全国名师分享我的成长历程时,有位老师问我:“您作为一名师范生,从乡村教师走到教育部领航名师,有什么秘诀吗?”那一刻,我脑海里立刻跳出八个字:向内而生,向外而行。

01、阅读,助生命向内而生

我的父亲是一名教师,母亲是一个农民。我的童年是自由的,也是窘困的,更是幸运的。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父亲破天荒地给我们兄妹订了两本杂志——《小溪流》《少年文艺》。那个时候,农村的孩子很少有课外读物,于是我成了孩子们艳羡的对象。自此,我迷上了阅读,这个习惯一直伴随我的成长。

读师范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学校的生活五彩缤纷,图书馆更是吸引着我。我就像一条严重缺水的鱼,一头扎进书的海洋,拼命地汲取营养。那时的我还幸运地当上了校文学社社长。这让我信心倍增,甚至萌生了将来要成为一个作家的梦想。遨游书海,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我与书中的人物对话,与他们同欢笑共悲戚;我与作者对话,借作者的慧眼洞悉社会的千姿百态;我与自我对话,触摸心灵最深处的感动,以一颗纯良、豁达之心善待世间万物。感谢那段钻图书馆的日子,它让我的心变得柔软敏锐,能准确感知世间的一切美好与疾苦,能敏捷地捕捉到字里行间的深意。这也为后来我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奠定了基础。

1996 年师范毕业,18岁的我成为了一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成了 54个孩子的“王”。农村教师紧缺,我一个人包班,担任班主任,包揽这个班所有科目的教学任务。初上讲台,我深感知识不足,于是开始进行全国自学考试汉语言专业的学习,先后拿到湖南师范大学的专科、本科文凭,夯实了文化基础。参加工作第二年,我代表乡里参加全县的语文教学比武,尽管意外地获得了一等奖,但在那一次比赛中,我也看到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环境的闭塞、词汇的贫乏和技术的落后,都让我感觉“捉襟见肘”。从那一刻起,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认真阅读专业书籍,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农村的夜晚格外安静,成了我读书的最好时光。我认真阅读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全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于永正的《我怎样教语文》、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 漫谈》等。我一边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一边在工作中尝试,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同时,我还征订了《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建设》等杂志,仔细研究其中的每一个课例。从别人的课例中,我学会了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如何突破难点、如何驾驭课堂等。也是在那时,我接触到于漪、于永正、窦桂梅、余映潮等教育大咖。我认真阅读他们的书籍与文献,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我在网络上看名师们的课堂实录,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我一遍又一遍地审视自己的课堂,找寻差距,反思优化。我把每一节常规课当成公开课,从语言、姿态到问题的设计,一丝不苟……就这样,我的课堂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语言更为严谨, 教学设计更为科学, 处理生成问题更为机智。阅读就像一粒火种,点亮了我的语文课堂。我越来越享受站在讲台上的每一寸时光,享受与学生在一起的每一个智慧碰撞的瞬间。

02、国培,促专业向外而行

在专业发展最迷茫的时候,我幸运地遇见了国培,遇见了人生中较为重要的三次学习——湖南省初中青年精英教师培训、湖南省首届教师培训师培训、教育部中小学名师领航学习。这三次学习经历,成为了我成长路上的催化剂,让我遇见了不一样的自我,听见了花开的声音。

2015年8月11日,我作为湖南省初中青年精英教师开启了在华中师范大学为期三年的学习。此时的我,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课堂教学深受学生喜欢,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也总是名列前茅,由此也就开始有点小满足。在这次学习中,我被班级推荐为“同课异构”授课教师与华中师范大学最优秀的免费定向培养师范生同场PK。同学们与我一起研读文本,帮我出谋划策,确定教学目标,斟酌教学方法,找寻别出心裁的教学设计……那天的课堂教学按照设计思路完美呈现了出来,我有几分笃定和期待。特级教师胡明道老师用“同根并蒂,共展同美;智慧异构,各展其美;寻瑕求疵,探根究源;困惑求解,方案再创”32个字评价这堂课。她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帮助重构,引导我去反思、发现。她以一种超强的速记能力,将课堂上我和学生的所有语言一一复制。胡老师的语言不急不缓,娓娓道来,我从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后来的汗颜,直至佩服得五体投地。一个年过花甲的特级教师,她都如此敬业、如此谦和,我有什么理由自我满足、固步自封?就在那一刻,胡老师的教诲像一记闷棍,敲醒了我,让我深深懂得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从那以后,我以空杯心态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整整三年,风里来雨里去,无论有多忙、多辛苦,从来都不退缩,教学水平、科研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如果说精英班的学习是帮助我如何输入,那么湖南省首批教师培训师班的学习则是指导我如何输出。学习之前,教师培训于我是很陌生的——尽管有过几次给老师们分享经验或上示范课的经历,但那还没有入培训的门。教师培训班严格的考评制度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与我同行的有从事教师培训几十年的老手、高校教授、一线名师、知名博士,我觉得自己就是那朵低到尘埃里的小花。我把每一次听课的机会都当成自己的培训场,仔细琢磨专家们如何构建、如何表达、如何控场等;遇到新专题,我会向班主任、同学请教;每一次讲座,我都会提前一两个月准备好 PPT,逐字逐句写出讲课稿,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练习,直至每次上场都能滚瓜烂熟;每次讲完课,我会请学员帮我进行匿名测评,第一时间拿到反馈结果,优化讲座。就这样,我的讲座从一开始的不尽人意,到后来场场接近百分百的满意率。由此,我也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师培训者。很感谢在最需要的时光里,遇见这样一群牛人,他们让我学会如何找寻学员的痛点、如何选题和构建课堂;让我学会了总结提炼,以及如何去呈现自己的思想;让我有勇气站在人群中洋洋洒洒地说话,不再胆怯;让我走出自己的校园,走向三湘四水,走向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及全国各地的教师培训现场。

2017年底,39岁的我被评为正高级教师,正好赶上教育部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遴选学员。在瞬间的犹豫后,我还是选择了申报。一是为了学习,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二是为了责任,正高不应该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有责任与义务去影响更多的老师和学生。最终,我成为了领航工程大家庭中的一员,并选择西南大学作为我的培养基地。在这儿,我又遇上了一批真诚务实的好导师,一群乐学善思的好同学。理论导师陈时见校长对我要求严格。他说:“你要去读一些读不懂的书,读什么样的书,你的思想就是什么样子。”实践导师荣维东教授则是春风化雨。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多次走进我的课堂,帮我把脉问诊,和我一起探寻我的教学风格,优化我的教学行为。

这次学习的核心任务是凝练教育思想:语文学科的教学研究,历来都是流派众多,该从何着手?在两位导师的帮助下,重新梳理二十二年来的教育实践后,我想到了于漪老师曾说过“教育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人为主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这些年,我致力于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命联结起来, 做能影响学生一生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因此,我把自己的研究方向确定为生命语文,核心理念为“把生命放在语文教学的正中央,让语文融入生命,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语文教育是帮助学生知‘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提升生命的质量与品位,使生命变得更加美好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这次培训,让我找准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03、工作室,逼教研向深而耕

2019年10月28日,“璩艳霞名师工作室”正式授牌成立。这意味着新的责任与担当:18位语文骨干教师成员如何培养?工作室如何发展?我彻夜难眠。纵观全国各地的名师工作室建设,有这样几个普遍的问题:研究不聚焦;研究不深入;活动走形式。如何化解这些问题?经过几个月的思考,我决定聚焦“生命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究。我们初步确定了“一机双翼”的研究思路:一机指课堂教学,双翼指阅读与写作。课堂教学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核心,阅读线与写作线是语文教学与语文学习的生命线。循着这两条线,我们挖掘了若干个研究点。目前,工作室已经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探寻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路径与策略,达成通过阅读整本书涵养学生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教学目标。

研究之初,困难重重:整本书阅读教学该为学生搭建哪些阅读支架?教师的指导怎样才是适量适时?如何进行阅读教学评价?……初中段整本书阅读教学全国性的标志性成果不多,我们该如何做?我开始学习大量的文献,吴欣歆、余党绪、吴泓、李卫东等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达人映入我的眼帘。我把他们的研究成果推荐给工作室的老师们。在湖南师范大学周敏教授、我的导师荣维东教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教学实践,我们初步确定了“双线并进”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路径,即学生阅读线和教师指导线并进。学生阅读主要通过个性化通读、任务化精读、专题化共读等形式推进。教师指导线分为导读课、推进课、展示课三种课型,教师适时适当进行阅读指导。我们对初中段必读的12本书籍进行了深度研究,开发了39个教学设计,供一线教师参考使用。这两条线同时推进,相辅相成,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果,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悦纳自我。经过两年多的开发,我们工作室已经完成了12本书的编撰任务,系列丛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岳麓书社出版发行,已经成为孩子们手头最喜爱的读物;撰写的《整本书阅读我们这样教》一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对一线教师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行得远。工作室的成立,让一群有着共同梦想、共同追求的教师有了自己的家园。优秀影响优秀,梦想激活梦想。因为同行,我们的目标更加明确,研究更加深入,步履更加坚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我始终以一名研究者的姿态,行走在教育教学之路上,从未感到倦怠。我享受与学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痴迷课堂上激情挥洒的每一个瞬间,惊喜于学生每一点、每一滴的进步。

走过千山万水,蓦然回首,发现教师职业于我,是一道最美的风景。

(此文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2022年3B总第1192期)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