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代人无论如何不会想到,作为“心灵港湾”的家庭,时下已经成了孩子应试的第二战场!儿童在家庭生活中没有了安全感,更没有了休闲的时光。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几乎已经等同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批改作业、分析考分、联系家教、购买练习册,不一而足!曾在网上见到过家长制订的一张小学生暑期学习安排表,整个暑假的学习内容安排得满满当当,环环相扣,并且每天的时间是按分计算的!我也曾听到一位朋友跟我聊起某家长对孩子每一次考分的记载分析不亚于股民之于K线图。这让我不得不对这些家长的用心用功程度肃然起敬,转而又觉得悲哀起来!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或许很能说明当下家庭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晚饭后,儿子想随父母一起去遛狗,父亲问儿子:‘作业做完了吗?’”儿子答:‘还没有。’父亲斥责道:‘不准去!在家里快做作业!’一小时后,父母遛狗回家。见儿子依然在认真写作业,甚喜。走近一看,儿子正在写作文,题目是:《我真想变只狗》……”这是一个令人笑不起来的故事,而这样的故事又每天都在成千上万的家庭中演绎着:在作业与亲情之间选择作业,在健康与考分之间选择考分,在成长与“成功”之间选择“成功”……这便是当下诸多中小学家长的心态。这样的心态现在还有个十分时尚的名称,那便是“鸡娃”。
原本以为,现在这代八零后家长,由于其自身对应试教育经历有着真切的反思,加之他们对科技社会发展前景的洞察力,应该不会重走挤兑孩子时空,使其服从于自己意志,成为捆绑在应试战车上的教育“内卷化”的牺牲者,而一定会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的生活还留有点斑斓的童年色彩,从而为他们适应有着很大不确定性的未来社会打下一个宽厚的基础。但眼前的一切在告诉我,事实恰恰相反!今天的八零后家长对孩子的管控力度远远大于他们的父母,并且还给人一种“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的成就感。甚至还会鄙夷他们父母的教育经验,满足于从微信已及同龄人中获得的升级版的“鸡娃”策略。这真的让我这个干了一辈子教育的人惶恐了起来!
神州处处有“鸡娃”。许多人都将其归咎于阶层的固化和社会的内卷,以及应试教育的愈演愈烈。这固然可以作为其客观存在的理由,但不应该算作鸡娃遍地的根本因素。提起根本因素,窃以为,还是许多家长(包括教师在内)育儿的教育价值观、目的观与方法论上出了问题。他们依然受着我国传统的“科举文化”“早慧文化”和悬梁刺股之类的“苦读文化”的影响,而不清楚基本的教育原理,也忽视了智能时代与农耕时代的教育差异,有意无意地形成了一种无视矛盾冲突的“鸵鸟心理”,用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方式来传承显然早已落后了的教育方式和评价方式。并且,一些以某种噱头赚取家长眼球的校外机构,以及某些所谓教育大咖自以为是,择其一端不及其余的言论文章在其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家长对教育缺乏专业的领悟,又是其盲从于以“成功学”为核心的各种宣传的重要原因。时下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则更是强化了无数家长对鸡娃现象的疯狂追随!至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儿童学习的意义在哪里,未来社会需要孩子具备怎样的核心能力等问题,由于教育“科普”的匮乏,很难纳入众多家长关注问题的视野。至于“鸡娃”与“内卷化”,则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存在。因此,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要真正扭转这种状态,还真的需要来一次教育的启蒙,让更多的家长获得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方法,以形成独立的教育价值判断,而非人云亦云,把自己卷入一种貌似正确而无益于孩子身心发展的旋涡之中。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肯定是一位反对“鸡娃”的先驱者。他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孩子的素质和天资只有当他每天都有时间从事自行选择的喜爱的劳动时才能得到发挥。因此,我们认为给学生提供空余时间就是创造宝贵财富。”而美国教育家杜威则认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财富。他就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世界上最形式的、最专门的教育确是不能离开这个普遍的过程。”从这些大教育家的言论中可见,顺性而教,闲暇时光和社会生活是一个儿童得以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根本要素。那些以“刷题”为基本手段的所谓“鸡娃”做派,实质上是对儿童人格的不尊重和对儿童当下生活的漠视!
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点就已经聚焦在了如何使青少年具备21世纪社会所必需的“关键能力”。这种“关键能力”可以概括为运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及责任感、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而当下“鸡娃”所追求的那些以知识存储为目的的教育恰恰是南辕北辙!
我国现代著名漫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在《儿童的大人化》,这篇文章中早就在呐喊:“世间的大人们,你们是由儿童变成的,你们的‘童心’不会完全泯灭。你们应该时时召回自己的童心,亲自去看看儿童,亲身去看看儿童的事迹,不要误解他们,虐待他们,摧残他们的美丽与幸福,而硬拉他们到这枯燥苦闷的大人世界里来!”
如若明白了这些道理,年轻的家长朋友们应该发自内心地以生命的名义去检讨和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老老实实地去更新一下自己的儿童观、知识观、学习观、教育观,以获得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先进教育理念和育儿方式,让孩子生活在自己眼睛的余光中,让自己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陪伴者、促进者和引领者!
多少年来,那首《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是童谣中的经典,那个慈爱的“外婆”形象一直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而在今天,这样的歌谣已经很难听到了,这样的“外婆”也越来越少了,甚至已经连唱这首歌谣的时间都已经被刷题占去了!但我依然深信,如果儿童缺失了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空间,缺失了对原生态生活的真实体验,就不会形成良好的智力背景和健全的人格精神,就孕育不出具有丰富精神生命和创造活力的大写的人!
“内卷化”正愈演愈烈,但愿“鸡娃”不再!因为,教育是面向未来的!
薇言微语
当我成为一名新手母亲之后,忽然对家长的焦虑有了感同身受的理解。而作为教师,我看到的是,大部分家长,对孩子还不够尊重、不够信任。家长普遍更注重努力和勤奋,孩子的自尊和个性需求是放在第二位的。事实上,长期以来,中国孩子的自尊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可以说,现在的孩子所经历的,与“80后”的我们在学生时代所经历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鸡娃式育儿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世间确实有出类拔萃的孩子,越来越多的父母拿着这样的孩子作为范本,甚至希望“生产”出这样的孩子,而忽略了自己孩子的特点、优点,这对孩子无疑是一种伤害,更可怕的是孩子们习惯和麻木后面隐藏的伤害,那是我们看不到的,也是孩子表达不出来的。
自己焦虑,再将焦虑传递给孩子,这是明智的选择吗?学得不快乐,得了好成绩值得高兴吗?被“鸡娃”的孩子,真的会“成功”吗?……
也许世间并没有完美的教养方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得学会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他们不仅是孩子,还是未来的独立自主的人,应当活出自己的人生。
值得高兴的是,在不断地与家长交流中,我发现,越来越多的父母已经意识到应当努力培养孩子的个性和自主精神,也正在努力推动更加温暖的亲子关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