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后,我让学生把试卷拿回家给家长看看,主动向家长汇报一下自己在校学习的情况和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家长签名为准。没想到,这家长签名,牵扯出了一系列问题。
试卷发下去后的第三天,一个孩子的家长打电话过来问孩子的成绩,因为自己孩子说试卷还没发下来。我下意识地想,那肯定是学生在撒谎了。课间休息时,我找到这个学生问:“你的试卷呢?”“在书包里。”她找了一会儿,似乎不情愿地拿出来。我看了试卷分,卷子上有家长签名,我用很平常的语气问她:“这名字谁写的?”“我妈妈写的。”“哦,那你妈妈怎么说?”“我妈让我多用心,叫我下次考好一些。”如果不是提前知道家长不知情,我真不觉得有什么异样。我沉不住气,音量提高了,说:“我再问你一遍,名字到底谁写的?”“妈妈写的。”我又强调:“真的?”“真的!”我只好挑明了说:“你妈妈打电话过来了,她根本没看到过试卷呢,你说这名字到底谁写的?”她低下了头:“是自己写的……”
经过核查,我发现撒谎的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孩子,连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也说谎。查问过这个孩子后,我给几个存疑的学生的家里打了电话,一问,果然有好几个家长都不知道成绩。当然还有几个爸妈出去打工的就另当别论。考试不及格,即使父母知道情况,鞭长莫及,也管不着。
还有一种情况值得深思。有学生向我诉苦,主动地如实地把成绩通报给家长,可家长不听孩子的解释,更不给机会让学生反映其在校情况,一开始就是一顿粗暴的责骂或痛打。学生很委屈地说:“老师,你说只要态度诚恳,家长一定会冷静地听听孩子的心里话,还会耐心地和孩子一起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帮助我们对应地改进。可是,老师,我只換来一顿骂一顿打!早知道这样,我还不如撒个谎或者什么也不说!”我安慰学生后,拿起电话和家长联系,家长怒气冲冲地咆哮:“就那样丢人的成绩,还能说什么!”电话这头的我试着劝解,但家长很武断地反复强调“丢人”然后挂断了电话。如此,我好像能理解学生为什么要撒谎,为什么要冒充家长签名了。
细问之下,发现还存在这样的情况。学生把成绩做了拙劣的“技术处理”后,也没被家长发现,有的甚至还得到了“奖励”。听闻别班更有甚者,出钱请人代签,还有煞有其事地附上一段“家长的话”。
学生求学生涯里,不单要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可是,我们的孩子在做人方面,为什么学会了撒谎,这个问题值得所有的老师和家长反思。撒谎,往往源于不安全和不信任。“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如果考试成绩给孩子带来“不利”,或者造成“伤害”,孩子就会本能地选择避让或者掩盖真相。考试成绩,让孩子和老师及家长,站到了彼此对立的立场。显然,在这样的对立中,孩子处于“弱势地位”,撒谎似乎也就成了成本最低的应对手段。如果我们能弱化考试成绩的功利效应,强化它原本“检测”“提高”“完善”的功用,接纳孩子的“不如意”,包容孩子的“不完善”,让孩子感受到安全的呵护和信任的美好,也许孩子就不会选择“撒谎”这个手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