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浪淘沙”中这样写道: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至今草木忆英雄……
悲壮乎?一代枭雄竟兵败楚河,逃至乌江,下属劝其急渡。羽却曰:“我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上,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我,我有何面目见之?”遂自刎。
站在历史的潮河中,西楚霸王项羽算是一个悲情人物,“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他,年少时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何等的神采飞扬?他的巨鹿之战堪称奇迹,他破釜沈舟般的大无畏,置死地而后生的计谋策略,一举歼灭了四十万秦军。
巨鹿之战使他一举成名,力拔山兮气盖世之雄韬武略,又有誰能比拟?他的勇猛与果敢,让秦军一败涂地,五万对四十万的悬殊兵力,项羽打败了秦军,做到了战术的极致运用。
西楚霸王的战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就像一头狼,凶悍勇猛,而他个性中的残暴此时更是一览无遗,尤其是襄阳屠城,火烧阿房宫,渐渐地让他失去了民心。
他的暴虐程度,恐怕不亚于秦始皇,也许这就是西楚霸王的性格弱点,连13岁的黄小孩都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他的“霸”只会一时有震慑力,难以持久,所以项羽注定是末路英雄。
纵观历史,“霸道”“暴虐”立威的当权者朝政,似乎都很短命?秦朝如此,隋朝亦如此……
其实,内心深处我对项王是十分的同情与惋惜,他的失败是个人意志在历史规则面前的失败,面对言而无信的刘邦,“鸿沟协议”如一纸空文,自古就有“兵不厌诈”之道理,面对刘邦的狡诈,他还是稚嫩太多,天真太多。
项羽的不肯过江东是否真的愧对江东父老,八千子弟?是否因为“天下凶凶,皆苦于你我之争”?如果真的以“自刎”的方式来换取天下太平,换得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化干戈为玉帛,那么他真的是顶天立地的“失败英雄”了。
风雨渗透历史,时空以凌厉的巨笔,涂抹着世间万物。常言道:胜败乃兵家常事,为何项羽却会选择这样一种悲壮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
其实,卷土重来又怎样,还不是血河更加膨胀,尸山更加巍峨,战争更加激烈,气势更加磅礴!
项羽的死是生命的一道程序。项羽拔刀自刎的瞬间造型,即透露出豪气干云的悲壮,又隐示英雄末路的无奈,是一种天要亡我的无奈。即使他想卷土重来,但是他的个性骄傲自负,他无颜面对自己的父老乡亲,所以他选择了以决然的自刎来结束生命。
我常常充满疑惑,为何千百年来人们把同情的目光都掷给项羽?以哀怨的思绪诉说着西楚霸王?其实他有很多缺点:骄横跋扈,刚愎自用,心胸狭隘等等,但为何人们却对他情有独钟?
也许历史总是偏心眼的,常常把同情之泪洒向失败者的遗骸上,我想可能更是一种情结,24岁起兵,25岁破釜沉舟,26岁封诸侯称霸天下,30岁自刎乌江,轰轰烈烈的一生短暂却光辉,让人不得不怜惜。
因为年轻,所以轻敌;因为骄傲,所以狂妄;因为失败,所以无颜。他如若效仿越王勾践,养精蓄锐,肯过江东,或许历史真的会改写。
因为贵族出生的他死要面子,当年随他出征的八千子弟,如今有几人生还?所以他的选择是性格使然,注定他是一个失败英雄。
一道血色残阳,那一瞬间,世界仿佛停止了呼吸,一代枭雄倒在了乌江边。壮烈与苍凉,他的勇猛无敌,满腔热血点燃了一道亮灯,其光芒穿透了两千多年,辐射着整个华夏大地。
历史远去了,留下了许多谜团,我站在城市的一角仰望天空,为何项羽的死会如此回肠荡气,傲然屹立于历史的画廊?
而我只能选择静默,慢慢地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