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路过一家歌厅,广告牌上赫然写着“镭射歌厅”四个大字。乍一看,吓一跳。“镭”是放射性元素,镭射,岂不是要让听歌的客人们都做放射性治疗吗?而且一做就是一两个小时,这哪能叫人吃得消。 继而一想,自己也笑自己怎么糊涂了。此“镭射”决非用 “镭”来“射”,而是英语Laser的音译,过去我们曾把它译成 “莱塞”、“雷泽”,也有叫“死光”的。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就是指这个东西。现在统一准确地翻译成“激光”。
明明可以叫“激光”,为什么非叫“镭射”不可呢? 这是个引进的名词。记得解放前,在上海,“洋径洪”英语很流行,什么称“拳击”叫“薄克星”,“阀门”为“法兰盘”等等。不过,那时候,说这种话总觉得有些异味。到解放以后,这些全改过来了。 不知怎的,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又出现这种不伦不类的名词,比如出租汽车叫“的士”,公共汽车称“巴士”,称照相胶卷作“菲林”等等。好像这样叫,就有几分洋气,因此也就变得 “阔”起来了。 语言文字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我国的汉语、汉字,自创立以来,逐渐发展,现在已成为联合国的工作用语言、文字。
我并不反对汉语中引进外来语。事实卜我们已经引进了许多外来语,有人为此编了辞典。但表达某些事物,如果用汉语能表达清楚的,不妨 “自力更生”,难道一定要把“脸”叫做“番司”,“手”称作“亨特” 才算时髦、有学伺吗?何况,我国有一个委员会,专门统一翻译科学名词。比如“盘尼西林”就改成“青霉素”,“维他命”就译成“维生素”,这丝毫不降低身份。 我想,这不仅仅是一个翻译的问题,而是反映出一些人的心态。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的中国人,在这些方面,还是“土”一些好。写于1991年8月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