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要讲究每个字的间架结构,注意笔划之间的疏密适宜;学画画,也要力求画面景物之间的合理搭配,疏密有致.一出戏,有紧锣密鼓、金戈铁马之处,也有轻拉慢唱、小桥流水之时.如果自始至终,总是不紧不慢的哼哼,哪个观众还耐烦看下去?心理学研究表明,让读者接受同样密度的东西,最容易叫人厌倦.产生疲劳. 苏东坡有两句描绘赞美杭州西湖妙处的名诗,叫做“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也含有浓淡相宜,疏密相间,其妙无穷的意忽.这里面包含着艺术的辩证法. 从作者和作品写作这一头看,疏密相间的布局方法,是表情达意的需要,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也是选材详略的表现。
那些文章主旨所在的重点段,中心环节,当然要精雕细刻,浓墨重彩:那些属于变化、过渡的部分,只要三言两语, “轻描淡写”就可以了,以免冲淡中心. 疏密相间不仅是突出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的需要,而且也是作者观察事物和主观感受的自然反应。比如,我们参观一处景物或一幅绘画,总不会事无巨细、毫无区别地对所有的一切都同样感兴趣,同样地看个不停,同样的』L"有所得吧?这其中的详略主次快慢,反映到文章中,自然就形成了有疏有密的格局。 就以张效广同学所写的《参观四季春鲜花店》这篇习作来说吧,作者为什么花了不少笔墨去写那棵小玉树呢?推测一是因为它“就在店门边”,进门可见,作者便“先入为主”了;二是因为它形态可爱,色泽诱少、(“象个用绿宝石雕成的舞蹈人”、“嫩绿肥厚的叶子,好似一块块翡翠”),故引人注目。
再如,作者为什么着重写了扶桑花呢?由于它个头大, “栽在一个又圆又大的花盆里”,又放在花厅“前面”.再则它花朵色彩显眼,“粉红色的大花开得十分鲜艳”;姿态优美,象“穿着红衣裙的金发小娃娃.” 为什么作者以第二大的密度写了盆景呢?从表面上看,因为它有“奇峰怪石”,造型奇特,“象一只猛虎卧在水中”.更重要的是,作者赋予它象征意义,看成是“我们祖国美丽山河”的缩影—而这又与文章歌颂祖国的主旨紧密相关,所以要多下笔墨了. 总之,这篇习作的详略、疏密是安排得当的.作者面对 “四季春鲜花店”万紫千红、美不胜收的景色,不是“目迷五色”而统统写来,细细道出,而是分别轻重主次,写得疏密相间,引人入胜.在作者选择的三个景物之间,疏密浓淡也并不一样,这样,也显出了层次和节奏。 文章在过渡承接的“疏”处,也写得很自然,又有变化。例如,从玉树转而写扶桑,作者用“未见其花先闻其香”的方法,就很巧妙。写完扶桑再写盆景,作者换用同学的招呼、赏叹之声来作过渡,既是承转,又是提示,一箭双雕,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