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来,你也不要以为那说葡萄酸的人不想吃葡萄了,甚至有一种更强烈的愿望。不然,他也不会费口舌去争论葡萄到底是酸是甜的问题了。最好的办法,给他一颗吃,问题就会不言自明。
我是一个不怕“酸”的人,“酸”对于我来说有一种特殊的情调。我也每每总是口中说着“葡萄酸”,心中却怀着想吃到葡萄的强烈欲望,总想去尝试着吃还没有到嘴的“葡萄”。
进入大学前,看到自己的学兄学姐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跑回家的情景,我就不免想说那肯定是很“酸”的—其实,我是言不由衷,我也很想,甚至比他们更想进入大学,尝试新的人生之旅。正是这股“酸”的情调,我不息奋斗,终于进入了大学—吃到了那曾以为很酸的“葡萄”,现在觉得它很甜了。进入大学以后,我仍然默默地接受着心中那股“酸”的情调。看到学兄学姐那斐然的成绩,我也想说那肯定是很“酸”的。但,只是对自己说,我怕别人笑话我吃不到葡萄倒说起葡萄酸来了。心中充斥着那股“酸”的情调,我也就不会忘记朝尝试那“酸葡萄”的方面奋斗了。
渐渐地,我无意中觉察到:不光我有那股“酸”的情调,别人也有,但有些人那种“酸”的情调确实也很出格,说“酸”味的人,也许是他们自己有心无力,也许是他们根本就无心,只是要刻意地低毁你罢了,企图迫使你放弃那种尝试“酸”的念头,丢掉那股。酸”的情调。
记得曾在一本书上看到,中国人那种“酸”的情调只留在心底,成了妒嫉的原动力;美国人把那种“酸”的情调喊在口中,成为公开竞争的号角。这也许是中国人和美国人面对激烈竞争所持态度的最大不同点。
当然,我不敢苟同那书中的观点。只想强调不管那股“酸”的情调是藏在心底,还是喊在口中,都必须为尝试那葡萄的“酸”味去奋斗。
不管怎样,对于那股“酸”的情调,我一如既往地情有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