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于1912年5月随当时的教育部由南京迁到北京来。住房几经迁移,最后于1924年5月迁入阜城门内宫门口西三条21号,在此住了近三年。后由于反动政府的不断迫害,于1926年8月离京南下。但替迅先生的母亲仍住在这里。
鲁迅故居是一座极其普通的小四合院。有前后两个小院,南房三间,北房四间,东西厢房各一间。房屋都很矮小,进深也很狭窄,全宅总面积不过500平方米。然而,想不到这里曾是一代文豪的住所。
故居门口是一个黑漆小门。门内西侧有一折扇屏门。入内即是前院。院内北房前有两株高大的丁香树,是鲁迅先生亲手植的,使这小院显得既幽静又有生气。南房是书房和会客室。里面摆着几架书柜、一张方桌、几把藤椅等简单家具。当年许多青年学生在这里受到鲁迅先生的热情接待。南房的西间有一张招待客人留宿的床铺,当年有的青年被反动政府通得无家可归,鲁迅先生便留他们住在这里。
引人注目的是北面的正屋。北房的东间是鲁迅母亲的住室。中间向后扩建的一小间是鲁迅先生的工作室兼卧室。鲁迅称之为“绿林书屋”,人们都叫它“老虎尾巴”。室内陈设简单,北边窗下有一床铺,上铺着单薄的被褥。靠东墙放着一张三屉桌和一把膝椅,桌上放着毛笔、笔架、砚合、马蹄表、喝茶的盖碗等,还有一盏煤油灯。屋内西墙上挂着写有《离骚》诗句的题宇,上书:“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替迅先生正是如此珍惜时间,在这间小屋里,在这张书桌上,在这盏煤油灯下,忘我地工作,辛勤地写作。鲁迅先生在这间斗室里写下了《华盖集》、《华篮集续编》,以及《野草》、《彷徨》、《坟》等不朽作品。
“老虎尾巴”后面是奋迅先生经常散步的后小院。院中央有一眼井,周围种了许多小草和树木。
这座普普通通的小四合院给人的印象是极深的。鲁迅先生不仅以他战斗的一生,以他的作品教育着我们,也以他简朴的生活教育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