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出英雄

2024-09-10 22:31:34 文题网 阅读:

    世事如烟,漂浮变幻,人常言“盖棺定论”,我看未必。有很多人,他们的墓家早已掩映于苍松翠柏之间,而他们赢得的“生前身后评”仍是毁誉参半、莫衷一是,曾国藩便是其中一位。

    青年时的毛泽东读曾氏家书后对他的这位同乡评价道:“愚于近人中,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将一部曾氏家书举著案头“日参习之”。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的曾国藩究竟以何种魅力征服了这两位性情迥然相异的人物呢?只要阅读一部《曾国藩家书》,便一目了然。

    全书含家信5000余封,共1 500多万字,涉及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治军、为政等,可谓浩瀚芜杂,生动真实地展示了一幅晚清的生活画卷。欣赏了西天路上的古怪精灵,读懂了三国间的刀光剑影,领略了梁山泊上的万丈豪情,参透了红楼内的浮生若梦,再来看这部关于灵魂的家书,它带给我们的更多是似曾相识的真实,铅华洗尽的朴素无华。对父母、祖父母身体状况,家长里短嘘寒问暖的体恤,一位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的惦念跃然纸上;至于兄弟之际,“吾”亦爱之以德,教之以勤俭,劝之以习劳苦;对诸弟妹的言传身教中,我们读到一位兄长表率的款款之情;在对子辈读书之法,心常用则活、不常用则窒的学问教谕和勤俭、自持,可以处乐、可以处约的修身指导中,我们理解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面对家乡的饥懂连年,“余欲推社仓之法,以惠地方,施者不致伤惠,取者不致伤廉,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如此体察民情清静守廉,是不是应该成为那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者的典范呢?

    对于李宗吾之流将曾氏上升为厚黑巨匠,我深不以为然。“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世变,略参些机权作用,把自家学坏了”,其言辞中无奈之情很是惨然,这位挽狂澜于中流、扶社樱于将倾的一代中兴之臣处于怎样的时代呢?满臣对汉臣的排挤、列强对弱清的垂涎与挑衅……几十年的宦海沉浮,我们又怎样忍心苛责他呢?其实,这位功高震主的汉臣,在他的家信中一再流露出如履薄冰的惶惑、如临深渊的汗颜:“畏宦途风波之险,常思及早抽身,以免咎决”;并时时告诫子弟:“读书不可为求功名”。但愿这些悲哀永远存在于那个时代。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说:“小人之儒,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很显然,曾氏挣脱了这一侄桔,真正做到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境界。一部曾氏家书便是力证,其思想的精华无论是作为一代巨儒,还是一朝官吏,抑或一个普通人,他在家书中所论及的内容都堪称典范。直到今天都有它不可磨灭的思想意义。他对理学义理、词章、考据中尚义理为要,这对于当时崇尚词章、考据的理学之风无疑是一股新鲜的力量,是其理学思想的根基;他对战争的论述“不可徒靠人数之多,根株不稳,一枝折而众叶随之”可谓精辟,他反对以往偏重“兵众”的传统观点,着力于军队素质的提高,主张以西方先进武器武装自己,并创立制造局,自产兵械。

     这些举措,无疑是中国军事走向近代化的重要一步。“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钱与后人。”“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势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站家声。”这是他关于教子的最精辟的诊释,并始终身体力行。从而,曾家养成了“安贫乐道”的家风。

    但是读书贵在有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这部家书中也存在许多封建迁腐的东西,比如对“天命”的过分崇尚,“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儒家礼教,对君王的“愚忠”。这都是他那个时代的产物,是历史的糟粕,我们要坚决摒弃,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自古奋斗出英雄,从来纵绮少伟男。曾国藩出身寒门却官至当朝一品。他一生孜孜以求,笔耕不辍。戎马半生,立功、立德、立言,光耀后世;家书一部,修身、齐家、治国,用心良苦。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