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名叫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8-30 15:07:33
《家喻户晓的典故》
汉朝人编撰的《列女传》里,有如下的一篇:
有个名叫梁姑姊的女子,一天,她的房屋不慎失火。她哥哥的一个小孩和她自己的两个小孩,都在屋里。她就冒火奔进屋去,本想先抢救她哥哥的小孩,可是抢出一看,却是她自己的一个孩子。这时,火势已猛,没法再进去了,她急得双脚直跳,捶胸大哭道: “这怎么得了呀!我不是要背上自私的恶名了吗?我怎么可能户告人晓使每户每人都了解真相呢?我还有什么脸皮见人啊!……”说着,不顾一切,投身入火,终于牺牲。
“户告人晓”后来都作“家至户晓”,意思是宣传到各家各户,使人人知道。《旧唐书•魏谟传》唐文宗诏书: “疑似之间,不可家至而户晓。”《宣和书谱•叙论》:“ 【帝王】不出九重深邃之地,使四方万里,朝令夕行,岂家至户晓也哉。”《朱子语类》卷八十四:“上下习熟,不待家至户晓,皆饥食渴饮,略不见其为难。”
“家至户晓”后来又变为“家喻户晓”,意思也变了,谓家家户户全都明白(喻〔yù〕,明白),形容人所共知。
现代学者胡适《逼上翠山》:“与其作不能行远不能普及之秦汉六朝,不如作家喻户晓之《水浒》、《西游》文字也。”
《己饥己溺的典故》
传说,上古时代,有一个以善于耕种闻名的人,名叫稷【jì】,也叫后稷。那时,正是唐尧当政。尧任命稷为“农师”叫他掌管农业。
据说,稷从小就喜爱农事,常把野生的麦子、谷子、大豆、高粱以及瓜果的种子收集起来,种在地里。成人以后,对于农业更是非常专心,还利用木材和石片,制造了一些简单的农具。他担任“农师”的时候,亲自参加劳动和指导耕种,并大力普及耕种知识,传授耕种方法,作出了出色的成绩。后来虞舜继承唐尧为领袖,任命他继续管理农业。人们十分爱戴他,直到他死后许多年了,还把他奉为“谷神”,立祠祭祀。
另有传说,那时有一个人,名叫禹。据说当时水灾严重,受灾面积极大,而且前后连续了二十多年,人民苦不堪言。尧曾命鲧〔gǔn〕去治水,治了九年,没有成功。舜继位后,又命鲧的儿子禹负责治水。禹奔走各地,发动群众,凿山开河,大兴水利,一面疏泄洪水,一面救济灾民,经过了十三年的艰苦奋斗,才克服了这场大水灾。人们崇敬他,称他为大禹、禹王爷,也立了禹王庙来纪念他。
到了战国时代,儒家的代表人物孟轲,也称赞过稷和禹。在《孟子•离娄》中,他说:“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由,通“犹”。)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禹能想到天下有人溺在水里,如同自己溺在水里一样;稷能想到天下有人在挨饿,如同自己也正挨饿一样。他们把群众遭受的苦难,看作是自己的苦难,所以他们自觉地感到这样的着急。”这种“急群众之所急”的精神,在古语中就叫“人溺己溺,人饥己饥”,或简作“己饥己溺”。意即对别人的苦难表示深刻同情,并把解除其苦难引为己任。
《我的同学》
我们班有一位聪明可爱的小男生,名叫张艺怀,他个子不高,和我站在一起,比我矮半头,他的头发短短的,像小刺猬的刺一样一根根竖起来。他眉毛浓浓的,下面长着一双乌黑的眼睛,思考问题时总是眨巴眨巴的,闪着智慧的光芒。他的嘴巴不大,但能说会道。
他还是个小书迷,一有空他就拿起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每当课间休息,同学们都出去玩耍了,我总能看到他捧着书, 谁叫他,他都不理,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而在课堂上,他总是那个最积极发言的人,因此,他的学习成绩特别优秀。
这就是我的同学张艺怀,你喜欢他吗?
《疾风劲草的典故》
西汉末年,有个名叫王霸的,字元伯,颖川郡〔颖yǐng〕颍阳(今河南许昌县附近)人。刘秀起兵反抗王莽,部队经过颍阳时,王霸带领了一帮朋友去拜见刘秀,请求入伍,刘秀欢迎他们参加了。从此,王霸忠心耿耿,为刘秀出力,打了多次胜仗。特别是在昆阳(今河南叶县)大破王莽的战役中,立下了功劳,取得了刘秀的信任。王霸曾请他父亲也参加刘秀的部队,他父亲说: “我老了,不宜过军事生活,你好好干吧!”王霸果然越干越积极,不久,刘秀当了 “大司马”,王霸就当了 “功曹史”。
可是,刘秀的部队,渡过黄河,在河北一带镇压各路农民起义军的时候,战事却并不顺利。当初和王霸一同入伍的那一帮朋友,原有几十人,都一个个悄悄地溜跑了,只有王霸还是死心塌地,为刘秀忠诚效劳。刘秀因此更加信任他了,并且对他说: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 (在颍投奔我的人现在都走光了,只剩你还留下为我出力!真是疾风知劲草啊!)
刘秀做了皇帝(东汉光武帝)之后,即以王霸为偏将军,又任命他为“上谷太守”(上谷郡,在今河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王霸在上谷二十多年,始终是光武帝刘秀的心腹将领之一。
上述故事,见《后汉书•王霸传》。刘秀说的“疾风知劲草”,后来就作为成语流传了。《宋书•顾觊之传》说:“松柳异质,荠荼殊性,故疾风知劲草,严霜识贞木。”唐太宗李世民也有诗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疾风知劲草”的意思是说:经过了猛烈的大风,才知道哪些草是顽强有力、摧折不了的。人们都用它来比喻立场的坚定不移,即使遇到大难也决不变节。就是说:能经得起最严重的考验。
“疾风知劲草”,也可简作“疾风劲草”。
《黄绢幼妇的典故》
后汉时,浙江上虡县有一个十四岁的女子,名叫曹娥。她父亲因不慎堕江溺死,没有捞到尸体,曹娥在江边昼夜号哭,十分悲伤,最后投身江中,去寻找父亲,过了五天,果见曹娥背负着父亲,两具尸体一同浮出水面,人们便将他们安葬,并且称颂曹娥为“孝女”。当时的“上虞长”度尚,请人作了一篇诔辞(诔〔lěi〕,表彰和哀悼死者的文字),刻上石碑来纪念她。这碑即后人所谓的曹娥碑,那江也就叫做曹娥江了。
曹娥碑的这篇诔辞,据说是度尚请邯郸淳作的,不过是宣扬封建道德的一些老调罢了,可是那时的文人们却认为他写得非常出色。相传,著名文学家蔡邕〔yōng〕也曾特地去看了这个碑。还说,当他到达时,天已傍晚,在暮色苍茫中,他用手指抚摩着读完了碑文,就在碑的后面题了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jī】臼”。这八个字也就被刻在碑后,尽管谁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据《世说新语•捷语》载,后来,曹操和他的“主簿” (类似秘书)杨修在曹娥碑附近经过,他们也参观了碑。 (《三国志》说,曹操和杨修是在蔡邕的女儿蔡琰【yān】家里看到了曹娥碑的拓本。)曹操见到蔡邕的题字,问杨修是什么意思。杨修容道:“黄绢,色丝也,丝旁一个色字是 ‘绝,,幼妇,少女也,女旁一个少字是‘妙',外孙,女之子也,女旁一个子字是'好',齑,指辛辣的蒜泥蒜末之类,齑臼,是指捣蒜的鉢子,即受辛之器,受辛二字合并是 ‘辤,(辞的异体字)。这四个字谜,是蔡邕对碑的赞语:‘绝妙好辞’ ! ”曹操听了,暗暗佩服杨修的聪明。
后人引用“黄绢幼妇” 一语隐喻“绝妙”;也用“绝妙好辞”或“绝妙好词”这个成语赞美诗文佳作。
宋末周密选录南宋一百三十余位词人的作品,编成一部总集,题书名为“绝妙好词”。明李呂棋《剪灯余话•田洙遇薛涛联句记》: “美人且读且笑曰:‘绝妙好词’ ! ”
《户限为穿的典故》
南北朝时的陈朝,有个著名的书法家,名叫智永,本姓王,是个和尚,人们叫他“智永禅师”,会稽【guì-jī】(今浙江绍兴)人。善写各种字体,而特别擅长草书。他书法艺术 的卓越成就,是长期勤学苦练得来的。据说,他认真练字,曾坚持了三十年,他把写坏的废笔,随手投入大瓮(每瓮容量都是好几石),曾积了十瓮。后来,他把这些废笔一起埋了,并且筑成一个墓,称为“退笔冢【zhǒng】”。他还把所写的字,大约每千字一本,装订成八百多本,分送给浙江一 带的寺院,差不多每寺分得一本,大家都把它当宝贝一样珍藏着。有人说,智永的书法,真正继承了晋代书法家王羲之 的艺术传统。人们对他的评价很高,请他题字的人因此一天 一天多起来。
智永当时住在浙江吴兴的永欣寺,因为每天都有许多人川流不息地去拜访他,永欣寺于是非常热闹。他所住的屋子,竟至“户限为穿”。
“户限”,就是门槛。因为来访者出出进进,非常之 多,所以把门槛都踏破了,这就叫“户限为穿”。唐张彦远采辑的《法书要录》,有关于智永住处户限为穿的故事,原文写道: “智永禅师住吴兴永欣寺,人来觅书者如市,所居户限为穿穴。”还说,后来,智永住处的户限,只好包上一 层铁皮来加以保护,人们称之为“铁门限”。宋苏轼《赠常州报恩长老》诗: “凭师为作铁门限,准备人间请话人。” 就是用的这个典故。
“铁门限”亦作“铁门槛”,旧时用以比喻谨守高尚的祖德家教,坚拒世俗歪风。《红楼梦》所说贾府修造的一座寺院,取名为“铁槛寺”,这“铁槛”,即铁门槛的意思。宋范成大《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诗:“纵有千年铁门限, 终须一个土馒头。” (土馒头,指坟墓。)可见“铁门限” 的含义,早已不同于上述智永故事的原意了。
今亦喻 把关极严,难于进入或通过 谓之“铁门限”。
《我的兔子好朋友》
我家养了一只超级可爱的小白兔,我给它取名叫"雪球"。每天放学回家,我第一件事就是跑去和它玩。雪球就像一团会动的棉花糖,摸起来软乎乎的。它的长耳朵最神奇了!我轻轻一跺脚,它的耳朵"唰"地就竖起来了,像两根小天线。我最喜欢看它吃东西,三瓣嘴"吧唧吧唧"地动个不停,胡萝卜一会儿就被啃成小船的形状啦!
雪球可调皮了。有一次我写作业时,它偷偷跳上书桌,在我的本子上踩了几朵"小梅花",气得我直跺脚。可是看到它红宝石一样的眼睛眨呀眨的,我又忍不住把它抱在怀里。我们还发明了好多游戏。我最爱玩"胡萝卜钓鱼",把胡萝卜条系在绳子上晃来晃去,雪球就会跟着跳来跳去,像在跳舞一样。玩累了,它就趴在我脚边,小鼻子一抽一抽地喘气,可爱极了!
晚上睡觉前,我总要和雪球说悄悄话。它虽然不会说话,但会用它毛茸茸的脑袋蹭我的手,好像在说"小主人晚安"。有了雪球之后,我觉得每一天都特别开心。它不仅是我的宠物,更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要永远和雪球在一起,照顾它,爱护它。
《河东獅吼的典故》
宋代文学家和诗人苏轼(东坡),有一位好朋友,名叫 陈慥〔zào〕,字季常。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的时候,常常和他在一起谈天、游玩。陈季常也好客,朋友来了,必定热忱招待,总有说不完的话,夜深了还不愿分手。可是陈季常的妻子,性悍而妒,不欢迎来客。每逢家宴,闻歌声琴音、欢情笑语,她往往在隔壁房里用棍杖敲打墙壁,大声叫嚷,闹得不可开交,客人们只得被逼散去。陈季常很怕她。苏轼曾经为此写过一首开玩笑的诗,据南宋洪迈《容斋三笔》卷三载,诗的全文如下:
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龙邱居士是陈季常的别号。信奉佛教的人,出家修行的叫和尚,在家修行的叫居士。陈季常喜好佛学,所以自称居士。 “谈空说有”是形容陈季常讲佛论经,谈起来没完没了,睡觉都可以忘记。“河东狮子吼”是什么意思呢?原来陈季常的妻子姓柳,按柳氏出河东郡,唐代诗人杜甫也有过“河东女儿身姓柳”的诗句。苏轼用“河东”两字来暗指在隔壁吵嚷的这位柳氏夫人。至于“狮子吼”,本是佛家用来比喻佛法的正义和威严的,形容佛家说法,声震世界,如同狮子作吼,群兽慑服。在这首诗里,作者一方面暗诮柳氏夫人象狮子似的怒吼,另一方面,又嘲笑陈季常这位“居士”谈得正起劲的时候,果然忽闻狮吼大作,这真可谓妙语双关。
旧时有人称“怕老婆”的丈夫为“季常”,或者说有 “季常之癖”,而称妒悍的妻子向丈夫发怒为“河东狮吼”, 其出典就由于苏轼的这首玩笑诗。
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二十二回: “少不得太太面前还要趋奉趋奉,防是河东狮吼起来,要不太平。”
《骇人听闻的典故》
隋初,有个名叫王劭〔Shào〕的,曾在北齐、北周做过官; 齐、周相继灭亡,进入隋朝后,隋文帝(杨坚)任命他为 “著作郎”。隋炀帝(杨广)时,他又连任原职,真可谓官运亨通,一帆风顺。
这个官为“著作郎”的王劭,其实并不专心从事“著作”。他虽然也编写过国史和做过其他的一些注释工作,但 是,他却把主要的功夫用在邪门歪道方面。他时常假托什么图谶[chén]命符,散布荒诞的童谣,谎报神奇的怪异现象,并且借此预卜国家将如何如何兴旺、恭维杨家皇帝将永远稳坐江山 等等。例如,他谎报:某处获得一只神龟,龟腹有“天下杨兴”四字;皇后死了,他也胡造谣言,说皇后原是“妙善菩萨”转生,她不是死,而是“返真”,临去时,天上还曾派下仙乐和香花来迎接她哩。他就是这样地胡说八道、花言巧语,以博取皇帝的欢心而维持他的官职。他的这个“著作郎”竟一直做了将近二十年之久。
可是后来的《隋书•王劭传》,却给了他老实不客气的评论,说:“劭以此求媚帝。在‘著作’将二十年,采迂怪不经之语及委巷之言,……或文词鄙野,或不轨不物,骇人视听,大为有识者嗤[chì]鄙。……”
“骇人视听”,现在一般都说作“骇人听闻”或“耸 〔sǒng〕人听闻”,形容事出非常或故意夸大其词,使人听了感到十分惊异。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回说,隆冬腊月,武则天皇帝下令上林苑群花齐放,各花不敢违抗,一时都开,百花仙子因此被参:“该仙子何以迫不及待,并不奏闻请旨,任听部下逞艳于非时之候,献媚于世主之前,致令时序颠倒,骇人听闻? ”
《我的动物朋友》
我有一个可爱的朋友——一只巴西龟。我给它取名叫“龟蜜”。“龟蜜”是我生日那天爸爸送给我的礼物,它已经陪伴我好几年了,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龟蜜”的样子非常有趣,它的壳是深绿色的,上面有许多漂亮的花纹。眼睛旁边还有一块圆圆的花红色纹,就像在脸颊贴了一张贴纸。它的头小小的,眼睛圆溜溜的,透着一股机灵劲儿。最有趣的是,它的四肢短短的,却很有力,爬起来的速度可不慢。它的尾巴也很短,总是摇来摇去,好像在和我打招呼。
“龟蜜”总是安静的待在鱼缸里,偶尔探出小脑袋看看我。每当我写作业或看书的时候,他就像一个忠实的小伙伴,静静的陪着我。有一次,我考试没考好,心里很难过,坐在书桌前发呆。“龟蜜”好像察觉到了我的不开心,慢慢地爬到鱼缸旁边,用小脑袋轻轻地碰了碰鱼缸,好像在安慰我:“别难过,下次一定可以考好的!”那一刻,我的心里暖暖的,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
“龟蜜”不仅是我生活中的小伙伴,更是我的好朋友。他用他的安静和陪伴,给我带来了许多温暖和快乐。我爱我的“龟蜜”,希望它能一直健康快乐的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