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裹在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11-21 02:49:32
《我变成了一只蜗牛》
清晨醒来,我感觉自己被裹在暖乎乎的“白棉被”里,伸手一摸,居然是硬邦邦的壳!再低头瞧,胳膊腿儿全变成了细细的触角,浑身滑溜溜的——天呐,我变成了一只小蜗牛!
窗外的牵牛花刚展开紫莹莹的花瓣,像吹起了一小串亮闪闪的喇叭。我使劲从壳里探出头,慢吞吞挪到窗台边缘。平时一步就能跨过去的花盆,此刻在我眼里像座绿油油的小山。我粘在带着露珠的叶片上,触角轻轻一碰花瓣,凉丝丝的露水“滴答”顺着壳滑下来,像给我冲了个清爽的凉水澡,舒服得我直晃触角。
正慢悠悠往前爬,一只红通通的瓢虫“扑棱”落在我旁边,它背上的黑斑点像撒了把芝麻粒。“喂,小蜗牛,你爬得比乌龟还慢!”瓢虫扇着透明的小翅膀,声音脆得像小铃铛。我有点不好意思,刚想加速,突然听见“笃笃”的轻响——一只麻雀正歪着头,用尖尖的嘴啄我前面的叶子!我吓得“嗖”地缩回壳里,心脏“砰砰”直跳,连壳都跟着发抖。直到麻雀的脚步声“嗒嗒”走远,我才敢悄悄探出头,心里直嘀咕:当蜗牛也太惊险了吧!
中午,我看见一只小蚂蚁扛着比自己大两倍的面包屑,看着它费力地把面包屑推进树洞,心里暖烘烘的——原来小蚂蚁这么能干,像个勇敢的小战士!
等我晃悠悠爬到台阶上,突然感觉身子一轻,再睁眼时,我正坐在院子的石凳上,手里还捏着一片爬过的叶子。一只真的小蜗牛正背着壳,慢悠悠地往花丛里爬。我赶紧给它让开路,笑着想:原来当蜗牛的一天,能看见这么多平时忽略的有趣事儿!
教师评语:本文想象丰富且贴合主题,以蜗牛视角勾勒独特世界,对爬行触感、周遭景物的细节描写生动,画面感强。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
《乡村》
在一座山里,被树木裹在中间的一个小山村,就是我的出生地。
天空蓝蓝的,白云在天空中悠闲地散着步,偶尔飞出了几只机灵的小鸟在天空玩耍。湛蓝的天空下面是一片绿油油的海洋,真相要进去游遍。在这些树冠上隐隐约约地能看到小鸟和松鼠做的深绿色窝,这又给树枝增加了一点生趣。各色各样的树叶类型繁多,有半圆形、有圆形、有三角形的、有“五指”的……等等。而最有趣的要数“五指”树叶,全身淡绿的,犹如如来佛祖的手掌,所以才叫“五指”的,还有一种针叶,就像纺织员工手里灵活的针,收集多了可以一把扔到火炉里去,“哄——”的一下火就马上旺起来。
树林中心里有一条小河,沿着那条小河逆流而上,就可以进入其中一条的入口。这儿的小河非常干净,里面有小鱼小虾,中有部分有一个小湖,小湖厉虽然看似浑浊,但是里面生活这大鱼呢!有一次,我爷爷用竹子做成了一个钓鱼竿,钓到了一条大约四十厘米的大鱼,带了回来一起红烧、清蒸、煮汤吃了。树林里放养着的牲畜,它们在森林里自由活动,只有主人一叫,所有属于他的畜生都会“嘎——”“哄——”“咯——”地一声都跑了回来。
这个乡村就是我的家乡。
《欢乐裹在饺子里作文650字》
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饺子是每年春节和团圆宴上必吃的一道美食,可饺子的来历是什么?饺子的口味有哪些?是如何制作的?这里面大有学问,让我们一起来一探究竟吧!
吃饺子的传统其实起源于东汉时期,原名叫“娇耳”。据说还是我们南阳的张仲景爷爷发明的。在古代,冬天很冷,人们冻的耳朵都快掉了,张仲景爷爷把祛寒的药草和猪肉、羊肉混在一起,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的“娇耳”下锅,就是让人们吃“耳朵”,暖“耳朵”。喝了“祛寒娇耳汤”,老百姓们身强体健,百病全消,现在每年的冬至和大年初一吃饺子,也是为了纪念张仲景爷爷。
俗语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包饺子之前要先准备:薄厚匀均的皮儿、美味的馅料。听奶奶说,以前都要自己擀皮儿,自己和面,一年也吃不上几回肉,趁过年吃饺子能解解馋。而现在皮儿有现成的,馅料也有很多。有大肉的、海鲜的、牛肉的、羊肉的……我最爱吃大肉香菇馅了!好了,馅料调好了,万事俱备,只欠“包饺子” 了……
我跟着奶奶学,奶奶包的像一个个金元宝!而我的却不堪入目,有的挺着个将军肚,有的都“漏馅”了,还有的饺子瘦的皮包骨头。奶奶包的饺子,队伍整齐排列,斗志昂扬。而我的却是东倒西歪,全是残兵败将。这时奶奶向我传授独家秘笈,很快我就掌握了包饺子的精髓!于是,我把皮儿放在手心,取三分之一的馅料放皮中心,对叠之后,轻轻捏紧空隙,一对叠就好了!熟能生巧,在我和奶奶的比赛中,经过我不懈努力的“作弊”,最终迫使奶奶让我赢了比赛。但此时此刻,天、地、脸之间全是面粉,奶奶忍俊不止,哈哈大笑起来。
有色有味,有学有乐,有笑有调。我想:这就是包饺子的乐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