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未有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1 07:05:32
《总与一缕茶香有关600字》
与茶并未有多大瓜葛,仔细思索,记忆里那一阵茶香袅袅,是来自外公手握的茶杯。
似乎在记忆中,四季三餐,外公的手中总有着一个杯子。那杯子像是门卫老大爷的标配,半透明,因常年的使用杯体已泛黄,上面标着厂家,杯盖是黑色的。
杯中总泡着不知名的茶。我曾好奇打开杯盖,杯中飘出了一缕若有若无的茶香,里面的茶叶已被泡黄,层层叠叠地堆在杯底,水气氤氲。我不由地尝了一口,却只有苦涩在心底荡漾,我苦着脸去问外公,为什么要品茶?外公却一脸了然地说“苦尽甘来,苦尽甘来啊!”说着教我品起茶来,没有精致的瓷碗,没有名贵的茶叶,一杯微微泛黄的茶水被倒在平日用的碗里,瓷白映衬,茶叶打转,茶香轻抚肺腑,似乎荡涤了心中的烦躁。
“宁可一天不吃肉,不可一天不喝茶。”外公手握茶杯,慢慢喝了一口,眼睛微眯,“刚入口似开水无味,慢品自有苦涩滋味,余味甘甜。”说着,把口中茶叶嚼了嚼咽下去。我仿照着喝了口茶,却怎么也咽不下口中的茶叶。外公只是笑笑,眼角的皱纹并起,说道:“小孩子咽不下去很正常,到了时间自然能咽得下去。”外公话语中说的仿佛咽下去的不是茶叶,而是人这一生的时光。茶香朦胧了外公的脸,两人间像隔了层烟雾,缥缥缈缈。我和外公对坐,想到电视中一些情节,好汉们抄起手中的碗,将酒一饮而尽,与之相比,品茗更趋“静”字。我又慢饮一口,仔细斟酌了一番外公的话,不太明白,无味和苦涩最易尝出,甘甜却怎么也尝不出,外公说无需强求,我只得放弃。
外公饮茶这么多年,从未听他说茶苦涩,倒是把甜挂在嘴边,就像他从不说生活的艰难。而于我成长的不止有记忆中的一缕茶香,还有外公与日俱增的老年之谈,淡雅氤氲,入口甘甜。
《说纽带议论文》
这世间从来未有一物可以孤立地存在。物质的纽带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拉近;精神的纽带将今与昔之间的距离缩短。正是因为它的存在,人们才能达到衣食和内心的富足。
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家与国家之间势必无法再退回中世纪时“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局面。以国家利益为名的那条纽带,越过大洋,跨过峻岭,成为将世界各国聚在一起的神秘信使。丝绸之路经济带踏着张骞曾经跨过的沙尘向西延伸,一时间带动了中巴的铁路建设,为周边国家的基础建设带去福音;环太平洋合作组织促进了洲际间国家的经济往来,缓和了国家间的冲突,让各国在友好的氛围中传递文化、交流政治、带动经济发展;联合国更是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中牵起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手,让其站在同一个平台上立定条约、签署项目。国家相通,人民才可以跨国结友、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才可以在安定的环境中发展自我。可见,国与国之间,以国家利益为名的物质纽带是保证国民衣食富足的重要桥梁。
若说物质纽带让国家繁荣,精神纽带则让个人寻求到归属感,从而使其心灵富足。阅读史书,使我们与已逝之人建立精神的共通感,在“刺客列传”的刀光剑影中寻找“义”的内涵,抑或是在“白马非马”的机智诡谲中探索“辩”的技法。阅读诗歌,使我们与古之圣人促膝长谈,在“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的绵远悠长中找寻“隐”的奥秘,在“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自我宽慰中探索“释”的真谛。那些史书、诗文便是古与今的桥梁。它让忙碌于现代都市生活中的人们不失了浓厚的根基;让在快节奏的工作中迷失自我的人们看清自己来自何方;让在物质世界逗留过久的人们重回精神的温柔乡。精神纽带构建起跨越时代的桥,让人们怀揣强烈的文化意识,丰富人的心灵。
物质的纽带横向跨越了万水千山,让人民享受衣食之安;精神的纽带纵向贯穿了古今之川,让人民享受内心之丰满。横纵桥梁交织相错,便是富足安乐的人间。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圞意《生查子·新月曲如眉》牛希济原文赏析和翻译》
生查子·新月曲如眉
【五代】牛希济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圞意。
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终日劈桃穰,仁在心儿里。
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注释】
生查子(zhā z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尊前集》注:双调。元高拭词注:南吕宫。四十字,上下片格式相同,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新月:阴历月初的月亮。
团圞(luán):团圆。
红豆:又名相思豆,草本植物,种子形如豌豆。
劈:剖开。桃穰(ráng):桃核。
仁:桃仁。这里“仁”与“人”谐音,意思双关。
连理:不同根的草木,它们的枝干连成为一体。古人喻夫妇为“连理枝”。
【译文】
新月弯弯如眉毛,没有圆的意思。不忍心看红豆,满眼都是相思泪。
整天劈核桃,那人像桃仁嵌在核壳中一样嵌在我心中。两朵隔墙相望的花,早晚会结成连理枝。
【赏析】
上阕以“传情入景”之笔,抒发男女间的相思之苦。作者借“移情”笔法,赋予视野中的客观景象以强烈的主观情感,使天边新月、枝上红豆都染上别离相思的情愫。“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圞意”,明为写月,实则喻人,作者以眉比月,正暗示出相思人儿因不见团聚而双眉紧蹙,郁闷不欢的愁苦之态。“红豆”本是相思的信物,但在离人的眼里却是贮满了忧伤,令人见之落泪。一弯新月,数枝红豆,词人撷取传统的寄寓人间悲欢离合、别离思念之情的两种意象,正表达出对爱人的无限深情和思之不得的痛切缺憾。
就内容而言,下阕为上阕之顺延;就感情的“走向”而言,二者又有着微妙的差异。如果说上阕中写相思还只是借助于意象的寄托,情感的附着还比较虚幻,词中的情绪基调也是一种充满残缺感的低沉.那么下阕中的情感就相对地落到了实处,词中流露着的、是充满希冀的向上的基凋。“终日劈桃穰,仁儿在心里”,一语双关,看似百无聊赖的行为,正寄托着主人公对心上人丝丝缕缕的情爱和日复一日的期盼。“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更表明对爱情的充满信心,尽管花阡两朵,一“墙”相隔,但相爱的人儿终将冲破阻碍,喜结连理。整首词写得情致深长,淋漓沉至。
这首词在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极其自然地运用了南北朝民歌中的吴歌“子夜体”,以下句释上句,托物抒情,论词家评曰:“妍词妙喻,深得六朝短歌遗意。五代词中希见之品。”
【创作背景】
五代后期,词人遭战乱流落到蜀国,为了表达对纯朴爱情的热切追求,借新月、红豆等物写下了这事抒情词。
作者简介
五代词人。(872?~?)陇西(今甘肃)人。词人牛峤之侄。早年即有文名,遇丧乱,流寓于蜀,依峤而居。后为前蜀主王建所赏识,任起居郎。前蜀后主王衍时,累官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随前蜀主降于后唐,明宗时拜雍州节度副使。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早也来到了人间,但冬爷爷还不舍得离开我们,他临走之前还送给我们了一场美丽的春雪。
早上,出门前妈妈又把收起的棉裤拿出来对我说:“今天下雪了,外面有点冷,你把棉裤穿上吧。”我穿好衣服后,出了门,我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一片片雪花不停地落在我的帽子上,调皮的雪花从帽子上滚落在地上变成了小水珠。我伸出手,几片雪花落在手心上,凉凉的,一下子雪化了,变成了晶莹的小水滴。路边的汽车上盖着一层薄薄的雪,我不禁用手沾了一点雪,放进了嘴里,我好像品尝到了春天和冬天合在一起的味道,就像冰淇淋加草莓的味道。飘飘洒洒的雪花从天上落下来,真像天女撒下的金枝、玉叶和银花,那样晶莹,那样美丽。
虽然这场雪给春天带来了一丝丝凉意,但是没有一个冬天
不会过去,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