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上流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2 12:57:40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原文赏析和翻译》
寒食寄京师诸弟
唐代: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必考名句】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译文】
雨中的寒食节更显得寒冷,我独自坐听江上黄莺的鸣叫。
端着酒杯赏花时又想起了杜陵家几个弟弟,寒食时,杜陵这一带已是野草青青了。
【注释】
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这天禁火寒食。
空斋:空荡的书斋。
流莺:鸣声婉转的黄莺。
把酒:手执酒杯,谓饮酒。
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赏析】
这首诗虽只是即景拈来,就事写出,却令人感到蕴含深厚,情意悠长。
就章法而言,这首诗看似平铺直叙,顺笔写来,而针线极其绵密。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中间两句,一句暗示独坐异乡,一句明写想念诸弟,上下绾合,承接自然。两句中,一个“独”字、一个“想”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的妙用。第二句的“独”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笔;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独”字生发,又统辖下句,直贯到篇末,说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诸弟而联想及之。从整首诗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钩连,一气流转,浑然成章的。
当然,宾虽然不能无主,而主也不能无宾。这首诗的第三句又有赖于上两句和下一句的烘托。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看来不过如实写出身边景、眼前事,但也含有许多层次和曲折。第一句所写景象,寒食禁火,万户无烟,本来已经够萧索的了,更逢阴雨,又在空斋,再加气候与心情的双重清冷,这样一层加一层地写足了环境气氛。第二句同样有多层意思,“江上”是一层,“流莺”是一层,“坐听”是一层,而“独坐”又是一层。这句,本是随换句而换景,既对春江,又听流莺,一变上句所写的萧索景象,但在本句中却用一个“独”字又折转回来,在多层次中更显示了曲折。两句合起来,对第三句中表达的“想诸弟”之情起了层层烘染、反复衬托的作用。至于紧接在第三句后的结尾一句,把诗笔宕开,寄想象于故园的寒食景色,就更收烘托之妙,进一步托出了“想诸弟”之情,使人更感到情深意远。
这首诗,运笔空灵,妙有含蓄,而主要得力于结尾一句。这个结句,就本句说是景中见情,就全篇说是以景结情,收到藏深情于行间、见风韵于篇外的艺术效果。它与王维《山中送别》诗“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句,都取意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但王维句是明写,语意实;这一句是暗点,更显得蕴藉有味。它既透露了诗人的归思,也表达了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这里,人与地的双重怀念是交相触发、融合为一的。
【作者】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凉的夏夜,漫步乡间,倾听潺潺流水淌过溪涧,点点月光洒在林间小径,斑驳陆离的月影让人浮想联翩。月,宛若玉盘般挂于黑夜中,月光皓洁,时而躲进薄雾中,时而用云朵遮住半边脸,像一位娇羞而妖娆的仙女,在九天之上的月宫观望人间冷暖。
到了深夜,走进院子,轻如柳絮,柔如细绢般的浮云轻轻地簇拥着皎洁的月儿悬挂在宁静的夜空,她身着白色纱衣,娴静而安详,温柔而大方。又如刚刚脱水而出的一轮玉盘,不染纤尘。银白色月光洒在地上,夜的香气弥漫在空中,织成一个柔软的纱布把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笼罩了起来。目光所及的都是隔着柔软,轻盈的纱布,每一样事务都不像白天那样清晰了,而是朦胧的,梦幻的,每一样都有了自己的秘密,藏于这柔软的纱布中,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一缕轻柔的月光透过纱窗,如流水般,静静地泻在房间中,将地板点缀得斑驳陆离,透着些许银色的光芒。月亮里有我们每个人的故乡,它寄托着远在他乡的游子对家乡的缕缕思念,不论你在何处,飘零何方,每当夜晚抬头仰望月亮,清辉的月色洒在你身上,就如亲人们温暖的怀抱,给予你无言的安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如同苏轼所说,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
月,比不上太阳光的耀眼,却独有一份清幽淡雅,不像晚霞那样浓艳,因而更显得素雅,没有夕阳那样灿烂,只给你淡淡的喜悦。月是哀愁的,正如苏轼笔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也是有无尽的美的,带着她那如花的笑意,于是就有了“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有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千古佳句。
抬头仰望天空,只见深邃的夜空中,挂着一轮圆月,发出淡淡白光,朦胧的月色向我投下清凉与幽静,我坐在床床边静静地遥望着它……
(指导老师:彭 硕)
简评: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文笔流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月夜,读来令人心旷神怡,久久沉浸,不能自拔!
《难忘的中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又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在个欢乐的,团圆的日子,莆田正好碰上了特殊的疫情,有些家庭因为需要隔离的原因而不能团聚,他们积极地配合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的规定,还有那些不怕苦、不怕累日夜坚守在自己岗位的医护人员,他们都值得我们尊敬,俗话说得好:“今日短暂分离,以后美团聚。”
因为疫情原因,以往我们都是几家亲戚相聚一起过节,但是今年都要单独过节,但这影响不了我们一家人团聚的气氛。一大早,奶奶就去菜市场买了许多菜,到了晚上,爷爷主动下厨,一会儿工夫,一桌丰盛的晚饭做好了,有香喷喷的卤猪蹄,有美味的米粉,香脆的炸排骨,全家不禁感叹道:爷爷的厨艺真好!
吃完饭后,我们一家人玩起了游戏—“中秋博饼”,爸爸和妈妈一起设置游戏规则,而我呢?就在一旁安静地看着并参与其中,游戏设置分成六个等级:状元、对堂、三红、四晋、二举、一秀,我们就开始玩游戏了,我们按年龄的大小(从老到小)的顺序轮流掷筛子,爷爷最先开始博,只见爷爷双手把筛子紧紧地包在掌心用力的摇了摇,嘴里还念念有词,等他将手里的筛子往瓷盆里一掷,随着几声“哐当”清脆的撞击声响起,三个“红四”出现在我们眼前,哇!居然是三红,宝贵的饼千被爷爷拿走了,接下来的几轮的游戏中,我们每个人的奖品越来越多。大奖都被妈妈、爷爷、奶奶拿走了,我心里不禁感叹“可惜呀!可惜呀!为什么我都不能摇到大奖品呢?”虽然我没有得到大奖,但是我心里觉得很满足,因为我也收获满满的。
这个中秋真令我难忘,希望家家户户能在这个欢乐的佳节中团圆相聚。
《清泉石上流》
初春的暖阳,温热刺眼,倾泻在大地上,泼洒在心田里。
因为家中停水的缘故,妈妈差我去小区尽头打水。我手提两个空水桶,感受着阳光的抚摸和花草爱慕的眼神,多日因学习不顺利的心情似乎也慢慢消散。
到达我将要接水的地方时,突然变得一片灰暗:前面似乎坏了水管,水四处流淌着,路上遍布着红色的泥土和碎小的沙石,而且旁边的绿化带被挖开一个大坑。
我十分嫌弃的踮着脚在被流水浸泡的路上择地蹦跶着,最后瞄准干净的马路牙子,纵身一跃,准确无误地落在那里,心中暗自窃喜,哈哈,我可真是身手敏捷。
那块干净地是接水的最佳地点,这时,我近距离地观察到了水的源头:源头是一个一米来宽的不规则水坑,很浅,可以看清里头有些脏脏的泥土。一根直径20厘米的圆柱黑色胶管斜倒在水坑里,像极了斜卧在沙发上的人。水管身上破了一个洞,水正是从那儿流出来的。把水围起来的是灰尘仆仆的方砖,坑坑洼洼,很低,上面堆满了石头。
我深吸一口气,把水桶瓶盖放在地面上,左脚原地不动,右脚一下跨上似天季的围栏。我小心翼翼地俯下身子,把重心放在两只脚上,右手拿着水瓢,左手拿着水桶,进行非常“高难度”的舀水动作。
几分钟后,我发现这种舀水效率并不高,还弄得自己满头大汗,腰酸背痛。
此时,我突然注意到,水涌出围栏的地方,有清澈的水流出。
我马上撤回右脚,在那一方狭小的天地中蹲下,用手把水桶的口对准出水口,使水桶能充分“喝”到可口的水。
我出神地看着水流喷涌而出,喷涌而进水桶。我打死都没想到,从泥土中出来的水,竟这般如此的清纯安静!
那一刻,我几乎忘了身边的一切:初日的暖阳,腰背的酸痛,考试的不顺,妈妈的唠叨......
水跳跃着,翻动着,奔流着,欢快地跑进桶里,一波跑到终点,另一波又喷涌而来......
一桶水接满了,我撤开水桶,继续凝神地看着水喷涌出石栏:它们争先恐后的流出,哪管前路有多少的泥沙石块,它们欢快地跳跃着,勇往直前地冲过石阶,一路上把石阶磨行光滑蹭亮。
我把左手掌心接在水下,看着水穿过我的手掌流向大地,在流向一个地方后向四周流走。也是在那时,我感受到了水花的灵动,冰凉却又很温暖,跳跃却又安静……
我撤开手掌,想起我还有一桶水没接,赶忙拿过水桶,放在石阶下,看清泉“叮咚”流过石阶,冲入桶内,还真有种“清泉石上流”的意境。
此时,阳光温暖,水波温柔,在石的映衬下,分外安静。
(指导老师:王虹)
《大江游记》
自江之上流,湘江至下游,奇异无数。自源下,应是晓起观碧野于山峦间,银川似缕,风吹草低,其牛羊鸣哞可闻也。银川百里,水天一色。至其中,两岸自山峦挺拔,烟波浩荡,猿鸟其鸣,而其壁自岿然不动。水道九曲回环,层层叠叠,似银蛇,盘于水中之龙,若隐若现。观岸势,直上云霄;闻水声,激越高昂。复行数十里,见飞流,一泻千里,铺天盖地。水溅于草木之上,霎时林声涛越,如猿语,如鸟鸣,从其水帘之间,光陆迷离,似幻化出一洞。天材地宝,于虚无缥缈间。直至其下,已是日暮黄昏,竞于江上,掀起万片龙鳞,日照万点金。彩云间仅一鹭伴,唯叹“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波澜不息,掀起万点壮阔,楼里,梵声一片,使其如天上人间。闲生于江畔,微风如玉。
共计奇异之景山峦,江阔,江峡等,实无不幸也!
《清泉石上流上句清泉石上流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清泉石上流上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出自《山居秋暝》
作者:王维
清泉石上流全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思及作者全诗赏析》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的意思: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
⑴暝(míng):傍晚。
⑵空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的山,而是因为植物的茂密,掩盖了人活动的踪迹。新:刚刚。
⑶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⑷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
⑸下:顺流而下
⑹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
⑺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
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我愿意留居在这美丽的山中。
译文2: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叶摆动,渔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流连徜徉.
《山居秋暝》是唐朝王维的五言律诗。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鱼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诗人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赏析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之秀句。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这便是渔夫乘着月光归来。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归,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这就很自然地给结句作了有力的铺垫。
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是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也佳,隐者自可久留。正如诗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这首山水田园诗画山绣水,清新宁静,寄情山水,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关于描写雨的好句》
1、倾盆大雨下个不停,从房檐上流下来的雨水在街道上汇集成一条条小溪。
2、风追着雨,雨赶着风,风和雨联合起来追赶着天上的乌云,整个天地都处在雨水之中。
3、雨滴就像千万个伞兵,从空中跳下来,安全地降落在地面上。
4、雨点儿落在我的头上、身上,我仰面向上,闭着眼,张着口品着那点点雨珠,顿时,我觉得自己仿佛在细雨的浇灌下又长了许多。
5、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近看,街道上连一个人影也没有,白白花的全是水,简直成了一条流淌的河,上面争先恐后地开放着无数的水花;远看,楼房和树木都是模模糊糊的。
6、秋雨如烟如雾,无声地飘洒在那空地上的瓦砾堆里、枯枝败叶上,淋湿了地,淋湿了房,淋湿了树。
7、狂风卷着暴雨像无数条鞭子,狠命地往玻璃窗上抽。
8、雨,像天庭飘下来的千万条银丝。
9、雨如万条银丝从天上飘下来,屋檐落下一排排水滴,像美丽的珠帘。
10、雨点连在一起像一张大网,挂在我的 眼前。
11、大雨疯狂地从天而降,黑沉沉的天就像要崩塌下来。
12、秋雨如同满天发亮的珍珠,飘飘扬扬地挥洒着。
13、一霎时,雨点连成了线,“哗”的一声,大雨就像天塌了似的铺天盖地从天空中倾泻下来。
《你是局外人吗》
往前进一步,你是高高在上的上流人物。往后退一步,你是卑微低贱的劳苦大众。处于中层的我们,在两者不停挣扎。进不了,也退不了。于是大多数的人便产生一种心态,即无所谓。随即而来的便是冷漠。
所谓世态炎凉,终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的人心。快节奏的生活,大多数人都是你追我赶的,有多少人愿意放慢脚步看看身边的事物呢。难道你就真的没有看见那些沿街乞讨的乞丐吗?难道你就真的不知道那些早已没有劳动力的老人被子女赶出家门吗?难道你没有看到那些无助的眼神在哭泣吗?
也许你会觉得这一切不过是假象罢了,但我想说就算是假象,那么你有没有感触?很多人都抱有这样一种想法“又跟我没关系。”怎么就没多少人说“我想我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我们的心变得冷漠吗。几岁的小孩子尚有怜人之意,而我们呢?为事业、为学业不停的奔波。甚至有些人喜欢嚼舌头,别人帮助他人了与你有多少的关系?难道非要将白的说成黑的吗。若是觉得别人做的不好,完全可以自己实践。很多人都喜欢看别人做事,而不是以自己为第一人。其实我们一直都是在围观着那些怀有一腔热血的人,付诸于行动的人是少之又少。
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自己的面子比什么都重要。我们会觉得在众人之下帮助别人会显得很丢脸,因为大多数的人并没有帮助他人,而你这么一做,他们会立刻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你。而你或许会因这一切的顾虑而拥有事不关己的思想,久而久之冷密也就成了习惯。
如果说,每个人都很冷漠,那么这世界哪有真情在?如果说,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拥有一份责任心,都能够推己及人,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人说社会太黑暗了,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埋没于社会的一角。
也许这世界并不像我们所说的那么黑暗。也许我们会拥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人心也许可以没那么复杂。如果我们对每一个人都是真心的,那么这世界或许会少很多邪恶的事情。
其实,有些时候我们总把别人想的太复杂了。
其实,我们也可以像小孩子一样简简单单。
《注重语言要明确、简洁》
社会上流粉一种论调,以为应用写作文字要求不高,比较好学。这其实是误解。不管哪类文章,表达思想都要依靠声言,在语言运用方面都要求使人看得清楚,能如实地理解触此的思想感情。“词,’达而已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各类文体各有特点,就语言的要求来说,也各不相同。即在达到准确、鲜明、生动方面各自有其侧重之点。把这种文体特点所决定的语言方面的个性色彩说成有高有低,显然是不合造的。不容讳言,长期以来,在应用写作方面,的确存在一种奇怪的规象:知道离它不了,但又不去管它,也知道写它不好,但又不以为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重文学、轻实用”的倾向太严重了。这种倾向反映在语言运用土,’总觉得文学作品才是语言的艺术,应用文体谈不上什么词令的妙品。
要改变轻视应用写作,轻视应用文语言运用的严重状况,不能不首先改变这种重文学、轻实用的严重倾向。 应用写作,固然重在实用,但也不能忽视语言的表达艺术。复杂一些的应用文尤其如此。我们历史上保留下来许多既是应用文而同时又是文学作品的优秀文章就是具体时征明。例如给皇帝上书的表章,这是应用文。而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又都是著名的文学作品,都写得非常感人,语言运用艺术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中的佳句,如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至今脍炙人口。所以在写作应用文章时,在重视实用性的前提下,也要注重语言的表达艺术。 应用文的语言运用,具体要求究竟是什么呢? 第一,应用文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主要是明确、恰切。它包含两个内容: 一是文面上要正确无误,合乎规范。
文面,包括了标点、文字、行款等书面语言的全部形式。应该做到标点要分明,不能不用或乱用,文字要正规,不漏字,不写错别字,不写不_ 规范的异体字或简体字,行款要合格,不涂污卷面,不违背约定俗成的惯例;词义要清楚,不生造词头,不用自己都搞不明自的词。总之,要合乎语言规范化的要求,保证应用文的质里。文面正确,决非无关宏旨的细枝末节。因为“州字之失, 一句为之磋蛇”(刘淇《助字辨略》),例如:“奉命上调”,“调”夕 错成了“吊”,“截除食指”,“食”,错成了“一卜”;班冬季所产,暂 停收购”,“冬”,错成了“各”,假如付诸实践,后果将会如何?今 年《写作》第三期的封底,原来登的启事,因为有两个别字’,不 得已只好把启事全部涂掉,影响也是不好的。甚至标点不当, 也可能产生歧义,导致误解,造成工作上的损失‘_比如:“同意 为集体购置电视机,冰箱,收录机由个人负责。”请间:冰箱 是集体购置,还是个人负责?谁也无法断定,如果在冰箱之前或之后用上句号,就不致因左右为难而误事了。
写信封,漏字,万荣县变成了万县或荣县;报数字,小数点错了一个位置,都将给工作带来麻烦。这些错误,生活中屡见不鲜,不 能不加意防止。 二是意思上要确凿恰切,合乎真实。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一实,应该是什么就说什么,是怎么样就怎么样,不走样,不变 ' 4A总之要使语言实事求是的表达事物,使人听得懂,不误解。众喻要确凿恰切,必须做到: 勿首先,用词要恰如其分,不要大致不差。汉语词汇非常 .移}.不应随便凑合,只图省事,而应精心选择,力求得当。粤卷,沪须具备两个条件,一确切地理解所反映的事物的本乒咧嵘物的联系。二、确切地掌握词义。只有细 /}1辨析僻界斡大小范围、轻重程度,以及感情色彩、习惯用 法等等,掌握其间细微的差别,又有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精心选择词语才有可能得当。 其次,造句要连贯周密,不要粗疏脱漏。说话的意思要有联系,沿着中心相承而下,发展自然,呼应紧密。这样就 有了连贯性。如果东一榔褪,西一棒子,前后脱节,自相矛 盾,就没有连贯性了。
说话要细致周到,严密合缝,既照顾 全面,又突出重点,这样就有了周密性。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顾东不顾西,顾点不顾面,就没有周密性了. 第二,应用文语言运用的鲜明性主要是简洁、明快。就是说要写得清楚、利索、不含秘、_不杂乱,一听就懂,不费猜测。具体要求是: ①明白晓畅,不疑阵挡路,晦涩难通.应用文的语言一 不能似通非通。“他虽然到职不久,亲眼着见公司过去年年亏损,如今月月盈余,在这亏损与盈余之中,他尝到了经营管理必须改革的甜头。”看看这习作中的病例,难免顿生疑云:“到职不久”,怎么能“亲眼看到过去年年亏损” 呢?“在盈余中尝到甜头”,好懂,“在亏损中尝到甜头”,岂不莫明其妙。“经营管理必须改革”,改革了没有呢?应该是没有。然而推测句意,本是从扭亏为盈这经营改革以后的成效来证明改革的必要的,但是有了“必须”,反而把句子的意思搞含混了。
使用语言不把意思交代清楚,别人怎会明白丫应用文的语言,最好只能有一种解释,以免发生歧义,难于判断。比如:“原来他是一个独生子,父母在县里工作,总认为读不读书无所谓,反正接班有工作。”在这句话里,“总认为”的主语是谁呢?是“他”,还是“父母”?这样很容易把读者引入歧途,应该注意避免。应用文还往往涉及到专业术语,即所谓“行话”。写给知道它的人看,当然可以,有的应用文,照规定非1 使用不可(如科学实验报告)。
但写给不知道它的人看,就应该使用浅显通俗的语言,才不会造成障碍,影响思想交流。 ⑧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做作卖弄。写作应用文,最好是老老实实地直说,自然本色、便于理解。初学者却每每有一种倾向,总觉得写文章要讲究文采,不能不有点“文章派头”。于是刻意求工,结果费了力业不讨好。象“麦苗儿绿油油的,,这句话,直陈其事,朴实无华,谁都看得懂。可是为了要有 “文章派头”,把它们改写成为:“麦苗儿的嫩叶蜕变得油绿绿的”,这样一来,“文章派头”也许有了,然而句子的意思却实在不好懂了。写作应用文,一定不要这样“硬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