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历史故事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20:39:00
《读《将相和》有感历史故事读后感400字》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廉颇和蔺相如之所以能千古留名,除了他们那种顾全大局、热爱祖国的精神外,就是他们机智勇敢、英勇善战!
那时,秦国最强。当赵王听说秦王要拿十五座城换自己的宝贝和氏璧却并无诚意的时候,命蔺相如去对付秦王。结果蔺相如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以“这块璧有点小毛病”和“要举行盛大的典礼”为借口,不仅没有让自己受到伤害,又保护了和氏璧的安全,使秦王无理进攻赵国。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又以“如果不答应,我就和您拼了”相威胁,维护了赵王的尊严。接着,大将廉颇看蔺相如职位比他高,很不服气,我真佩服蔺相如,他机智过人、聪明勇敢,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他以“国家的利益要靠自己和廉颇一起维护”为理由,告诉廉颇如果两人闹不和,赵国会灭亡,最终使两人成为好朋友。
这个历史故事分三小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每一节都体现了蔺相如的聪明才智和爱国精神,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团结合作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读完《将相和》后我既为文中两位人物的智慧与勇敢而折服,又被作者这种细致的描写所感染,真是受益匪浅呀!
《持之以恒700字》
成语凝聚了历史故事,寓言故事名人名言的精华,每看见一个成语就会勾起我无尽的联想,每每看见持之以恒这个成语,我就会心潮澎湃,这是一种喜爱吗?又是从何时起它成为了我最喜欢的成语?我已经不记得了。只知这个成语是我从书中知道的,持之以恒对我来说它的意思是坚持做一件事或一个观点,无论别人怎么说,怎么劝阻,都会一直坚持,永不放弃。
记得有一次上体育课,老师让我们长跑,要围着操场跑四圈。我的天啊,这不是要了我的命吗?长跑可是我的死穴呀!我天生喜欢拼搏,可他偏要和我比耐力。
老师知道我喜欢先跑的很快而到最后就没力气,所以特意嘱咐我先跑慢些,到最后也就不会没有力气了。但我并没有认真听,当哨声一响,我还是跑得很快,我完全把老师的话当作了耳边风。老师在起跑线对我大声喊着:慢点慢点。可当我跑起来的时候,把一切都抛到脑后了。果然不听老师言吃亏在眼前,我跑到第二圈就跑不动了。但是,当我停下脚步时,好像耳边有人在对我说什么,仔细听,只听四个字在我耳畔回响——持之以恒。不知怎么的,忽然感觉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我,带着我跑,我一直坚持着,跑过了终点线。
这时我已是气喘吁吁,跑的时候还没觉得这么累,现在停下来感觉像要了命一样难受。不过我没管那么多,只是想着是谁在关键时刻鼓励了我,于是我问同学是不是他们刚才鼓励了我,可是他们都说不是。那个对我说持之以恒的人是谁呢?我和没好好谢谢他了,他到底是人是神还是鬼呢?之后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都有这么一个人在我耳畔轻轻的说——持之以恒。持之以恒这个成语让我无论做什么事都不放弃,我已经离不开他。我需要他的陪伴,每天清晨,他都会在我耳畔回响,他每天都让我坚持,所以我从不放弃。
持之以恒——我最最最喜欢的成语。
《爸爸讲的历史故事500字》
今天早上,爸爸说要给我讲历史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听爸爸讲的故事了,于是,他给我详细的讲述了《千金一笑》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西周的末年,有个国王,名叫周幽王,他当上了国王,却不好好的管理国家的一些事情,而且还整天吃喝玩乐,跟漂亮的女人玩,周朝还有一个小国家,名叫bao耄他们的国君劝国王要好好管国家,周幽王不听,把他们关进了深深的牢房里,bao国国君的儿子见父亲被关起来非常焦急,于是和母亲商量该怎么营救父亲。四处打听到周幽王很喜欢美女,就找到了一个美女,用了很多很多钱把这个美女带了回家并给她取名叫baosi然后送给国王,国王见了很高兴,于是就下令放了褒国的国君。
可是这个美女进了王宫,国王有点失望了,因为她从来不笑, 国王说你们如果能让我的王后笑一笑,就能得到1000块钱,有一个人给他出了一个鬼点子就是在烽火台上点火。国王试了试果然王后笑了。这就是千金一笑的来历。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它很有趣,人物很多,也有很奇怪的地方。比如:周幽王把褒国的国君关进牢房里,他在做这件事之前想过没呀?还比如,他整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的事情,他会不会还有一些别的事情会招来一些麻烦呢?整天吃喝玩乐,无忧无虑,我觉得他像小孩子,会不会有人不赞同他当国王呢?
最后,这个故事提醒我要懂得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道理。
《焚膏继晷的历史故事,焚膏继晷的意思和造句、近义词和反义词》
【成语】
焚膏继晷
【拼音】
fén gāo jì guǐ
【释义】
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出处】
唐·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解释:点燃灯烛夜以继日地学习,常常勤劳不懈年复一年的读书学习。先生的学习可以说勤奋了。
【近义词】
凿壁偷光 废寝忘食 通宵达旦 夜以继日 以夜继日 坐以待旦
【反义词】
饱食终日 无所事事
【成语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状语、分句;含褒义。
【成语故事】
唐朝时期,有一杰出的诗人名叫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进学解》等。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著有《韩昌黎集》等。
韩愈由兄长韩会抚养成人。韩会早逝后,韩愈先是随寡嫂回河阳原籍安葬兄长,但却不得久住,只得随寡嫂郑氏避居江南宣州,韩愈这一时期便是在困苦与颠沛中度过的。 韩愈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韩愈性格开朗豁达,与人交往,无论对方发迹或是潦倒,他始终态度不变。韩愈与其他读书人一样满腔抱负,希望能受朝廷重用,一展抱负与才华。他在年少时便中进士第,但因个性不适官场,一辈子在仕途中浮沉不定,颇有失志之感,《进学解》这篇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当时韩愈四十六岁,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任国子学博士,教授生徒。全文假托先生劝学、生徒质问、先生再予解答,故名“进学解”,实际上是感叹不遇、自抒愤懑之作。
在《进学解》中韩愈经常训诲他的学生说:“你们要勤奋努力的学习,才能有成就。学问和品德都好,未来也不怕被埋没。”话都还没说完,就有一位学生质疑的说:“老师,您不要骗我们了!这么久以来,我看您已是精通六艺,每天仍是手不释卷,连夜晚都点灯接着白天来读书。结果呢?只因思想不符合当政者,便遭当权者排挤,不被重用,以致生活困苦不堪。您自己有这样的遭遇,居然还要我们专心做学问!”
韩愈借老师与学生之讨论之际,一方面讥讽为政者不能善用人才,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焚膏继晷”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形容夜以继日地勤读不怠。后亦用来形容不眠不休地工作或活动。亦作“继晷焚膏”、“ 燃膏继晷”。
【造句举例】
他在青少年时期焚膏继晷,如饥似渴地学习,后来的终于成为了著名的物理学家,并使中国在量子力学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走红军路线温历史故事》
七月二十八日,城西小学三(4)班班主任胡老师组织我们去方山口村体验重走红军路。听见这个消息我的心情很激动。想到明天见到放假快一个月没见面老师同学,想到红军曾经走过的地方是什么样的……我兴奋不已,睡不着!天马上就要亮了。结果早上集合时间迟到了,我爸爸只能开车带我去。
方山口村位于永康舟山镇的一个小村庄。那里山青水秀,风景优美,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是历史名果——方山柿的发源地。
七点半我们到了方山口村和同学们聚集在一起,我们换上红军服,戴上红军帽,那一刻感觉自己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
随着胡老师一声令下,我和同学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足迹,寻找中国工农红军留下的红色印迹。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爬山涉水,我体会到了红军的不惧困难的精神。我以后一定要学习红军的精神。
下山后,胡老师带领我们参观前辈的遗物,胡老师仔细地向“小红军”们介绍各种红军用的枪支、生活用品、农具。我感受到了他们生活的艰苦。
中午十一点,“小红军”们去村子里的大食堂吃午饭,午饭有番薯、玉米、老鸭炖笋干、苦叶菜、蒜香饼,曾经红军吃的食物。吃完饭旅行结束了。
经过这次活动我感觉非常有意义,我希望以后还能参加类似的实践活动。
《源自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安步当车 暗渡陈仓 按图索骥 程门立雪 班门弄斧 兵不厌诈 三顾茅庐
《莫须有的历史故事成语莫须有是怎么形成的?》
莫须有的故事。莫须有是秦桧杀害抗金英雄岳飞的罪名,那么莫须有又是如何演变成成语的呢?
宋代的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他幼年时期就胸怀大志,后来成为宋朝有名的大将。宋高宗时期,金兀术(zhú)入侵,岳飞用少数兵力,击败了金兵之后,决定渡过黄河继续向前追击,他慷慨激昂地对将士们说:“直捣黄龙府,与大家喝个痛快!”
金兀术看到形势对金国相当不利,就秘密写信给宋朝的奸臣秦桧(huì),要他设法害死岳飞。于是,秦桧就利用宰相的职权,一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撤兵回朝。岳飞没有办法,只好放弃收复失地的计划,回到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秦桧为了达到杀害岳飞的目的,竟然无中生有地诬陷岳飞阴谋造反,把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关进了监狱。
这时,大将韩世忠心里很不平,跑去当面质问秦桧:“你说岳飞父子造反,有什么证据吗?”秦桧拿不出任何证据来,只好无耻地回答:“这件事莫须有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恐怕有、也许有的意思。韩世忠指着他的鼻子十分气愤地说:“‘莫须有’三个字怎么能让天下人服气呢!”
在秦桧的诬陷之下,岳飞被加上了“莫须有”的罪名而遭到杀害,死的时候只有三十九岁。
后来人们用“莫须有”作为成语,指无中生有,形容故意捏造罪名来陷害他人。
《谁指鹿为马指鹿为马是谁》
赵高,秦二世
“指鹿为马”来源于历史故事。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专政,他们为保住自己权势,假传“圣旨”,令本应继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儿子扶苏自杀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赵高做了宰相高职,想亿伺机再推倒胡亥篡夺皇权。赵高狡猾阴险,他知道自己出身低下,各大臣都不服他。为了测试各个官员对他的态度,一日,赵高拉来一只鹿,当着众大臣的面对胡亥说:“陛下收下这只卑臣千方百计寻得的好马吧!”胡亥笑道:“丞相是否搞错了?你拉来的是一只鹿哇,哪里是良马?”赵高并不理会皇帝的话,却仔细观察周围人的反应,有人跟着赵高随声附和,有人却说真话指出是鹿非马。
结果,说真话的陆续都被赵高设计杀害了。从此,留下“指鹿为马”成语。
《越王勾践剑的历史典故》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历史故事,已经是尽人皆知了。这个历史故事说的是:传说在春秋时期的一场战争中,吴国打败了越国,吴军把越王勾践包围在会稽山上,致使越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忍辱求和。从那以后,越国成为吴国的臣国,并受控于吴国。越王勾践像奴隶一般在吴国宫中服役3年,后来吴王免去了勾践的罪,让他回国去了。为了不忘亡国之痛、报仇雪恨,勾践在屋顶上面吊了一个苦胆,无论是出是进、是坐是站,就连吃饭睡觉,也要尝一尝苦胆之味,用来激励自己的斗志;他还既不用床,也不用被褥,累了,便睡在硬柴堆砌的“床”上,以此锻炼自己的筋骨。越国最终灭了吴国,就是因为勾践这十多年的磨炼并实行了各种得力措施。
闻名于天下的不仅仅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还有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省江陵望山的一号楚国贵族墓的越王勾践青铜剑。考古工作者在挖掘的时候发现在墓主人身体的左手边,有一柄装在黑色漆木箱鞘内的名贵青铜剑。青铜剑与剑鞘吻合得十分紧密。拔剑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试之以纸,20余层一划而破。剑全长为55.6厘米,其中剑身长45.6厘米,剑格宽5厘米。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绳缠缚,剑首向外形翻卷作圆箍,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
现代的击剑运动用的剑则与中国古代的宝剑有很大区别,它比的不是剑的锋利程度,而是用剑技巧。为了满足人们对击剑的爱好和需要,又不至于伤害生命,剑身一般较短,并且是呈菱形或长方形的钝头,分为重剑,花剑和佩剑三种。运动员穿戴击剑服装和护具,在击剑场上以一手持剑互相刺击,被先击中身体有效部位的一方,为被击中一剑。
《关于隋朝的历史故事》
侵略林邑
林邑地处今越南中南部多珍奇宝物,大业元年炀帝委任刘方为罐州道行军总管,以尚书右丞李纲为司马负责侵略林邑。之前刘方将军已经把交趾(今越南河内)平了。
大业元年正月,刘方率舟师主力至海口(林邑入海处)。林邑王梵志派兵据险抵抗,被隋军击溃逃散。三月,刘方率军进至阇黎江,林邑人据南岸立栏栅,意图阻止隋军渡江。刘方命令兵士盛举旗帜,雄击金鼓而进。隋军旌旗招展鼓声震天,强大的阵势与军威完全把林邑人惊惧了从而溃逃。刘方随即指挥大军渡过阇黎江。行至三十里,林邑人乘坐着大象,从四面八方围聚而来。妄图与隋军决战,威震住隋军。刘方忙命令士兵们用强弩射击大象,大象被纷纷射中受伤而溃乱逃跑,林邑人的军阵被受伤的大象践踏冲乱。刘方乘势指挥精锐之兵发起进攻,林邑军溃散。隋大军全线发起猛攻,大获全胜,只是抓着的俘虏就以万计。此次战役波澜壮阔场面宏大,隋军英勇善战表现出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
刘方率大军一路向南追击,屡战屡胜,战无不胜。于是济区粟,度六里,前后逢贼,每战必擒。隋军进至大缘江,林邑人又据险为栅,又被击破之。并追过了马援铜柱以南。随后隋军又向南追击了八天,终于抵达林邑人的国都。夏季,四月,林邑王梵志被迫弃城奔逃到海上。刘方率隋军进入林邑都城,缴获林邑人都是用金子铸成的庙主牌位十八枚。“获其庙主金人,污其宫室,刻石纪功而还。”刘方命令刻石记录了这次征伐的功绩后班师还朝。
隋军此次过于深入南方,作战长达数月之久,从冬季打到夏季。班师回朝途中正处炎热的夏季,隋军士兵不适应南方闷热潮湿的气候,加上长途跋涉,士兵们很多染上疾病,死去十之四、五。刘方将军也染上了病不幸死在回军涂中。炀帝知道消息后痛心为之惋惜,下诏褒奖赞美刘方将军。诏曰:“方肃承庙略,恭行天讨,饮冰湍迈,视险若夷。摧锋直指,出其不意,鲸鲵尽殪, 巢穴咸倾,役不再劳,肃清海外。致身王事,诚绩可嘉,可赠上柱国、卢国公。”
刘方将军此次对林邑的征伐是历史上中国军队在最南方的征伐,不仅挫败雄壮的大象军阵的攻击,而且攻下了异国的首都,这是中国历史少有的地道的侵略行为。震服了南海百蛮,从此对隋朝贡不断。这是中国的辉煌,为中国的古代史争光。《北史》、《隋书》赞曰:“刘方号令无私,治军严肃,克剪林邑,遂清南海,徼外百蛮,无思不服。”
驯服契丹
大业元年,因契丹人侵扰营州。隋炀帝诏令通事谒者韦云起监领突厥兵去讨伐契丹。突厥启民可汗派二万骑兵,听命于韦云起指挥讨伐契丹。韦云起把两万突厥骑兵分为二十营,分四道一同进发。每营相距一里,不得交杂。闻鼓声而行,闻角声而止。韦云起命令没有公事派遣不得驰马,行军途中一个突厥纥干违犯了韦云起的军令,被韦云起斩杀并持其首以示众。从此突厥将帅拜见韦云起,皆膝行股栗,莫敢仰视。
契丹本是依附突厥的,所以对突厥骑兵并没有多少猜忌防范之心。韦云起率军进入契丹境内后让突厥兵士诈称他们是借道去柳城(今辽宁朝阳南)与高丽人做交易,并严令有敢泄露营中有隋使者斩。契丹人不加防备,韦云起率领突厥军前进到距契丹营地一百里的地方又假装转向南方以蒙蔽契丹人。夜里又率军折了回来继续向契丹营地进发。离契丹营地只有五十里的地方韦云起命令部队结阵而宿。天刚刚微亮,契丹还处在梦乡之中。韦云起命令二万骑兵一起急驰突然向契丹大营发起进攻。结果可想而之,战果辉煌。“尽获其男女四万口,女子及畜产以半赐突厥,余将入朝,男子皆杀之。” 契丹人从此对隋朝服服帖帖,朝贡不断。
韦云起把俘获的契丹女人和畜产的一半赏赐给突厥人,把其余“胜利品”都带回隋朝。隋炀帝闻讯后大喜,招集百官高兴的说:“云起用突厥而平契丹,行师奇谲,才兼文武,又立朝謇谔,朕今亲自(推)举之。”韦云起被升任为治书侍御史。
韦云起孤身一人前往突厥借兵两万并运用计谋击溃契丹人,堪称有勇有谋。这样的将领与事迹在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人云:“以蛮夷伐蛮夷”计之上者也。炀帝杨广只派一人,就取得俘获敌人四万人的辉煌战果。用突厥人打败契丹人,把中国“以胡制胡”的战略方针发展到极至。
欺辱流求
流求可能是今天日本的琉球群岛也可能是台湾岛。大业三年,隋炀帝杨广曾令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到达流求。因言语不相通,抓住一人,取其布甲而还。次年,炀帝又派朱宽到流求去招降,流求不从。于是派遣贲郎将陈稜与朝请大夫张镇周发东阳兵万余人自义安泛海击流求国。
隋军大海航行一个多月后才抵达流求国。流求人开始见着隋朝船舰,以为是商旅,和他们做贸易的。陈稜率大军顺利登岸。陈稜曾经从南海诸国招募士兵,其中有昆仑人能懂流求语。于是陈稜派其招抚。流求不从,拒逆官军。陈稜命张镇周为先锋进攻流求人。流求国王欢斯渴刺兜遣兵与隋军抗战,被张镇周频频击败。陈稜率主力进至低没檀洞,流求小王欢斯老模率军出战,被陈稜击败并斩了欢斯老模。
于是隋朝大军分为五军一路攻至流求国都。流求国王欢斯渴刺兜被迫亲自将出战又被隋军击败。隋军随即攻入流求国国都,并乘胜追击至流求军栅,攻拔之。隋军斩杀了流求国国王欢斯渴刺兜,俘获其子岛槌,并摧毁流求的宫室。
“二月乙巳,武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州击流求破之。献俘万七千口。”陈棱把流求人带回隋朝。隋炀帝大喜,把流求俘颁赐给百官,加赏陈棱为右光禄大夫,张镇周为金紫光禄大夫。
震服伊吾
大业四年冬季,隋炀帝授右翊卫将军薛世雄为王门道行军大将,命他在西域伊吾国内修建一座伊吾城,并派吏部侍郎裴世矩共同前往经略。薛世雄乃大隋名将,凡所行军破敌之处,秋毫无犯,深得炀帝喜爱。炀帝曾夸奖他:“世雄廉正节概,有古人之风。”
薛世雄与突厥的启民可汗约定联合集兵进攻伊吾国(今哈密地区)。薛世雄率军出玉门后,启民可汗因顾失约没有到。薛世雄将军并没有退缩而是毅然决定孤军穿越茫茫沙漠直捣伊吾国,此时正直冬季西北地区正处在天气恶劣风沙猖狂之时。薛世雄进兵神速,势如天降。伊吾人根本就没想到隋军能来,所以都没做防备。当听说薛世雄率军已越过沙漠,兵临城下之时。伊吾人惊恐万分,不得不请求投降。薛世雄震服伊吾后,就在汉代旧伊吾城东筑了一座新城号“新伊吾”, 裴世矩告谕西域诸国:“天子为蕃人交易悬远,所以(筑)城耳。”薛世雄命银青光禄大夫王威率领一千多名士兵戍守伊吾屯垦戍边。然后率军班师回朝。炀帝大悦,薛世雄因功进位为正议大夫,并赐物二千段。
隋朝在伊吾国设立了伊吾郡和柔远镇,薛世雄兴建的“新伊吾城”成为隋朝控制东西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重要军事据点。
占领吐谷浑
吐谷浑比突厥人文明一些,处在半游牧半定居阶段。其首都在青海湖西四十五里的伏俟城。控制着丝绸南路河西走廊主干线青海道,此路是当时连结亚、非、欧三大洲的世界最长的陆路交通干线。吐谷浑人还占据着西秦故地。
负责西域事物的裴世矩在《西域图记》中说:“伊吾(今哈密)、高昌(今吐鲁番),鄯善(今若羌),亚西域之门户也。总溱敦煌,是其咽喉之地。”隋炀帝要畅通丝绸之路深知占据吐谷浑之地的重要性。大业三年派遣吏部侍郎裴世矩引致高昌王麴伯雅及伊吾吐屯设等入朝,炀帝亲自与他们积极策划打击共同西域贸易的竞争者吐谷浑。
大业四年,隋炀帝再次运用“以胡制胡”之战略,派裴世矩游说铁勒诸部,使他们攻击吐谷浑,吐谷浑被突袭而大败。吐谷浑可汗伏允向东逃走,逃入西平境内,遣使向隋朝请降求救。炀帝派遣安德王雄领兵出浇河,许国公大隋名将总领军事的宇文述率军出西平“应降”。宇文述率军浩浩荡荡的抵达临羌城,吐谷浑可汗伏允面对隋朝大军心惊胆战不敢投降,率领残部向西逃窜,宇文述统领鹰扬郎将梁元礼、张峻、崔师等引兵追击,接连攻下曼头、赤水两座城,斩三千余级,俘获吐谷浑王公以下二百人,虏男女四千口而回师。
大业五年,炀帝总领六军亲征吐谷浑,命银青光禄大夫刘权率军出伊吾道,与吐谷浑军相遇,吐谷浑人被痛击狼狈逃跑。隋军追至青海,虏获千余人,乘胜攻下吐谷浑国都伏俟城。炀帝命令刘权继续率军进攻占吐谷浑,曼头、赤水两座重要城池,并在赤水大破吐谷浑,击溃吐谷浑军主力。伏允率众保覆袁川。炀帝分命内史元寿南屯金山,兵部尚书段文振北屯雪山,太仆卿杨义臣东屯琵琶峡,将军张寿西屯泥岭,四面围之。吐谷浑可汗伏允仅仅率数十骑潜藏于泥岭之中而逃走,吐谷浑仙头王率男女十余万来归降,其中六畜有三十余万。吐谷浑故地皆空,大隋拓地数千里。吐谷浑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皆为隋有。炀帝在吐谷浑故地置西海(今青海湖西)、河源(今青海兴海东南)、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新疆且末南)四郡,西海郡就设置在吐谷浑故都伏俟城。炀帝命令把隋朝天下所有犯轻罪的人移居到吐谷浑故地居住戍边,并发西方诸郡运粮以供给之。命刘权率军镇守河源郡积石镇,大开屯田。大隋在吐谷浑故地置州、县、镇、戍,实行郡县制度管理,这是以往各朝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的地方。
此时大隋在炀帝的统治下达到极盛。《资治通鉴》说:“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隋炀帝的此次亲征,彻底的征服、占领了吐谷浑。彻底的打开丝绸之路,畅通了中国与西方的联系。震服了西域各国,从此西域各国对中国朝贡不断。隋书赞曰:“竟破吐谷浑,拓地数千里,并遣兵戍之。每岁委输巨亿万计,诸蕃慑惧,朝贡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