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明朝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20:01:55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作文》
关于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作文
最近,我阅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作者风趣幽默的话语令我十分喜爱这部书。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对斗争的描述淋漓尽致,对情节的把握炉火纯青,真的很令我钦佩。在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一个出身于农民世家的人,竟然能成功当上皇帝。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家中十分贫苦,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能直接带领千军万马争夺王位,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对于这种情况,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静的湖面,练不出不畏风浪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宁静的世界,找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成为一个伟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炼了朱元璋,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种本领:果断、让朱元璋能在危险的情况下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冷静、能让他有准确的`策略。这三样宝物、合起来,能让你在战场上完美地指挥出应敌的方法,假如任何事中,都具备果断、冷静和坚持会让你在困境中发现机会。在这三个本领前,相信无论怎样的困难都回迎刃而解,最后将登上成功的彼岸。
朱元璋还教会了我自信,他曾经说过我相信我是对的。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那扇胜利之门。当你引领大军作战,当百万生灵的一切掌握在你的手中,当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没有多少人能不紧张,而在战争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但朱元璋却在关键时刻毫不紧张,他相信了自己的决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朱元璋成为了我生活中的老师,他教会了我果断、冷静、坚持、自信等等必会的本领,他仿佛和我说:乱世之中本身是没有天才,但只要有了各种本领,你就是一定会成功,本领能助你登上成功的高峰。
【关于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作文】
《十二公民观后感》
明朝王阳明说:“心即理,我心即为宇宙。”没错,心之所念,意之所动,即为情之所发,我们的心决定了我们看世界的角度,由此观之,心即理确实不假。可我认为心不仅是理,它却更像一把尺子,衡量善恶,丈量尺度,规范行为。看完《十二公民》,我对其中的社会现象产生了深深的思考,我们的“尺子”怎么被折断了?
当我们在做决定时,如果有一个人反对你,那是质疑;如果有一些人反对你,那是抗议;而如果是所有人反对你,那么这是社会潮流,会说这是“大势所趋”,可坚持自己的观点,独立自主在这中有那么难吗?8号陪审员和法院的行为给了我们答案:在媒体上,法院对富二代杀人案存疑不诉,于是各大舆论都以法官不正,法院堕落为主流;在狭小的讨论室中,8号陪审员以怀疑的态度谨慎思考,可招来的却是侮辱,谩骂。是这复杂的社会环境,让我们的“尺子”被“折断”。在电影中,一个个敏感而又尖锐的话题被摆在了台面上:10号陪审员一边轻描淡写的扇着扇子,一边痛斥河南人的地域歧视,4号地产大亨被指资本家的仇富心理等等,我坐在下面观看时,感到了两个字:偏见。而有些偏见,就是社会的“定势思维”:当本地人只有通过谩骂,挖苦那些靠自己努力争取机会的“河南人”来掩饰自己能力的不足却获得了大城市人的认可,有的只是媒体过分强调社会黑暗为了点击率却被群众所接受。我们显得迷茫,无所事从,最终被同化,愚弄,被操控,从而失去了那把可以丈量尺度,独立自主的尺子。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的社会精神的家园,留下了荒芜。冰冷的心灵,被“郭美美”般的炫耀,“表叔”的小官巨贪打得体无完肤。我们只能这样吗?我们应该这样吗?不,我们应该从我做起,用敬佩努力来代替“笑贫不笑娼”,用诗和远方来取缔人性的苟且,这样“尺子”才不会被模糊了刻度,失去了实体。
虽有大势所挟,个人之恶亦不可抹,佛曰:“心若不动,风又奈何”。电影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情节就是7号小卖部老板在痛诉其他人忽视自己的情节:花衬衫圆帽,不算西装革履,搬水,凑人数,足见其地位低下,可他却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你们都要我配合你们,你们配合过我吗?”人微言轻,已所下得,他人也无的皇权,意识折断了尺子。导演用这个小人物打了现实一记清脆的耳光。我们总是对地位比我们高的人低眉顺眼,可内心却又愤恨无奈,于是我们把我们的愤怒全部发泄在地位比我们低的人身上,如同皇帝唯我独尊。现实生活中键盘侠便是如此,站在道德的至高点,用道德肆意去宣判有罪,无罪,仿佛只有与他们站在一边才是对的。可就是这种个人情感的宣泄却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人性终究有恶,懦弱的一面,用道德来满足自己的自卑,用别人的痛苦来麻痹自己不愿去面对生活中的失败,空虚。十二公民,十二身份,却也像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他们心中的“尺子”被拧弯扭曲了,可我们呢?朋友们,别让“皇权”意识折断“尺子”,可别满口仁义,却面目狰狞!
另一个原因是冷漠,对社会公德的冷漠,对生命的冷漠,让我们折断了“尺子”。因为道德有罪,法律上一定有罪。“在这个案子中把富二代先斩后查一定不会出现冤案。”3号出租车司机挥舞着拳头,愤怒地说。这赤裸裸地表现了对生命的漠视。其实这有很长的历史渊源: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治乱史,治——乱——治——乱,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可无人顾及,朝堂之上,何人在乎百姓;江湖之远,顺从才有可能。长期的封建时代留下的皇权意识让我们“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让我们置身事外而无故审判他人。“没有足够的证据,没有人可以定他有罪”。“疑罪从无”体现了对人命的重视,才有了聂树斌案的平反。珍视生命,追求真实,这样才能不让我们那衡量善恶的尺子被折断。
“心即尺”,心之所念,尺之所量。我心光明,不惧黑暗;我心如镜,不骄不泰;我心如火,不存冷漠。尺子,莫让它被折断。“十二公民”,警钟长鸣!
《明朝那些事儿100字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100字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明朝那些事儿100字读后感”,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明朝那些事儿100字读后感【篇1】
《明朝那些事儿》是三十年来最畅销之史学读本,位列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是当年明月。
当年明月,原名石悦,1979年出生于普通干部家庭。2009年写完《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事情。每一章节以充足的历史资料为基础,以年代和主要人物为主线,对明朝十七个皇帝和其他王公官丞进行叙述,尤其对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反映出封建社会的氛围。
第一部就是主要写了洪武年间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的故事。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家境贫穷,三代农民,为地主放牛。父母早亡,朱重八出家入皇觉寺当和尚。元朝腐败,25岁的朱重八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改名朱元璋,最后经历一番苦战,当上皇帝。后来不断地排除异己,稳固皇位。
这本书很全面地写出的朱元璋,有他的好处:骁勇善战、深谋远滤,还有他的坏处:为排除异已诛杀忠心耿耿的忠臣。让人们能够更清楚地看清朱元璋,看清和朱元璋有关的每一个人。
这本书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把明朝的历史展现了出来。
明朝那些事儿100字读后感【篇2】
《明朝那些事儿》,由当年明月创作的史学小说,叙述了百余年前曾经鼎盛一时的明王朝种.种的血雨腥风。
当历史老师第一次向我介绍它的时候,我便爱上了这本勾人心弦的小说,我一直为它牵挂。一次偶然,我同学在书城里发现了它,把它收入囊中。一天后,她将它带到了我的面前,我兴奋不已!喊着求着的,才好不容易把它借了过来。那一晚上,我都是兴致盎然的读着它。它在我心里早已不是一本普通的书了,而更像是我的一个朋友,他孜孜不倦的和我探索着明朝的过往烟云。
当年明月不愧于他的那些头衔荣耀,他是真正做到了把枯燥的史实写成了故事,让不懂历史的人看了都能懂的故事。我仔细地看着他写出来的字里行间,每次有历史逻辑的时候,他都要向人们解释明白,这些话语虽然浅显易懂,但这才是最难得的,我仿佛看到了他在思索表达方式时那眉头紧皱、处处堪忧的样子。很明显这本书证明他想通了,他顿悟了——其实,小说不需要华丽的修饰词,也不是写给某个人看的,它是给予每个人的,每个热爱它并为之着迷的追求者的。
只有大众的.热爱,才能使它成名,才能使当年明月成功!当一个想要服务大众的人明白这些道理了之后,他就可能成功了……
明朝那些事儿100字读后感【篇3】
今天,妈妈带了一套书回家,我一看是一套历史书,还是厚厚的七本,它们的书名叫《明朝那些事儿》。我心想:又是一些枯燥的历史书,还这么多,又这么厚,什么时候才看的完啊?妈妈还强力推荐:“看过这套书的人都说写的很好看,你一定要慢慢看、细细读!”我只好应着妈妈的要求,心不甘情不愿的捧起了书。
翻开《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页,我就随着作者来到了1344年。朱元璋从一个吃不饱饭的和尚,通过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_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朝代——明朝。明朝从创建到灭亡经过了三百年。这本书对明朝17帝,和其他王功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全景展示。尤其对战争、_政治、当时的经济政治制度等用美国戏剧演员的幽默进行了细细的描述。
在书中描绘了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英雄人物。如“不世出之英雄”李如松,临危受命敢当大任的名将李舜臣,是死不退、以身殉国的老将邓子龙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被人家称为“海青天”的海瑞,百姓们为了能见“海青天”一面,可以千里迢迢从外地赶来,磨破了十几双鞋,徒步赶到京城。海瑞两袖清风,廉洁公正,想到的事就义无返顾的去做。最后他因为直言犯上,被罢官。抄家时家里只有几件补满补丁的破衣服。在百姓的心中:海瑞就是一位能为百姓着想,不屈服于的好官。
这套书作者写得也非常有特色,不像以前看过的历史书,都枯燥、看不懂的。它简单、易懂、语言幽默,情节生动。作者还时不时的调侃几句。原来历史书也可以这么好玩、好看,真可谓是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
明朝那些事儿100字读后感【篇4】
日暮黄昏,重拾那本旧书,徐达遇春,梦回我大明王朝。
从小就对历史特别感兴趣,甚至到了痴迷的状态,得到一本史书就绝不放过,《明朝那些事儿》也不例外。当年明月用十分诙谐幽默的笔调把明朝十六位皇帝,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一气写完,而我最欣赏也最为之敬佩的就是从和尚到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
平静的海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乱世出英雄!
1328年,随着一声婴啼,在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的一个拖欠税款的佃户家里,朱元璋来到了人世。他在兄妹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余孩子都因无力抚养而送人或嫁出,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铸就了强大的心灵,他不会哭,因为他早就明白了:哭,只是弱者无能的表现。我懂了,坚强,是要成为王者的必备品质。
明朝那些事儿100字读后感【篇5】
《明朝那些事》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记载了明朝的历史,令人回味无穷。
这本书将朱元璋的成功之路完整的记录下来了,讲述了他为推翻元朝政治的英勇作为,让人钦佩不已。一场场战役都诉说着他的智慧,一个个决策都显出他的敏锐,哪怕有时的一个错误也不会影响他在读者心中的形象——勇敢、冷静、敏锐、聪慧。为了推翻元朝的阴暗统治,朱元璋带领起义军一点点的把原称霸一时的元军,一点点的击败。他的英勇形象永远留在读者心中。他的成功不能只归功于他一人,还有他手下的大将们和谋士——李善长、常遇春、郭兴、汤和、刘基……他们伴着朱元璋坐上皇上之位。
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到元朝动乱,父母兄弟饿死,他觉得极其不解,觉得好人不是该有好报吗?为了有口饭吃朱元璋当上了和尚,他做粗活还要兼职清洁工、仓库管理员、添油工,他忍着。长期的困难生活,磨练着他的意志。朱元璋当了起义军,从一个亲兵长做到一个首领,他用自己的计谋打败了强大的敌人。
读完这本书,我更多地了解明朝的历史,更加了解朱元璋,更加懂得了朱元璋当上皇帝的艰辛。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350字》
明朝那些事儿优秀读后感350字5篇
《明朝那些事儿》源自历史记载书籍《明史》。当年明月在反复研究《明史》等正史史料的基础上,探寻晚明三大著名疑案等历史真相并使用现代的方式阐述了明朝发生的事。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35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350字1
这个假期,我和小伙伴到洪水镇解放村的农家书屋读中国友谊出版社当年明月所写的《明朝那些事之洪武大帝》,读完这书后我感想多多。
这书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的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以史料为基础,并加入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命运进行全面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是迄今为止我认为写得最好的关于历史的书。其中郭桓特大贪污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385年3月有人告发户部侍郎郭桓串通官员贪污公粮,总计贪污数达两千四百多万石粮食。一个小小侍郎官何来包天大胆如此妄为,贪污的数量居然赶得上明朝一年的收入,朱元璋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抓住郭桓的同党。经过朱元璋追查,他的同党共计三万余人,涉及六部官员。朱元璋把他们全都杀光,可有的该杀,有的是冤杀,此案过后,很多官员都提心吊胆,每天都当最后一天过。
读到这里,我联想起当今的中国,像郭桓这类人被称为“大老虎”。例如_、徐才厚、周永康等,但他们终究逃不过法律的审判。除了这些“大老虎”还有一种贪官,他们才是百姓最大的“威胁”。他们时刻骚扰着百姓,并吸着百姓的“血”,他们就是“苍蝇”。按照_的指示,我们即要打“老虎”,也要拍“苍蝇”。但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不像朱元璋一样滥杀无辜。否则将会造成天下大乱。
读了这本书,如果我成为了国家领导人要解决腐败问题,首先要深入了解官员腐败的原因,从根源上整治腐败,加大对贪官的惩治力度,这样既对官员起到震慑作用。又让每个官员都不敢腐败,不能腐败,不想腐败。一但腐败必将严惩。因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另外也应提高官员待遇,高薪养廉,高薪养志。
读了这本书,回到现实生活中,我的这个想法虽然还有些幼稚,但只要我努力,我的梦想就一定会成为现实。真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新,人民幸福。
感谢农家书屋给我提供这样一个阅读的平台。有利于我把读书与实践相结合,圆我的中国梦。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350字2
很早以前就听说这本书了,花了两个多月时间终于把它看完了。刚开始看时还没有什么写感想的习惯,后来越读越有感触,于是也忍不住写上几句自己的想法。
整个明朝从残忍的朱元璋开始,让我对这个大明公司的创始人恨得牙痒痒,同时也明白了要开创这么大的一个公司不光得有才能,还必须得心狠手辣。后面朱棣的奋斗史和朱元璋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后面几个皇帝不是短命就是昏庸无能,但却涌现出了很多不世之材。按照作者的意思,排第一的应该是王守仁,心学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无论人品还是能力都没问题,可以称为圣人。第二位于谦,在朱祁镇被俘,大明王朝存亡之际,挺身而出,著名的北京保卫战保住了大明王朝,而且于谦本人清正廉洁,最后被诬陷而死之后抄家,竟没有多余的家财。就人品和政绩而言于谦确实让人敬佩。
第三位是张居正,就政绩而言他可以称得上明朝第一人,在他当首辅的十余年里,大明王朝欣欣向荣,国力复苏,百姓安居乐业。可他私生活却比较乱,再加上他恃才傲物,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争议。所以排在王守仁和于谦之后也合情合理。当然明朝还有很多牛逼的人物,而无论如何,强盛的大明王朝也没逃脱灭亡的命运。正如作者所说一切千秋霸业、万古流芳都是粪土。最后读到徐霞客,让我觉得人在这世上各有各的.活法,做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事情,也不枉来这世上走一遭。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350字3
这学期,许老师向我推荐了一套书——《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是迄今为止唯一全本白话文正说明朝大历史的书,共有七本。作者讲述了一个朝代300年间发生的事情,从1344年建立,经历兴旺、衰败,直至1644年灭亡。书中有着大大小小成千上百的人物。这些人物深深地吸引了我。
让我们从第一个主人公说起。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他因为对封建社会和元朝掌权者的仇恨而造反。在一代名将加上他天生的军事才能的帮助下,推翻了元的统治,改国号为明。他一生中杀了不少的人,但也拯救了不少的人。他是一个很“霸道”的人,正如他的座右铭是: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他发挥雄才大略,带领军队南征北战,收复失地,建立了大明江山。
但是,明朝稳定后,他就把那些统统杀掉了。朱元璋同志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怕那些有能力的人去跟他争夺皇位。喔,还有几位没被杀掉,其中最具实力的是汤和。因为他已经得了重病,对重八同志构不成威胁了。据说朱元璋在世时,就给他的子孙后代都安排好了爵位和俸禄,真是考虑周全啊!
总而言之,历史给他的评价只有一句话:他不是一个好人,但绝对是一个好皇帝!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350字4
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朝代分别经历着建、兴、亡。想想五朝的勇将明君,想想宫中的风起云涌,再想想塞外的战火连城,我不由得爱上了历史,捧起了据人们说似小说般的历史宝典《明朝那些事儿》。
一翻开《明朝那些事儿》,我便被开头的朱元璋档案吸引了,如:朱元璋,又名朱八八、朱重八,人生历程:农民、乞讨、撞钟、造反(这个猛)、皇帝。仅几句话,幽默无比,把我逗得哈哈大笑。而且这套书不像其它历史学家写的书,故作高深,其实什么也不懂。而这套书的作者就不一样了,用大家的话来写历史,完全打破了看历史书犯困的现象。该幽默的地方会让你笑得停不下来,该严肃的地方会让你屏住呼吸。这也是这套书的奇妙之处。
读完这套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原来也是十分有趣的。洪武年间的功绩,永乐大帝的神武,王守仁的智慧,魏忠贤的奸诈,朱厚照的昏庸,朱瞻基的开明……这些人物性格特点深刻在我心中,成为了对兴亡的明朝永久的回忆!
认识了这么多人物,我最敬佩的人就是王守仁了。在他头上,连“圣贤”都不合适了。我敬佩他的决心,十五岁就立志消灭敌兵;我敬佩他的才能,饱读诗书而百步穿杨;我敬佩他的胆量,拿少量人马跟敌方上万军队血拼……他的人生十分伟大,但他对世间的贡献汇成一句话:“存天理,去人欲!天理即人欲也!”他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榜样!
《明朝那些事儿》带领我走进了历史的殿堂。作者让我热爱了历史,了解了历史,领悟了历史。我的感受只汇成了一句话:历史长河,波涛汹涌。壮士悲去,留下惆怅……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350字5
今天,妈妈带了一套书回家,我一看是一套历史书,还是厚厚的七本,它们的书名叫《明朝那些事儿》。我心想:又是一些枯燥的历史书,还这么多,又这么厚,什么时候才看的完啊?妈妈还强力推荐:“看过这套书的人都说写的很好看,你一定要慢慢看、细细读!”我只好应着妈妈的要求,心不甘情不愿的捧起了书。
翻开《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页,我就随着作者来到了1344年。朱元璋从一个吃不饱饭的和尚,通过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_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朝代——明朝。明朝从创建到灭亡经过了三百年。这本书对明朝17帝,和其他王功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全景展示。尤其对战争、_政治、当时的经济政治制度等用美国戏剧演员的幽默进行了细细的描述。
在书中描绘了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英雄人物。如“不世出之英雄”李如松,临危受命敢当大任的名将李舜臣,是死不退、以身殉国的老将邓子龙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被人家称为“海青天”的海瑞,百姓们为了能见“海青天”一面,可以千里迢迢从外地赶来,磨破了十几双鞋,徒步赶到京城。海瑞两袖清风,廉洁公正,想到的事就义无返顾的去做。最后他因为直言犯上,被罢官。抄家时家里只有几件补满补丁的破衣服。在百姓的心中:海瑞就是一位能为百姓着想,不屈服于的好官。
这套书作者写得也非常有特色,不像以前看过的历史书,都枯燥、看不懂的。它简单、易懂、语言幽默,情节生动。作者还时不时的调侃几句。原来历史书也可以这么好玩、好看,真可谓是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 《明朝那些事儿》优秀的读书笔记五篇
★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五篇
★ 阅读明朝那些事读书笔记范文
★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心得体会感悟五篇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500字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最新10篇
★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1500字
★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2021年700字5篇
★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1000字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范文600字精选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记叙文400字》
明朝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和故事。
这本书主要写了蜀吴魏三个国家之间的斗争,最后魏国胜出。主人公有: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孙权、周瑜、曹操等。刘备的心胸比较宽广,关羽对刘备则是忠心耿耿,张飞很勇敢,诸葛亮机智过人,孙权既有智慧又勇敢,周瑜很有礼貌,曹操文武兼备。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诸葛亮料事如神,聪明过人,为蜀国做出了不少贡献。“草船借箭”就充分说明了诸葛亮的机智勇敢、临危不乱。这部分讲周瑜欲除诸葛亮,要他十天造十万箭,诸葛亮不仅没拒绝,还立下了军令状,三天之内就能造十万只箭。他找来二十只船,船上布满稻草人,在一个大雾天里假装攻打曹营,曹军放箭,箭都射到稻草人身上了,诸葛亮就此成功借箭。
读了这本书,我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诸葛亮知识渊博,才华横溢,善于借用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来开展战斗,获得胜利。这启示我们要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善于观察自然环境,察言观色,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被疫情幽禁在史上最长的寒假里(别问我为啥不出门,原因都知道),在家重温了一遍《明朝那些事儿》。有些感想,今天一并在这里写出来,权当和大家分享。(二三段扯淡,想看硬货的直接第四段起)
不得不说,当年明月笔法不俗,再简单朴素的事情也一样能写的荡气回肠。同时也佩服他的耐心与努力,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自始至终的坚持,已实属不易。正如他所说:写一本书,开始时三十来岁,写完还是三十来岁,有趣。
《明朝那些事儿》中,虽有太祖的金戈铁马,大漠厮杀;成祖的七下西洋,万国来朝;于谦的坚守帝都,扶大明于即倒;孙承宗的关宁防线,挽大明与将倾。但我最爱的还是那朝堂上一次次的明争暗斗,生死一线。夏言打倒张骢,严嵩打倒夏言,徐阶打倒严嵩,高拱上台,张居正坐庄,端的是精彩万分。
《明朝那些事儿》说是历史,不如说是人生,而且是一场五味俱全的人生。举个例子,明朝言官权力极大,但有一种人是言官绝不会弹劾的,那就是军事文官。行伍出身,通常不按规矩来,你骂他他砍你。军事文官中佼佼者如戚继光,前线打仗一把好手,后方得罪的人倒也不少。为何没人能骂动他?究其原因,还是时势造英雄。当时的明朝倭患严重,你弹劾了戚继光谁来抗倭?你上?因此,想要活得舒坦,就要把自己打造成独一无二的人物。不要怪老天无眼,发现不了你这个人才,一但你能做到独一无二,自然会有人来请你出山。老话说得好,靠山山倒,靠人人走,唯有靠自己才是正途。
明朝吏治的复杂度绝无仅有,六部作为中央机构监管地方;又有监察科监管六部;吏部负责京察;言官负责举报;权力大的人官职通常较小以平衡其权力。但这种复杂的吏治机构带来的却不是效率和相对民主,而是更低的效率和更强的集权。这证明了一点:越复杂的系统,越有空子可钻。奥卡姆剃刀原理都懂?“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既然更少的机构就能做到同样的效果,何不减少机构?明末白银危机,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机构的冗余。到了崇祯帝,下决心精简机构,裁撤人员,拿职级最低的驿卒开刀,没想到一裁裁出李自成和张献忠这对“活宝”。(明思宗这个“惨”人)古人说“大道至简”,诚不欺我。
明与上一个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宋,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对开国功臣的态度。明朝开国功臣的存活率是中国所有封建王朝中最低的(基本都被杀了)。高调的李善长,胡惟庸等人个个被杀,而较低调的耿炳文(只会守城),汤和(早早交出兵权,称病在家)等人却活了下来。这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太张扬,过于张扬容易被针对,还是低调点好。毕竟古话说的好“满招损,谦受益”。结合我近一段时间里的成绩起伏,不得不信啊。
”万历三大征“中明朝消耗几百万辆白银,但三大征征完后却依然国有余财,国力强大,这一切几乎都可以归功于张居正的治国天赋。万历皇帝(和他妈)还是很会用人的,张居正的确是一个有理想,有目标,有能力,有谋略,有抱负的‘五’有青年。而且万历对他寄予了充分的信任,这是张居正能成功的首要先决条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万历既然有将大半个帝国的最高权力交给张居正的魄力,那自然也会有治理整个明朝的实力。只可惜他比较懒,不然明朝中兴于万历是绝对有可能的。
讲完个例,再讲讲整体。明朝朝廷里的人又可以略分成两类,小人如曹操,“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贤人如孔孟,“宁天下人负我,毋我负天下人”。两端都不占便宜,小人如徐珵,自己挖坑自己跳;贤人如海瑞,过于偏激,非黑即白;两端均衡,如张居正。随机应变而不两面三刀,朋而不党,勾而不连,近君子时行君子,近小人时亦小人。刚柔并济,智勇双全,此乃国士。旁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固然可恶,可厌,甚至使人心生憎恨,而以君子之腹容小人之心更是养虎遗患,姑息养奸,后患无穷!
就扯到这儿吧,强推大家读一读《明朝这些事儿》这本书,当年明月是个好作家,说不定也能当一名优秀的史学家。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好多书友都在说第一次的读感太少了需要丰富下内容,让这篇读感看起来饱满,丰富,好吧,我就用我仅有的词汇量,我就试一试吧(用时也是比较长,我也借此机会好好做一个总结),文笔一般,请大家见谅,不过,也非常感谢一直以来无论我写的怎样差,书友们都会很认真看也能给出中肯的意见,我很感激,认识你们,我在进步!
明朝那些事我读的版本是7本,这是一套历史类的书,说起历史大家的脑子里立刻会蹦出,枯燥乏味,刻板,无聊之类的词,我其实也一样,甚少阅读这类书,但是《明朝那些事儿》我从翻开第一部开始,我就被故事深深地吸引,情节环环相扣,让我欲罢不能,无法放手。
这个故事是从一个叫朱八八(朱重八)的人开始的,没错这个人就是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这个名字是有深刻含义的,实际上朱元璋就是诛元璋,元当然是元朝,璋是一种尖锐的利器,他是把自己比喻成一把诛灭元朝的一把尖锐利器,就像他自己的名字一样,他做到了!他的前半生我觉得用这样一句话概括最合适不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亲眼目睹亲人的一个个离去而无能为力,年纪轻轻的他为了生存讨过饭,当和尚,被人唾骂被人鄙视,受尽耻辱,但是他没有被打败,反而磨炼了坚强的意志,拥有了强大的内心。后来在友人的劝说下,决定造反的他,人生就像是开挂一般,遇到了与元军对战的郭子兴,娶了马皇后,拉起了自己的队伍,一直打到了应天(南京),后又解决了邻居陈友谅,张士诚,灭了元朝,建立明朝,成为开国皇帝,这第一部分是我读的最畅快的一部分,读的时候也是激情澎湃。后面一部分则是讲了建立明朝后的那些事,这部分给我的感觉就是杀杀杀,40岁的朱元璋终于站在了权利的最高峰,发扬光大了科举制度,颁布法令,严惩贪污腐败,也是创立了有史以来最严厉的肃贪法,贪污六十两以上银两就杀杀杀。“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更是残忍偏激到了极致,上万名臣民别杀,有些是真有罪,有些是冤枉的,有些是被牵连的,那个时候想要辞官都要靠装疯才可以,疯狂的杀戮连审讯的人都没了,最后还要镣铐审案,想一想在朱元璋时代公务员真的是高危行业啊!(想想现在的日子真的是幸福的了)老年的朱元璋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大儿子朱标,可惜朱标命短没有等到登上皇位的那天,于是这位老人把对儿子的爱和期望寄托在了年纪轻轻的孙子朱允炆(建文帝)身上并将皇位传给了他,他把一切都安排好,可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善良的朱允炆终究是抵不过城府颇深,老谋深算,英勇善战的叔叔朱棣。1402年朱棣登基,又一个故事也开始了。
第二部,跨度很大,我就简单概括一下,朱棣以靖难之名取得皇位,但因有着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善于治国,其政绩斐然,修史《永乐大典》,迁都北京,派郑和下西洋促进了外交和边境贸易,平定安南和蒙古,国家进入盛世,后其二子朱高炽继承皇位,在位一年毙。后来朱祁镇继承皇位,蒙古来犯听信太监王振错误判断,朱祁镇被俘,明军损失所有精锐部队及大量重臣。差点将大明半壁江山落雨蒙古人囊中,好在有一介文官于谦力挽狂澜救国家于旦夕之中。后其弟弟朱祁钰被迫当上皇帝,尝尽权力滋味的朱祁钰再也放不下,兄友弟恭转瞬刀剑相向,真正最是无情帝王家啊!后朱祁镇又夺回皇位。
历朝历代的皇帝,大多都是被权力驾驭。权倾天下,无限荣光,所有的豪情抱负有无限的空间去实现,然而当拥有权利成为一种执念也便成了活着的累赘和痛苦!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能拿的起放的下这权力二字啊!
第三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王守仁了,文武全才,凭一己之力平定宁王之乱,我认为他是明朝最伟大的人物,没有之一,他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文学家。他总是能用最小的代价解决问题,运用智慧解决麻烦。一个人背着天下苍生的生死屡遭磨难,不仅临危受难还力挽狂澜!他真的是无所不通,无所不能,老年的他开设书堂尽力传道受业,真的太让人敬佩了!有时间有机会我一定深刻了解这位圣贤。
第四本是嘉靖皇帝在位的40多年,但这本书提到嘉靖还是很少的,可能跟他一直沉迷于修仙有关,大部分在描述大臣们的你争我斗,可以算是一部权谋小说了,在这期间,杨廷和、张璁、夏言、严嵩、徐阶等的斗争相继登场,其中又以严嵩的破坏力最大,自己行政不作为的同时,也不让别人有所作为,手握大权,大肆贪污,杀害忠良,看到这有时候都狠的牙痒痒,期待有人快点解决了他,后来的徐阶,王守仁的再传弟子忍辱负重,寻求机会给予了致命一击,就像书里作者说的那样,正义和公道或许会迟到,却不会旷课。说到政治,从古至今大概都是残酷的吧,属于高智商的游戏,试想我这种平庸之辈在当时的情况也活不过一集吧!后半部分讲了抗倭援朝斗争,出现了胡宗宪、戚继光等人,躲起来很振奋,也很鼓舞人心,也是第一次知道了戚继光用贪污的钱去办一些事,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完美,也是觉得这人真的很圆滑,也许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是分不清黑与白的,在权力和金钱面前没有完完全全的好人或者是坏人,只是形式方法不同罢了。有些人拿它当目的,有些人拿它当手段……
不得不说嘉靖皇帝寿命很长,一本书都没有讲完,这第五部可以分为嘉靖后期,万历前期发生的事了,简单的回忆概括就是徐阶蛰伏多年,终于搬倒了严嵩,然后高拱搬倒了徐阶,张居正又搬倒了高拱,真的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对于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是后面这几位与严嵩不同,做了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也算是实干家,后面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历时七年,读来让人热血沸腾,李如松运筹帷幄,邓子龙一腔热血,战死沙场。
这一部我还不得不说两个人,两个奇人,一个名字叫海瑞,另一个名叫张居正,海瑞资质平平,考了十多年才考上一个没有油水的小官,但是他之所以称为奇人在于他特别清廉,不仅自己清廉,还鞭策其他人一起清廉,最后连死没忘还别人多给的六文钱,他的一生就留下几件破烂的衣服,是把清官的形象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是真真正正的做到了清廉!张居正与海瑞不同,他从小天资过人,是个神童,过目不忘,关键人长的也帅,辅佐年幼的万历,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条鞭法、考成法造福人民,在他的一系列改革中国家得到稳定发展,但是他也有缺点,他独断专行,生活奢侈,道德低下。但不可否认他为朝廷呕心沥血是一个伟大的实干家也是一个十足的阴谋家,历史会铭记他的一生!
第六部是我最不喜欢的一部,可能读的时候个人主观情绪太过浓烈了有愤恨,有叹息,万历死后,朱常洛登基贪图美色,乱用药物,红丸药让这位皇帝仅仅只活了1个月,可怜到连一个年号都没有,文盲木匠皇帝登场,对内太监魏忠贤干政,残害忠良,对外,努尔哈赤趁机兴起,明朝真的是民不聊生、这一部是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杨涟,因为他的死让人难忘,死在狱中,每天用布袋压身,不管用用锤子砸碎肋骨也不行,用铁钉穿耳,最后杨涟因铁钉穿破头骨而亡,场面太过血腥,看的我也是整个人都不好了,这真的是最坏的一个时代!
最后这一本我是间隔时间比较长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崇祯,一个更加有血有肉的崇祯,他胸怀大志、兢兢业业,克勤克俭,也有暴躁,但知人善用,渴望力挽狂澜,但天灾人祸,内忧外患,气数已尽,回天乏术,读的时候特别心疼崇祯皇帝,一步步除掉了魏忠贤也救不了大明,请回了袁崇焕也赶不走皇太极,也许早出生那么几十年一百年能是位好皇帝,可现实就是这样残酷,悲伤,当崇祯选择在景山上自缢的时候,我觉得真的很难得,难得的不是他为了气节,为了尊严,为了向宗族交代,而是觉得他做出的这样的选择很难得,他留给了明朝一个洒脱的结局,给自己留下一个遗憾但也不缺乏美的答卷。
大明王朝自建立到灭亡大概三百年的时间,前后经过16位皇帝统治,经历风雨沧桑,最终在清军铁骑下奄然覆灭,无数风云人物在历史的这条长河中冲淡,不管是皇帝还是草民,不管曾经多么叱咤风云,多么卑微无奈,所有的人对于漫漫历史长河而言,都不过是过眼云烟。尤记得作者在书的后记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话:“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而对我而言,只有几页,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怂了”。是啊,每一个历史故事大概都有一个悲剧结尾。我们能做的就是将我们的故事看起来没那么心酸没那么凄凉。每个人都无法决定自己的生与死,我们能把握的就是生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享受其中的美好,还是整天郁郁寡欢抱怨现实残酷,也许生命的真谛就在于此吧!我不能说我是一个充分的乐观主义者,但是我愿意去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一直会很美好,因为活着就要前进……
没有多少感想,写的也不多,乱七八糟,但自己读完开明了许多,宽广了许多……
希望以我仅有的感悟能够给大家一些启迪。
《《西游记》读后感》
《西游记》这本书是明朝吴承恩所写,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此书共有一百回,篇篇都非常精彩。
这本书讲了一个故事,在古时候,天地被分为东胜神州、南赡幕洲,北惧芦洲和西午贺洲四大块。东胜神州的傲来国中有一山,名曰花果山,山上有一石,石因天地之精华,因为风、雨等原因,便化作了一个石猴。石猴在进瀑布中被众猴称之为“美猴王。”
一天,一只年老体衰的猴子死了,让美猴王下定决心去西牛贺州去拜师学艺。美猴王在师父那学到了七十二百年,刀枪不入和筋斗云很多本领,并得名为孙悟空。后来,孙悟空因为在师兄弟面前摆弄,被祖师赶出门外。
再后来,孙悟空吃了蟠桃,偷了仙丹,并大闹天宫,被如来的五行山压到了凡间,到了五百年,从东土大唐而来的唐憎;遇过两界山,五指山,把悟空救了出来,又起了一个外号叫行者。师徒两人来到了高老庄,收了猪悟能,法号八戒,而从流沙河又收了沙悟净,法号和尚。就这样,师徒四人开始向西天前进。
正本书其实就是写了唐憎一路上经过的九九八十一难。而这些妖魔鬼怪既有从天上私自下凡的神仙,又有从凡间修炼多年的鬼怪。在三大白骨精中,我们看见的是一位不分青红皂白的唐憎,而在女儿国是一位坚定的唐憎。这就是吴承恩写的厉害之处吧!
《申时行600字》
申时行,是明朝的一位内阁大学士。众所周知,明朝,特别是明朝中后期,党派间的纷争不断,今天是位子仅次于皇帝的内阁大学士,明天下台后就有可能被万人唾弃,贬为废人不算,还会因为各种罪名连累家人十几族,甚至严重的连邻里都免不了流放。
申时行也算是一位饱经官场的老人了,而且他的前辈还是掌权一时的首辅张居正。看看张居正执政时的风光无限,各种人物争相谄媚,不亦乐乎。而张居正乐在其中,享受着权倾朝野的虚弱,完全不顾年仅十几岁的万历皇帝。
后来终于等到万历皇帝有能力亲政,而万历皇帝首先产除的,竟然就是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老师,张居正。张居正死也不会想到,在自己死了之后,居然增添了那么多的罪名,以至于自己一直引以为傲的家业,瞬间都成了泡沫幻影。申时行就是这样看清了官场的黑暗,所以在上台后,始终不敢有任何逾矩的动作。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提倡一种品质——中庸。而这项品质也被申时行这个老人发挥到了极致。申时行上台后,始终都是皇帝和百官两不得罪,这导致立储的事情时时不决,万历皇帝也慢慢对百官失去了热情,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也变得麻木不仁。面对百官的压力,申时行不得不再次向皇帝上书,希望皇帝可以立长子为太子,而不是意气用事,立自己的宠妃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身为一个皇帝,要懂得礼,要以身作则。面对百官的不依不饶,万历皇帝只好宣告妥协,但他并不退让,后来的几十年时间里,他都好像在和百官冷战,不上朝了。
而申时行记在两人之间,显得左右为难,很难不得罪一方,但申时行很快从这锅祸水里明白的全身而退,他向皇帝提交了辞职申请书,告老还乡,结束了自己的官场生活,也告别了这个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末代王朝。
《唐伯虎1000字》
唐伯虎,明朝成化年间生,“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相传他是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伯虎是他的别号。
很多人认识唐伯虎都是通过周星驰大哥主演的爱情喜剧片《唐伯虎点秋香》,我也不例外。而且这个电影让人觉得唐伯虎和秋香之间真的发生了一段浪漫的爱情经历。其实,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纯粹是文人们的虚构。历史上确有秋香其人,但那是个青楼女子,并非是“华府”中人,而且比唐伯虎大二十多岁,两人之间不可能发生如影片中的那般动人风流韵事,不过历史上的秋香确实被人“点”过。这样说来,唐伯虎的故事应该是张冠李戴,并经好事者稍事润色而成之。
尽管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是别人的杜撰,不过据说唐伯虎真的见过秋香,并且极有可能暗恋上了她,并非是我信口胡说,这可以以他的藏头诗《我爱秋香》为证:
我画蓝江水悠悠,爱晚亭上枫叶愁。秋月融融照佛寺,香烟袅袅绕经楼。
虽然《唐伯虎点秋香》中的许多“风流才子”情节只不过是作者的美好想象,但唐伯虎真的是个才华横溢的才子并不假。他生在苏州,明代那地方曾出过8个状元,437个进士,这些都与他无缘,但他的名气、至少他的诗画从量上来说却是那些进士状元们无法比拟的。他留下的画如今最高价已拍到了1300多万元人民币。他的诗涉及许多历史名人,如杨玉环、李白、苏东坡等,甚至还有日本人为题材的,我最喜欢的是《桃花庵歌》和《我爱秋香》。画方面,据说最有名的是《山路松声图》和《骑驴思归图》。有人统计,他留下来的诗有数百首,其中大部分是题图诗,即诗画一体。
有人说唐伯虎生不逢时,如生在李白那个时代,凭他的才华和机灵,一定可以锦衣玉食、加官进爵,也有人说如果他不是因受科考冤狱,肯定也是苏州数百进士之一,甚至状元榜上也会有名。我觉得这样的想法对,也不对。如果唐伯虎真的加了官进了爵,可能会因受太多羁绊而在历史上默默无闻,也可能因此而不能率性而吟诗作画、不能率性而四处游玩、不能率性而醉卧花树下柳枝旁、不能率性而拒绝加入宁王帮派……如果真的那样,他又怎会成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呢?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那搁在唐伯虎身上,大概可以说是“时势造才子”了吧。
唐寅在苏州桃花坞买了一块地,他在那挥洒他的情志,或恬淡或浓烈,他积攒的画如山、他流出的诗如海。生前死后,一样辉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我轻声地诵着他的诗,漫步在桃花坞,我仿佛看到那个像电影中的华安一样的、像华安一样的江南才俊唐伯虎——正微笑着穿越时空,慢慢地、慢慢地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