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归雁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00:36:24
《《归雁》钱起原文和翻译》
归雁
钱起 〔唐代〕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必考名句】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译文】
你为何如此轻易的从潇水湘水那样美丽的地方回来呢?那里溪水澄澈,沙石明净,岸边还有青苔可以供你觅食,你何故不肯呆了呢?
大雁答道:湘灵之神在月夜弹的瑟曲调太伤感了,我忍受不了那悲怨欲绝的曲调,不得不离开潇湘飞回到北方来。
【注释】
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
等闲:轻易、随便。
水碧沙明:苔,鸟类的食物,雁尤喜食。
二十五弦:指瑟。
胜(音shēng):承受。
【赏析】
多愁善感是一般诗人的特点。但仅仅多愁善感,而不能够把这种情绪适当地、优美地表达出来以引起他人的共鸣,那还算不得一个成功的诗人。
钱起这首《归雁》,就是假借诗人与雁的问答以披露春夜的某种感受,在婉转流利的形式中寄寓了深长情思的佳作。在这里,诗人自己的旅愁和乡思是作诗的原动力,而南来的大雁,或与归雁有关的瑟曲则是使诗人获得灵感并使飘忽的灵感变成生动形象的契机。诗人内心充沛的情感孕育了他的创作激情,而这激情一旦找到了恰当的语言形式,便会成为一首美丽的诗。
首联是诗人对归雁的询问。传说大雁南飞越冬,到了衡山回雁峰即转回。所以诗人有此一问:哦,南来的雁啊,你为何离开潇湘那水碧沙明两岸长满莓苔,既安静又富饶的地方,而千里迢迢地飞回北方来呢?次联是代归雁作答:因为那里有湘灵在夜月下鼓瑟,我禁不住那曲调的清冷悲怨,所以才折返回来。这个回答词当然完全是想象之词,但这么一答就暗暗地(不是直接、显露地)牵出了湘灵鼓瑟的传说,使读者闭目即能想见月夜下一个在江边弹奏乐曲倾诉哀怨的女子形象,从而产生不忍卒听的反应。于是,读者便理解了大雁“却飞”(即折返而飞)的理由,更进而通过诗人同归雁这个南方来客的问答,体察到诗人身羁北方而怀念南方家乡的感情。而这正是钱起写这首诗所真正想表达的。
短短四句诗,构思新颖,想象丰富。诗中的潇湘夜景和瑟声虽都是想象之词,但通过这样一问一答,却把雁写成了通晓音乐和富于情感的生灵了。这首诗表面上写大雁,实际上是写诗人在春夜的感受。诗中没有直接说这种感受是什么。正因为没有明白说出,才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归雁》中的“不胜清怨却飞来”一句,原来是这首七言绝句构思巧妙新颖,想象丰富,笔法空灵,抒情婉转,意趣含蕴。它以独特的艺术特色,而成为引人注目的咏雁名篇之一。
【作者】
钱起,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最重要的是改变》
归雁点点,白云飘飘,夕阳姑娘又来了!她用长长的袖子划过天边,用裙摆染红了天空,用画笔把云朵画成了红云,再用发梢化成金光,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晚自习。张老师抱着一沓试卷走进了教室,和黄老师说了几句话,黄老师就离开了教室。
“我们来讲试卷!”张老师大声说。
“啊”
“不要吧!”
“怎么办!我肯定考的老差!”
张老师敲了敲桌子,让大家安静,要不然就惩罚。呀!这招可真灵,大家从大声喧哗到窃窃私语再到鸦雀无声!张老师把试卷发了下来,我考了81分。我看了看同桌,啊!98分!再看看我那可怜的分数,惨不忍睹呀!
张老师讲着题目,我一句也听不进去,早已经泣不成声了!终于可以回宿舍了!我快步走进宿舍,腾腾地爬上楼梯,躺在床上,我把自己闷在被子里,眼泪再也忍不住了,一滴两滴从眼睛里溢出,划过脸颊。
“别哭了!”闺蜜不知什么时候来到我的床边上。
“你考那么好,当然不会伤心!根本就不会体会到我的感受!哼!”我反驳道。
“一次考试成绩算不了什么,重要的是心情!”说完她就走了。
我怔怔……是啊!你不能改变现实,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
《诗篇》
开学之季,正值归雁时节,一月的光阴就这样悄然逝去。启窗,窗外绵延的高速公路上,似乎有钢筋水泥不辍的轰鸣,响彻大地,而那声音又仿佛洞穿的是我的心。呵,从前你只在只言片语里口口相传,现在却已倏地走近。古诗文竞赛啊,你终于还是来了!
去年今日,每天朝读,习以为常地,我轻掀《诗诵》一角,晨霞映在了字里行间,指尖久久定格在书页。太白之洒脱,诗圣之沉着,苏辛豪情无可拟,欧词深挚,晏词典雅……纸醉金迷,世态炎凉,尽数而览。日积月累,阖了书,一行行的诗句,浮现在脑海里,如若风骚,却未曾有“平海西漫漫”般的迷茫。
今时今日,已与各班邻窗同堂。黄昏的教室里,借白灯,重游诗海,耳畔是老师详细的诗解,默默记下,犹觉余音绕梁。抑或倾卷弄笔,欲速却也欲达,到头来,却未能全对。瞥一眼邻桌的小伙子,满不服气!难道他比我背得还要早,还是他比我背的遍数还要多?奈何奈何,只能默默地背诵抄写,背诵抄写,却落得一个手臂酸痛的后遗症。唉,说些什么好呢?“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一言难尽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慢慢地,古诗词烂熟在了心头,潮水般涌来的测试卷也好若家常便饭了,正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只需同学说出连续三个诗词中的字眼,即使中间隔了符号,我也可对题目、作者、朝代、内容对答如流,每每答卷之时,颇有“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感觉。那如今,拜晚自习所赐,晚上的时间愈发短了,许多同学都开始抱怨诗词难诵。在他们宣泄之时,提前背完诗的我便在一旁纵视云卷云舒,心中不由得升起几分骄傲。
转瞬,手捧《诗诵》,便又细品其平仄的韵,济世的情……
古诗文竞赛迫在眉睫,如今,压力却已然不再驻我心头。心念千古绝句之时,我便只记得数百年风骚的诗篇,只记得徘徊句字首尾的宫商角徵羽。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