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仿佛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8-19 17:47:34
《心跳乐园奇遇记》
踏入杭州心跳乐园,仿佛闯入了一个充满奇幻与冒险的异度空间,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挑战心跳,带来前所未有的游玩体验。
刚进乐园,我们先乘船探秘垂云通天河。溶洞内恒温18℃,就像一个天然空调房。五彩的灯光照在钟乳石上,有的像展翅欲飞的小鹰,有的像憨态可掬的小熊,真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从溶洞出来,我们坐上自动天梯向凌云天桥出发。天梯有趣又轻松,像一双温柔的手托着你慢慢上升。站在天桥上,透过玻璃俯瞰,万丈悬崖就在脚下,我的心跳瞬间加速,双腿也不自觉微微发抖。
最刺激的要数天路飞车。跨上小车,沿着蜿蜒的轨道飞驰而下,风在耳边呼啸,眼前的景色飞快后退,时不时来个急转弯,感觉整个人都要飞出去了,尖叫声此起彼伏,真是速度与激情的完美体验。凌空漂流也特别好玩,坐在漂流艇上,顺着玻璃滑道俯冲而下,水花四溅,清凉又解压,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到九霄云外。
杭州心跳乐园,将自然美景与刺激游乐完美融合,是一场欢乐与刺激的奇妙邂逅,令人流连忘返!
《坚强的力量》
窗外,狂风呼啸,雨水肆虐,仿佛要掀翻整个世界。家门口新种的小树,在风雨的夹击下不断弯折。好几次,树尖都碰到了地上,似乎下一秒就会折断,可只要风稍微停一下,它马上又直起腰来。在它身上,我看到了“坚强”的力量,脑海中不由得浮现一段往事。
秋日傍晚,我在爷爷奶奶家吃好晚饭,独自回家。三中旁边有一段路正在翻修,到处坑坑洼洼。尽管我走得很小心,还是被石头绊倒了。意外来得突然,我重心不稳,狠狠地扑到了地上,沉重的书包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手掌与地面上的沙石磨擦产生的灼烧感弥漫全身,我的膝盖犹如被一把生锈的钝刀割开,又如同被几百只蚂蚁啃咬,火辣辣的疼。我忍痛爬起来,拉起裤腿一看,膝盖被翘起的地砖生生割开一条口子,皮肉外翻,血肉模糊。看完伤势,疼痛变得更加尖锐,牵扯着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我马上拿起手表打电话,想要妈妈来接我,可手表竟然没电了!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身体上的痛苦和心中的绝望轮番袭击着我的神经。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了前几天看的邱少云的故事,他趴在火海中应该也是如此煎熬吧。不,他被烈火焚身,身体上的痛苦是我的千百倍,可他为了不破坏作战计划,用坚强的意志抗住了痛苦,严守纪律,被烧死也没发出一点声音。我这点皮肉伤算什么,我下定决心,要自己走回家。
我把裤脚挽到膝盖上面,咬紧牙关,眼神坚定地看着家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随着我的活动,膝盖上的伤口又一次裂开,疼得我倒抽了一口凉气。就这呀,我一瘸一拐地挪着步子。
不知道经历了多久,我终于挪到了家。此时,天已经黑透。妈妈看着我那触目惊心的伤口,心疼得直掉泪,直说我傻,怎么不要她去接。她风风火火地把我送去了中心医院,医生清理创口后,发现那一条口子深可见骨,得缝二十几针。医生听说我忍痛走了那么远的路,一个劲地夸我坚强,是个小小男子汉。
风雨过后,小树又挺直了腰杆,树叶变得更加翠绿,坚强让小树获得了新生。于我而言,那个秋日傍晚的伤痛渐渐淡出了我的记忆,可那一股坚强的力量却留在了我的心底。
指导老师:喻喜盈
《桂花落满黑板时》
当桂花轻轻飘落在黑板上,那馥郁的香气仿佛给整个教室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巾。我的粉笔在那散发着香气的桂花旁总是犹豫不决,仿佛每一笔都承载着太多的情感和期待。花瓣轻轻落在粉笔勾勒出的藤蔓上,仿佛在轻声细语:“你为何不尝试画得更生动有趣一些呢?”
“花样年华”这四个大字成为了毕业板报的主题,然而,我笔下的藤蔓却像一条条被束缚的小蛇,而花朵也低垂着头,仿佛还未从美梦中醒来。美术老师走过来,用她修长的指甲轻轻敲了敲黑板,提醒我:“你看看窗外的桂花,有的怒放,有的半开,还有的只是含苞待放,这样的多样性才显得生机勃勃呀。”
我蹲下身在草坪边,一颗颗地数着桂花,每一朵都独一无二,就像我们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同学。有一朵花的花瓣被风吹破了一个小口,却依然倔强地昂着头,散发出迷人的香气。园丁奶奶的竹篮里堆满了剪落的桂花瓣,它们像一堆堆碎雪,纯洁而美好。她笑着说:“开过就是好事,哪怕只开一天,也把香气留在了人间。”
那天,我重新拿起粉笔,虽然画得还是歪歪扭扭,但每一朵花都充满了生命力和个性。同学们纷纷围过来看,小陈指着我画的一朵歪脖子花开玩笑说:“这朵花就像你上课时偷偷打哈欠的样子!”大家哄堂大笑,我也忍不住笑了。
毕业典礼那天,桂花再次飘落了一地。校长站在主席台上深情地说:“你们就像这些桂花,不必都开成一个模样。”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我们应该珍惜并展现自己的个性。
此刻,我把毕业照放进相册,照片中的我站在黑板报前,嘴角上扬,脸上洋溢着自信和快乐。窗外的桂花又飘落了几片,在夕阳的余晖中打着旋儿落下,仿佛为这段成长的故事盖上了一枚香香的邮戳。这段美好的回忆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激励着我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梦想。
《阅见美好》
打开书页的那一刻,仿佛推开了一扇窗。阳光洒在纸页上,墨香与光影交织,一段段文字像溪水一样缓缓流进心田。在书中,我一次次阅见了美好,它们或深藏在字里行间,或跃然纸上,点亮我平凡的日常。
小时候,我最早接触到的书是《安徒生童话》。那时还不懂深刻的寓意,只记得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雪中点燃一根根火柴,短暂的光亮里浮现出她心中的温暖与希望。尽管她最终在寒夜中安静地闭上了眼睛,但她的眼神,却是安详的。
那时的我,也许并不懂什么是命运的残酷,却被那一幕深深打动。为什么她在最黑暗的时刻还能看到美好的幻影?我想,也许正是心中的那份渴望与信念,支撑她在冰冷中拥抱光亮。从那以后,我开始懂得,美好不一定是现实的馈赠,它可以是一种内心的坚持,是在风雪中不愿放弃温暖的那一瞬。而这份“相信”,在我成长的路上,也一次次照亮了我自己的低谷时刻。
再后来,我读了《红岩》。与童话不同,那是一个沉重却燃烧的世界。江姐、许云峰、成岗……一位位共产党人身陷囹圄,却依然挺直脊梁,在黑暗中守护信仰。他们传递字条、坚定不屈、甚至坦然赴死。他们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将信仰置于生命之上。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那封写在绵纸上的家书,是牢房中小声唱起的《国际歌》,是江姐咬破舌头也不肯泄露秘密的沉默。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作“信念之光”。那一刻我真正明白,有一种美好,是逆光而行,是明知前路艰险,依然选择坚定地走下去的勇气与担当。这种美好不轻不柔,却最有力量。
从童话的微光到信仰的火焰,我在书中一次次触碰不同的美好。有的温柔,有的深沉,有的贴近童年,有的关乎使命。它们不喧哗,却总在静静提醒我:世界可能并不总是温柔的,但只要心中有光,就能看见希望的方向。
每一本书,都是一扇通往世界的窗。而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书让我看见了人性的光辉,也教会我在现实中,以温柔与坚定面对未知。在书中,我阅见美好,也学会了,用一双温柔的眼睛,去看待这个世界。
《我们班的植物学者》
我们班有一位仿佛从“植物王国”降临地球的使者,她就是我们班的班主任——金老师。说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植物学者”,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去年三四月,金老师带我们在教室里建立了一个微型植物角。小小的植物架上,几盆多肉小巧可爱,绿萝垂着碧玉般的藤蔓,金边吊兰舒展着优雅的金线叶片。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几盆色彩缤纷的风信子。金老师常常一边侍弄它们,一边给我们讲解:“看这像洋葱头一样的是风信子的球茎,这可是它生命的仓库;它们喜欢阳光,但也不能一直晒着。”午间,她有时会给花盆调整朝向,有时用竹签测量一下水分。在她的精心养护下,八颗风信子不仅亭亭玉立,还悄然释放出沁人心脾的香气,开出的花朵色彩绚丽,令人着迷。
秋意渐浓的十一月,金老师带我们去图书馆前的小树林过“落叶节”。我们在树下玩落叶,金老师便化身成一位大自然的植物导师。有时,她蹲下来捡起一片落叶,放在掌心,迎着阳光,指着那些纵横交错的叶脉对我们说:“瞧,这就是植物运输水分和养分的生命线。”有时,她拾起一枚果子,告诉我们这种植物的名字和特点。我们都好奇地聚拢来看呀看,你一言我一语间,发现每一片落叶、每一枚果子的形状和颜色都是那么不一样。阳光下,金老师的手指轻轻地抚过叶片,嘴角微微上扬,仿佛在与这片小小的生命进行着无声的对话。
这就是我们热爱植物的金老师。她不仅把植物王国的一角搬进了教室,还把对自然的观察、热爱与知识,像种子一样播撒在我们心田。她,就是我心中当之无愧的“植物学者”。
《《菌儿自传》读后感》
合上《菌儿自传》,指尖仿佛还残留着菌儿告别时的温度。高士其先生以生花妙笔,赋予冰冷细菌以灵魂,将生命科学化作引人入胜的旅程,颠覆了我对生命的认知。
“菌儿”以第一人称,引领我踏入身体的精微宇宙。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躯体,竟是如此壮阔的生命舞台!在血液奔涌的河流、肠道蜿蜒的峡谷、口腔温暖的庇护所内,无数微小生灵正上演着无声却磅礴的史诗。跟随菌儿穿梭于幽暗肠道,在免疫细胞的“天罗地网”中腾挪,我感受到生命深处永不停歇的脉动与交锋。显微镜下曾面目模糊的微生物,骤然拥有了呼吸、性格与悲喜——它们不再是“病菌”符号,而是活生生的共生伙伴,是生命之网不可或缺的丝线。
这份认知,在新冠疫情的阴影下,带给我震撼与抚慰。当恐惧如薄雾笼罩,感官被外界隔绝时,“菌儿”的身影却异常清晰。它让我“看见”体内亿万沉默的盟友:它们在肠道深处、黏膜屏障上,日以继夜构筑防线,与入侵者搏斗,竭力维系平衡。这亿万生命的协同奋战,汇成无声却磅礴的力量,支撑我熬过病痛。我恍悟:这具看似“孤岛”的躯体,内部竟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微生物王国”。原来,我从不孤单。
最令我心灵震颤的,是书中揭示的生命平衡的深邃与脆弱。高士其先生借菌儿之眼,映照出生命共同体无言的默契。微生物不仅是潜在的入侵者,更是沉默的守护者。菌儿在肠道建立的“微生物乐园”,奏响了一场恢宏的共生交响。每种细菌都有独特的声部,共同编织着生存的生态乐章。然而,这场交响乐精妙而脆弱。新冠的经历让我痛切体会:一次病毒入侵、一场抗生素风暴,甚至长期焦虑与不良饮食,都可能如巨石投入湖心,瞬间打破平衡,让和谐陷入杂音——菌群失调,防线崩溃,病痛随之而来。这“乐园”并非坚不可摧的堡垒,需要我们以理解、敬畏和科学的态度去呵护。我们自身,正是无数微小生命栖居并守护的家园,它们的安宁,正是我们健康的基石。这认知带来虔诚的谦卑与敬畏——对生命精妙的惊叹,对万物依存法则的顿悟,以及对守护共生平衡责任的觉醒。
合上书页,内心已然不同。高士其先生以童趣文字完成的,是一次伟大而温柔的启蒙。他让我懂得,真正的科学精神是怀着深沉爱意去理解与拥抱万物。那肉眼不可见的微观宇宙,同样蕴含着生命的尊严与价值。“菌儿”教会我以更谦卑、包容、审慎的目光审视自身,理解我们与所有生命——无论多么微小——那割舍不断的血脉相连。
从此,每一次呼吸与脉搏,都仿佛有无数细小而坚定的声音在体内低语。那是一个精密共生宇宙的运行,是生命在低吟关于平衡、依存与和谐的古老箴言。感谢《菌儿自传》,它在我心中种下的不仅是科学种子,更是一份对生命整体性的深沉认知,以及守护共生奇迹的责任感。这认知与责任,将指引我以谦卑宽广的心胸,珍视每个瞬间,拥抱彼此交融的生命奇迹,努力成为体内那亿万盟友——那无声却伟大的生命协奏曲——忠诚的守护者。
《花香四溢的后花园》
推开斑驳的铁门,"吱呀"一声,仿佛打开魔法世界的咒语。梧桐树沙沙抖落几片新叶,恰好停在我脚尖,这是后花园给我的入场券。
当春风踮着脚尖为泥土揭开薄毯,新翻的泥土嚼着青草味的阳光,整座花园都舒展开了翡翠腰肢。迎春花总是举着金色小喇叭第一个登场,吹得玉兰花苞"啪"地绽开雪白裙摆。我最爱蹲在桃树下,看粉白花瓣像芭蕾舞者打着旋儿纷纷扬扬。这时我的爱犬“咖啡”会叼来蒲公英,我吹出的绒伞承载着我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还有那层层叠叠的海棠花呀,真像淡雅脱俗的百褶裙,风一吹就漾起粉色的涟漪。
忽然,蝉鸣摇响水晶铃铛,夏日的池塘漫着薄荷果冻般的清凉。我常把脚丫浸在清凉里,看锦鲤在荷叶间嬉戏的掠影。荷花仙子们最会打扮,有的别着露珠胸针,有的戴着蜻蜓发卡。那天我偷偷采了片荷叶当遮阳伞,“咖啡”追着水面的光斑转圈圈,扑通跌进浮萍堆里,溅起的水珠串成风铃,惊醒了睡莲的仲夏夜之梦。
某日,枫叶染红了常春藤的裙裾,菊花仙子们就抱着月光织成的丝线,在菊蕊间绣出鹅黄的毛线球,烫着绛紫的大波浪,还有几枝墨菊像书法老师挥毫的墨点。“咖啡”蹲在菊花仙子身旁,风掠过它蓬松的绒毛时,卷走了几缕花蕊絮语。原来是在听仙子们讲春去秋来的故事呢。
直到腊梅吐香时,花园变成了撒着椰蓉的雪顶蛋糕。我裹成棉球蹲在梅树下,看冰棱给枯枝戴上水晶耳环。忽有几瓣梅落在掌心,凉丝丝的带着暗香。“咖啡”突然从雪堆里钻出来,胡须上沾着雪沫,活像偷吃奶油的老爷爷。我们呵着白气在梅香里画下大大的笑脸,那笑容至今还在窗棂的冰花上闪着光。
如今,秋千绳上新结的紫藤花,正巧够到“咖啡”跃起时扬起的绒毛。原来不是秋千变短,是我们把童年长得太高太高!
《等等亲爱的他们》
我的爷爷奶奶,守着乡下几亩薄田,仿佛和科技浪潮绝缘。
几年前,父亲给二老添置了智能手机。他想听听田里的蛙鸣,想看看老人们晒得黝黑的脸。老两口捧着手机,像捧着稀罕物件,却总把它 “用坏” 。我们打电话过去,十回有九回,听筒里传来冰冷的 “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请稍后再拨” 。奶奶总委屈地说:“不知道咋回事,它自己就没声儿了。”
每次回乡下,教手机充电成了必修课。我们握着他们布满老茧的手,点充电图标、插充电线,像教孩子学走路。可不出一周,准能接到爷爷电话:“手机又黑了,充不上电咯。” 回去一看,要么充电线被随意扔在角落,要么手机连着充电器,却压根没插进插座。
那次,父亲从奶奶同村好友那儿听说,爷爷体检测出高血压。他瞬间慌了神,手指颤抖着拨电话,听筒里机械的关机提示,让他的脸瞬间煞白。“万一有啥急事儿,联系不上可咋办!” 他扯着我就往乡下赶,车轮碾过柏油路,带起的风里,全是焦虑。
到家时,日头正毒,奶奶守着空荡荡的院子,听见响动,眯着眼从屋里挪出来。父亲顾不上擦汗,忙问:“我爸呢?” 奶奶指了指田的方向,“在地里薅草呢,说庄稼离不开人。” 我们沿着田埂找,看见爷爷佝偻着背,在玉米秆里时隐时现,汗把后背洇成深色。劝他回屋,他还嘟囔:“草不除,要跟庄稼抢营养。”
回了家,父亲盯着奶奶,声音发紧:“降压药呢?医生说必须按时吃!” 奶奶攥着衣角,小声说:“没买,那机器测的,准不准哟?我和你爸寻思,兴许是弄错了……” 她眼神闪躲,满是对科技检测的迟疑。
之后好些天,我们守着二老,重新教手机操作,把充电步骤写在硬纸板上,贴在墙上;教他们看电量图标,像教认新种的庄稼苗。讲体检数据时,父亲蹲下来,握着爷爷的手说:“这机器,就像咱田里的好把式,能早看出庄稼毛病,也能早看出人的毛病,得信它。” 爷爷抽着旱烟,吧嗒吧嗒响,烟雾里,皱纹似乎浅了些。
科技浪潮还在翻涌,别让亲爱的他们孤零零挣扎。慢一点,等一等,把科技的温度,细细传递。
《他陶醉了》
音乐场中,与其他欢呼的人不同,他仿佛沉浸于音乐中,与音乐融合了……
就在今天,他和朋友被邀请去参加编钟音乐会,一路上他都很激动,因为编钟是千年前的乐器,今天他就要见识到这件古老的乐器演奏出的音乐了。
演出开始了,最前面的一段引子好像平平无奇,可到了高潮,他就完全沉溺在音乐中无法自拔了。第一首《沧海一笑》,用编钟浑厚的声音述说着江湖上的侠客故事,钟声如泉水般缓缓流入他的耳朵,浸润他的心田。那声音,一会紧凑明快、一会舒缓自然、一会活泼欢乐,有时如同天鹅戏水、有时如同金鸡唱晓、有时又如同喜鹊闹梅。他如同沉醉在其中了,眼睛陶醉地半眯着,身体随着音乐忽快忽慢的节奏一摇一晃,好似在给音乐打拍子。音乐到了极快的时候,他的呼吸甚至也加快了,手也不由自主地动了起来……
又是一首《井冈山上太阳红》,一上来就快的节奏把他的心跳也带快了起来,那气势,有如钱塘江大潮那般汹涌澎湃,又有如万里长城那般雄厚壮观。周围人说什么他通通都没听见,他已完全融入了钟声。仿佛看见那高大的井冈山岗上,一轮透着朝气与活力的红日正在缓慢升起,而他自己,正是那轮让众多战士们都敬佩的红日!
随着歌曲渐渐落入尾声,音乐会也结束了。他这才睁开眼睛,拉着朋友,又最后望了一眼编钟,这才恋恋不舍地走了出来。他自言自语着:“这千年音乐真是太让人撼了!下次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要再来!”
《《追逐星星和向日葵的人》读后感》
读《追逐星星和向日葵的人》,我仿佛跌进了一个巨大的、旋转着的、金黄色的漩涡里!书页不再是安静的纸,它们变成了梵高叔叔奔跑时卷起的风,带着颜料的味道,还有阿尔勒田野上灼热的阳光气息。
他跑得真快啊!这个叫文森特的红胡子叔叔,不是在画星星和向日葵,他是在用生命“追”它们!书里说,他追着星星跑,想把它们像萤火虫一样捉住,摁在深蓝色的画布上,结果星星被他追得晕头转向,画成了流动的金色漩涡《星月夜》。他追着向日葵跑,想问问它们为什么总把灿烂的脸蛋儿朝向太阳,结果向日葵被他追得不好意思了,把最浓烈、最滚烫的黄色“哗啦”一下全泼给了他那些著名的《向日葵》。原来,最伟大的艺术不是“画”出来的,是用整个生命“追”出来的!这份不顾一切的“追逐”,像闪电一样击中了我。
但最让我鼻子发酸的不是他追到了什么,而是他追得有多“笨”。他追星星,别人笑他异想天开;他追向日葵,穷得连颜料都挤不干净;他想追上别人的理解和爱,却常常像只撞上玻璃窗的蜜蜂。书里有一张插图让我久久难忘:他孤独地站在金灿灿的麦田里,身后是巨大的、沉默的鸦群,天空像要压下来。那一刻,我觉得他像极了体育课上那个拼命练习却总是最后一个跑过终点的小胖子——喘着粗气,满身是汗,背影倔强得让人心疼。原来,追逐梦想的路上,最沉的行李是孤独。
然而,梵高叔叔教会我的魔法是:如何把“笨拙”变成“光”! 他追不到星星,就把自己变成了一颗燃烧的星星!他用最纯粹、最浓烈的色彩——燃烧的柠檬黄、深邃的钴蓝、翻滚的翠绿——在画布上爆炸!他画的向日葵,花瓣不是精致的,而是像孩子用蜡笔用力涂抹的,带着毛边,甚至有点“歪瓜裂枣”,可正是这种“笨拙”,让它们迸发出火山喷发般的生命力!他画的星空,星星不是安静挂着的,它们在旋转、在呐喊、在跳舞!这让我想起自己捏的陶泥小人,胳膊腿儿都歪歪扭扭,妈妈却说:“瞧,他多生动,像要跑起来!” 梵高叔叔让我明白,“完美”有时是冰冷的标本,而“笨拙”的热爱,才能让灵魂在纸上活蹦乱跳!
合上书,我冲到窗边。夜色中,城市的霓虹淹没了星光。但我不再沮丧。因为我知道,在一百多年前的法国南部,有一个红头发的叔叔,用他短暂却滚烫的一生,像夸父逐日般,执着地追着星星和向日葵奔跑。他最终没能追上太阳,却把整个星空和一片燃烧的向日葵田,永远地种在了人类的心上。
他追着光跑,把沉重的影子——孤独、贫困、不被理解——都用力甩在了那片金灿灿的麦田里。而那片麦田,那片星空,那些永不低头的向日葵,就是他留给世界最灿烂的“影子”,比任何奖杯都耀眼!或许,我也该像他一样,勇敢地迈开腿,去追我心中的那束光——哪怕姿势不够帅,哪怕跑得不够快。因为奔跑本身,就是生命在画布上涂抹的最动人的颜色!这,就是那个“追逐星星和向日葵的人”,用他燃烧的生命,为我点亮的,最亮的一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