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愤愤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9-26 07:07:44
《风帆》
“现在的葡萄真是越吃越不甜了。”我不满地将那颗无味的葡萄吐在纸巾里,愤愤地抱怨着。恰逢此时,远在新疆的小叔打来电话邀请我去新疆游玩,我欣然应允。
刚下飞机,便见小叔远远向我招手。上了车,行驶在迷人的大漠中,望着窗外单调的黄沙,我忽然想起了什么,好奇的问小叔:“沙漠这么干旱缺水,这里的人们是怎么发展农业的呢?”“当然会有自己的办法,而且我们的农业正朝着更广阔的天地扬帆筑梦呢!”见我一脸难以置信,小叔神秘一笑调转了车头。
不一会儿,我们便到达一处农业基地,一座座白色的大棚在沙漠中格外显眼,像一朵朵盛开的莲花。“这里是葡萄种植基地。”小叔向我介绍。“葡萄?新疆的葡萄又甜又大,不知是真是假,今日就来一探究竟。”我心中暗自琢磨。
走进大棚,一个皮肤黝黑的老农正忙着打理葡萄藤。“这是魏伯,这里的负责人。”小叔介绍道,魏伯笑了笑,便带我们参观起来了。放眼望去,一座座藤架上一串串葡萄如同玛瑙般晶莹剔透。我忍不住摘下一颗,轻轻放入口中,甜味长驱直入,直达心底。我感慨之余,魏伯介绍到:“这两年我们这里装备了全自动化流水装置,以及合理的温度、光照调控,从而保证在这片茫茫戈壁上,这片‘绿洲’能茁壮发展。”魏伯话中透着得意,满是自豪。我点点头,若有所思。
忽闻头顶传来轰鸣,抬头望去,是几架无人机正绕着果园盘旋,我好奇地打量着。魏伯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开口示意:“这是最新的无人机施肥技术,效率高、污染少,用无人机喷洒,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真可谓一举多得!”我向他投出了钦佩的目光。魏伯带我继续向前走,走了不多时间,走到一间白色小房子旁边。我的脚步停住,好奇地问魏伯:“这是干什么用的?”魏伯神秘地笑笑:“这可是整个基地最重要的地方,这里是研究最新品种的场所,由国家给予科研经费支持,助力农业可持续、高质量、高效率的发展,我相信我们的农业一定能载向更远的远方!”听说这话,我顿时心中豁然,盘亘在心中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我沉浸在戈壁这片独特土地的所见所闻中,内心深处被深深触动。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我为新疆人民在大漠扎根,以坚韧的毅力,改造戈壁的奉献精神所折服。我仿佛看到他们在烈日下挥洒汗水,用双手开垦出一片希望土地的身影……
目光回转,近处座座大棚正如同翻滚着的巨浪,承载着戈壁农业这艘帆船。政府支持、科技助力,新疆人自身的奉献精神,就是推动这艘船的风帆。
科技农业的风帆在沙漠深处高高飘扬,浸润着一代代人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征途千里,长途漫漫,那风帆永远向前方扬起,驶向远方,引领着戈壁农业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出国“深造”》
父亲从上海出差回来,愤愤地讲,那里一些二胡、琵琶、扬琴等民族乐器演奏者,争相出国“深造”,引起众多的民族音乐界人士的惊诧。
众所周知,我国的民族音乐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目前,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就有来自十多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在那里学习。而我们自己的一些民族乐器演奏尖子却反其道而行之,要到外国去留学。
类似这样的事例,在当前形成的一股“出国热”当中,还可以举出许多。有些人,不管自己所学的是什么,盲目出国留学,以谋求“洋学位”为荣。在他们心目中,“洋”的总比“土”的吃香。与此同时,有些人脚虽未跨出国境,但满脑子也是崇洋思想,挖空心思与“洋”攀亲。髻如,根据中国古典名著改编的电影,想要和外国人合拍,好像不掺点“洋”就不成似的。这样的事,不仅将来要愧对子孙,就是现在也有辱国格!
我们并不反对向外国学习,在那些我们力不能及的领域应当跟外国进行积极合作,但是,无论如何不能妄自菲薄。
大家都知道,五千年来,我们炎黄子孙繁衍生息在中国这片宽广的土地上,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培养和熔铸了优秀的民族文化。且不说文房四宝,四大发明,针灸疗法,气功保健,万里长城,丝绸之路,七下西洋……使中世纪的西方宗教文化潞然失色,使人类受惠至今,就是一些在人们思想中已经认定是外国人所有的东西,深究甚源,也与我们中国有关。臂如有人说:“最早的报纸,要算两千年前古罗马的《每日纪闻》了。”殊不知在这之前我国汉武帝时期,就创办了一种《邸报》,才是目前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又如人们一般认为最早使用纸币的是十二世纪后半叶的欧洲,其实,早在九世纪,中国的唐宪宗时代即已开始流通纸币。现在一般人们认为飞机是外国人发明的,其实六百年前我国就有人造了一架“飞车”。此车“度山越岭,轻若飞燕,一时可行四百里,愈高愈捷叹见清代毛祥麟所著《墨余录》),比美国莱特兄弟制成动力飞机时间早得多。据史籍记载,最早发现并记载哈雷彗星的,也是中国,比外国最早的记录(古罗马的记载)早二百多年。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及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人的智力决不亚于西方人的明证。据最近统计,在美国第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十二三万人中,中国血统的就有三万人之多。
但是,为什么现在在中国还会出现民乐手出国“深造”这样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反常现象呢?第一,这恐怕跟中国曾经经历过漫长、屈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有关。鲁迅先生批判的那种奴性思想至今还笼罩在某些人头上,阴魂不散,使得他们见到外国人就自惭形秽.仿佛低人三分。第二,这也似乎跟我们的某些用人制度有关,有些人很有才能,但只被“土伯乐”相中还是没有机会施展才能,非得“洋伯乐”看中了,才会引起人们重视,骤然身价百倍。这在客观上,就促使某些人费尽心机,争取到国外去镀一层“金”。这种情况如不迅速改变,将来是否有一天,中国人还去向“洋大师傅”学习如何用筷子吃饭?这是要引起我们注意的。
爱恋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华故土,是炎黄子孙世世代代的共同感情,这种感情赋予我们民族巨大的精神力最,无穷的创造力和酷爱自由,坚韧勇敢的个性,使我们的民族历万劫而不灭。在今天建设四化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增强这种民族自尊心。但愿民乐手争相出国“深造”这一类事不要再重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