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1953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8-25 14:27:39
《抽屉里的1953:爷爷的时光密码》
我的爷爷是一名抗美援朝的退伍老兵。
他十多岁入伍,参加过解放战争时期海南的琼海战役,后来朝鲜战争爆发,他们的部队接到命令,去抗美援朝。他因为在战场受伤,退下了前线,退伍回乡,回到涟源钢铁厂做了一名普通的工人。因为伤病,他不到五十就从厂里退休,回到了小山村养老。
从小,我就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其他孩子的摇篮曲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是我,是在那首“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入眠的。因为这是爷爷除了国歌之外,唯一会唱的歌曲。
那枚藏起来的军功章
小时候我最好奇的是爷爷房间里那个带锁的抽屉,里面有一套很厚的书(毛选),一个老旧的掉漆的蓝色木盒子,还有一张毛主席的画像。记忆里总是在看见他天气晴好的清晨,把盒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脸色是少有的怀念的神色。他总是很珍惜地看一看又收回去很宝贝的模样,很是神秘。小时候我是家里的破坏大王,用奶奶的话说就没有我找不着的东西,为了弄清楚抽屉里的秘密,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想要打开抽屉。终于有一天,在我试图把手从隔壁的抽屉的夹缝伸进去够宝贝的时候,悲剧发生了:手,卡住了。我的哭喊引来了爷爷,终于打开了那张梦寐以求的抽屉,看清了那个蓝色盒子里的宝物,是一枚勋章,长大后才知道是一枚二等功的勋章。我想要伸手去拿看得更仔细些,可是一向对我有求必应的爷爷却只肯给我看一看,看过后又很珍惜地锁进了抽屉。
爷爷告诉我,这枚勋章是他这辈子最珍贵的回忆,他的眼神里总是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有骄傲,也有深深的怀念。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试图去打开那个抽屉,因为它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老兵的秘密,更是一段沉甸甸的历史。而这枚军功章的背后的故事他再也没有提起过。
那段绝口不提的往事
年少不知事的时候,我觉得爷爷是世上最宠爱我的人,也是个奇怪的老人家。他不喜欢看电视,但是从我记事起,他每天雷打不动的习惯是必须看每天7点的新闻联播,每年对他来说最大的盛事是国庆阅兵,春晚都不积极的他总是早早起来守着电视机,生怕错过一分一秒。对于新闻里国家大事,他一个八竿子打不上的退休老人比谁都关心。他身上有种莫名其妙的正义,村里的大事小事总要去关心。奶奶总是嫌弃他多管闲事,自家的事管不上,别人家的事热心得很,平白得罪了乡邻得不了一句好。爷爷总是默默挨骂,下次还是照旧。逼急了,也只说一句:“话不是这么说的”。
再大一些,我上学了,我惊奇的发现从来没有上过学的爷爷居然也能看书报,我不懂的几何题他偶尔还能教一点。他说因为他曾经是一名炮兵,一名好的炮兵如果想要精准命中目标,是需要计算角度的。在爷爷心情好的时候,我总是缠着他讲他过去的故事。可是他从来不说,只说并不是好听的故事,没什么可说的。少有的被我磨不过去的几次,也只推说那时候大家都太年轻了,只想着活下去,哪有你们现在的好日子,天天在蜜糖罐子里泡着哟!
他越是绝口不提,我越是好奇。终于有一天,新闻联播里播放了朝鲜战争的新闻画面,内容我已经不记得,但是爷爷那天破天荒跟我说起了琼海战役中十七岁的班长为了掩护他们撤退而牺牲,朝鲜战场上不到二十岁的连长跟敌人同归于尽的往事。他们都还那么年轻,战争其实是很残酷的。他的讲述不过寥寥数语,没有曲折的情节,更没有电影小说里那些精彩生动的细节,但是那种哀伤沉痛至今还留存在我的记忆里。
原来新闻里的“山河”,是他未说的“战地日记”。
那天,新闻联播放完,爷爷破天荒没有回房间睡觉,而是一个人在院子里坐了很久。
铭记与遗忘
作为爷爷的孙女,他是战争英雄,我很为此骄傲,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我不理解为什么这么精彩的经历他要藏起来,甚至想要遗忘这段过往。长大后我读到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看过了《上甘岭》《长津湖》,看过了抗美援朝的纪录片,听过了那些老兵的回忆,慢慢的理解到也许那些对我们来说带着英雄主义滤镜的历史,是十多岁的爷爷亲身经历的残酷真实,在那段经历里,他每天直面死亡,为了活下去而拼尽全力;在战火硝烟里,亲眼看着跟自己战友倒下,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因此他一身伤病,却仍然觉得自己是最幸运的那个,因为他活着亲眼见证了祖国的强大和我们的幸福。
他把这段记忆深深地藏起,是不愿触碰还是为了守护内心的安宁,也许只有他自己清楚原因。爷爷的沉默并非遗忘,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铭记。也许真正的英雄并非那些被传颂的名字,而是那些默默付出、守护和平的人。如同那枚被锁在抽屉里的军功章,只有在特定的时刻才会被小心翼翼地拿出来端详。他的沉默让我明白,有些记忆并不需要通过言语来传递,它们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和骨髓,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他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那段历史,也守护着内心的平静。他从不试图用英雄的身份去博取别人的敬仰,而是选择回归平凡,做一个普通的老人。这份淡然与从容,是他留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
我也开始学会用另一种眼光看待爷爷的故事。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困惑的行为,他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对村里事务的热情,甚至是对陌生人的正义感,其实都是他军人本色的延续。他或许已经离开了战场,但那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却从未离开过他。
有时我会想,如果换作是我,是否也能像爷爷那样,在面对生死抉择时义无反顾?是否也能在经历了如此巨大的创伤后,依然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答案或许并不重要,因为爷爷已经用自己的人生给出了最好的诠释。
爷爷走的那天,他好像预知到了什么,那个时候其实他有好几年脑子糊涂不太认识人了,可是临去的那几天,他突然清醒了,我们祖孙俩久违地聊了好久的天,离去的那天清晨,他特意要求穿上了那身军装,平静地走了。
如今,每当我看到新闻里关于志愿军老兵的报道,总会想起爷爷坐在院子里的那个夜晚。月光洒在他的脸上,映出一丝难以察觉的疲惫与释然。那一刻的他,仿佛跨越了时间的长河,重新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带着满身的故事悄然归来。而这些故事,终将成为我们家族传承的一部分,提醒着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不忘来路的艰辛。
《最可爱的人700字》
从1950到195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奋战,与朝鲜军民一同抗击敌人,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被称为“最可爱的人”。60多年后,又有一群人荣获这个称号。从2020年至今的疫情是无数人与家人分别,造成了一幕幕令人难以忘记的悲剧。人们不断“躲避”疫情高风险地区,但有这样一批人,他们逆流前进,哪里疫情最严重,哪里就一定有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就是战斗在抗议第一线的--医护人员。
60年过去了,往事一点点流逝,只在我们心中留下淡淡的痕迹。可不能磨灭的,是我们心中的那份质朴、爱心与无畏。中国人民志愿军们战斗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将侵略者一次次击退;医护人员们现身在生死线的边缘,把病危的人们一次次救回。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保护着人们的安全;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维护人们的美好年华;他们用自己的分别换来人们的团聚。
疫情期间的许多纪录类节目,让我们看见了在抗战一线的医护人员们,他们大多还只是20几岁的哥哥姐姐,却担负了如此巨大的责任--他人的生死。武汉疫情刚刚爆发,刚与家人见面,甚至连全家福都来不及拍一张的医护人员们,便急匆匆的赶回了武汉。他们把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动力,他们把应该属于给家人的关爱留给了患者们,与患者一起度过了一个特别的新年。当患者不幸死亡时,他们会为之哭泣;当患者痊愈出院时,他们也会为之高兴。网上流传着很多这样的视频:医护工作者们欢送患者出院时跳起了舞、唱起了歌,表达着对患者未来的祝福;他们在对方的防护服上签下了他们的大名,画画上了她们的“肖象”……
“最可爱的人”是我们赋予他们的称号,他们为我们先出了太多太多,也是因为有他们这样的青年人,我们的祖国才能繁荣昌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我们愿以他们作为榜样,成为建设美好中国的顶梁支柱,为祖国贡献属于自己一份力量!
《校园生活的片段回忆》
我十分珍惜怀念1950一1953年在附中三部度过的高中生活,这里仅就几个片段回忆寄给母校,以兹纪念。
(一)1950年9月开学典礼,十分隆重,正是校歌中所说“革命首都新师大,建设人民的新附中”。那次开学典礼是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的。教育部长马叙伦、师大校长林砺播都参加了。整个会场挤得满满的,全校四个部同学二千多人欢聚一堂同庆开学。仪式后有高年级同学演出的话剧。记得会场上还有一个小插曲:一个同学拾到一枝钢笔交到主席台,主持人在话简前向大家招领,还说“学生的一枝笔就像战士的一杆枪,也是武器,丢了武器,怎么能打仗呢?”可见当时人们对于学业的重视,同时,在解放初期,一支钢笔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举足轻重的。
(二)1951年,一苏联赠给我国一套完整的中学理化实验仪器,教育部和“中苏友协”决定把这套仪器给附中。五月份,在和平门外一部操场举行隆重盛大的赠送与受礼仪式,有很多领导参加,拍了电影,新华社还发了照片。学生心中很激动。
(三)1952年新年,三部举行新年晚会。会前学生会拟好一封给毛主席的贺年信,会上,向全体同学朗读后,即派惠博生同学去中南海送信。自然,大家希望能得到回音。果然,在晚会快结束时,惠博生同学带回了中央办公厅的复信,信中勉励同学“三好”。同学们十分高兴,感到幸福无比,此事登在报纸上了。
(四)1951年二部、三部一块儿上课。后来二部迁到圆明园,三部又和工农速中一块儿上课。在此期间学生来源有很大变动,但大家在一起相处亲密无间,团结友爱,同学中有各地人,有华侨,还有一个日本女同学叫苏真,大家生活得十分融洽。
(五)除了紧张的学习生活外,那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也令人不能忘怀。周末常发电影票、音乐会票。夏季有游泳、游园。我们曾见过第一批女飞行员、抗美援朝英雄。还请过刘宾雁、马可、李何等作报告。还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小组(地理、无线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