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读秦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22:45:20
《读秦似先生诗词》
秦似无意作诗人,诗词之作只占他创作生活中很小一部分,但由于他深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生活体验以及深刻的思想,所以偶有诗作,常臻较高的境界,获得人们的赞赏。今存《秦似文集》中的“两居间诗词”共150多首,这自然不是秦似诗词的全部,但可说是大都在这里了。这是秦似留给后人一笔值得宝贵的遗产。
秦似诗词最大的特色,一如其为人,以率真感情吸引读者,使人好像看见他那赤诚的心。诗人游苏州寒山寺,有诗曰:“昔日姑苏夜半钟,居然飘海久无踪。如今膺品悬廊下,竟说高情感海东。”这首咏寒山寺诗感受可谓独特。人们由于对张继的《枫桥夜泊》诗境吸引,在游寒山寺时,总爱就眼前景或写景或抒情。而秦似却对钟大发感慨。原来寒山寺的大钟,抗日期间被日寇盗去,现在存于日本。解放后,日本按原来的钟铸了一座,送回寒山寺。这分明是一种不公正的行为,而现今却有人称赞感激我们的邻邦。秦似此诗,直数此事之不当,表达了对此种行为的不满之情。这是秦似强烈的爱国热情的抒发。没有率真性格,是写不出这样的诗的。
秦似论诗很讲真情。他论及襟抱时说:但称得上第一等襟抱者,要之乃诗人之内在美质所流露,且必须出于真情,一有伪饰,即成庸劣。(《秦似文集》)这是确论,他自己的诗就是如此。
秦似的诗词在艺术上不作雕琢,而追求一种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诗人年轻时,曾在香港战斗生活过,隔几十年后,重返香港,自有许多感慨。他的《重到香港》似乎写得很平淡:“浅水湾前旧地游,萧江墓冷矗高楼,沧桑人世凭谁说,回首方惊四十秋。”但细细读来,以一种自然笔调,把几种最能表达诗人感情的意象组成意境,在朴素之中浸透了一种世事沧桑的深沉感慨。又如《西南剧展座谈会上旧友重逢》一诗:“四十年前文化兵,今朝重聚桂林城。相看白发知多少,回首风霜又几经。梦里啼鹃余血泪,座中老骥说征程。壮志未已君须记,花落花开事岂轻。”西南剧展,是秦似年青时参加的大型戏剧活动,党领导下的进步文化人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大集会。秦似是当年西南剧展评论组的成员,西南剧展,在颠倒黑白的年代,被“四人帮”诬为“黑会”,“投降主义”,……扣上种种罪名。然而,历史是人民写的,历史是不容篡改的。“西南剧展”终于恢复了它的真面目。
四十年后,旧友重逢,该是何等使人激动的事。但作者并没有用夸张的笔墨,渲染激动的感情。而是以朴素的笔调平直地抒写。然而在对仗工整的诗句里,蕴含着诗人多么浓烈的感情。秦似的诗词多是这样,写来似乎不经意,平淡自然中却有不平淡的韵味。这是由于秦似诗词已经达到了“平淡”自然的美。这种自然平淡是经过锤炼才取得的。
秦似论诗词语言艺术时,对诗词语言很注意“洗练”、“精警”、“自然”与“加工”等的关系,他的论述是很深刻的。他认为古典诗词语言很少,而要表现完美的意境,所以语言一定要洗炼、精警。但是诗词语言又不能“太做”,“太做”了就不自然了。秦似诗词的语言,也正是在这样思想指导下形成自己特色的;他的诗词语言上正是“做”与“不做”的统一。“不做”是指在表面上看不到“做”的痕迹;“做”则是在似乎“不做”的语言中,其实是“做”的结果。《曾敏之来邕席上书赠》:“樽前正值桂花时,聚首相看鬓有丝。湖海生涯皆过客,江山佳处尽留题。册年新图催新景,千里故乡逢故知。明日匆匆天上去,又应诗思漫云霓。”似乎是信手拈来。但从诗句中,可以看出作者是经过内心反复酝酿的艺术语言。颈联“册年新图催新景,千里故乡逢故知”,这一联当中,对仗是多么工整,两个“新”字和两“故”字,是何等巧妙,这是看似不经意,实在是“做”得美妙不留痕迹,很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