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插图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00:47:58
《插图中的道理六年级作文》
插图中的道理六年级作文
《北京晨报》中有一篇报道,说市里有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因教科书中插图错误的问题而给出版社写了一封信,求了解。
我觉得这位张秋实同学说得对,一般的宋朝官员帽翅都是平的,而且衣服都是青绿色的`,如果细节错误,不就是侮辱了宋朝官员吗?
首先,要敬佩张秋实这位学生,他非常善于观察,将细节观察得非常仔细。这件事中也可以看出,他有胆量,敢给中华人民出版社写信而且他历史知识也非常丰富,知道宋朝官员戴着的帽翅是直的而不是下垂的,同时也观察出官员衣服的颜色是不一样的,这说明他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但是,这也说明了出版社复印时的粗心大意,复制出了一张错误百出的图片让同学们欣赏,这不就相当于传递错误的知识吗?让同学们看一张都是错误的画,不是等于让同学们“学坏”吗?
我很敬佩张秋实知识的渊博。我在五年级的时候也看过这张图,可一点也没看出来这种细节,因为,我平时都不看历史书,如果看上十几页,我就心烦意乱,妈妈叫我干什么事情,我总是随意应付着:“哦,知道了,马上,我马上就来。”结果,却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仍然做着自己的事情,对妈妈的叫声充耳不闻,一定要妈妈叫上十几遍,我才会慢吞吞的,一点点地起身,趁妈妈不注意时又“扑通!”坐下,不到黄河心不死,一直到老妈忍无可忍,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并大吼一声时,我才回过神来,任命似的一步一步挪到自己的房间里,而且一定要在妈妈的眼神下我才肯好好的干一件事。不然,我的心早就飘到十万八千里去了。
我因为不喜欢看历史书,所以在遇到有些历史问题时一点说不上来,我现在下定决心,平时要多看历史书,这样才会有进步,我的历史知识就会从一窍不通变成一点就通。
我要向张秋实同学学习,多多观察身边的事物,遇到问题能提出疑问并想办法解决,这样我才会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
【插图中的道理六年级作文】
《作文插图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教案》
作文插图苏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的:
1、培养审美情趣
2、学习作文插图知识
3、学会作单幅插图及连续的几幅画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画出了作文的主要内容
2、画面和作文相符
电教、教具、学具准备:范图数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作文插图
二、讲授新课
1、插图的作用
形象思维是儿童阶段的主要思维模式,即使是成年人,在接受新知识时,仍需要通过大量形象、直观的演式作为传输的媒介和手段。
在文字中加以插图,使所接受的信息具体化,更宜理解。
2、绘制插图的'过程
(1)欣赏范画
A河马B老狼
C郊游
(2)讨论方法
A深刻地理解作文的主要内容
B打轮廓
C涂色
运用多种工具、多种方法。
比如:水彩、蜡笔、水粉、彩色铅笔……
3、学生绘制
要求:
(1)可以在作文中的关键段落画插图
(2)可以画单幅插图,也可画出边续的几幅插图
(3)可画出作文所描述的主要形象,也可画文中的精彩片段
学生作画,教师巡回指导4、作业评价
【作文插图苏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教案】
《说说《珍珠鸟》一文的插图》
《珍珠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但文中插图有不少疏漏之处,不能不说是白璧微瑕。
如那盆法国吊兰,在作者的描写中,是“异常茂盛”“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鸟笼上”“小鸟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并且“生意葱笼”“甚至连笼子也看不出”。然而插图中所画的吊兰只是寥寥几枝,大半个鸟笼都袒露在外面。这怎能让人产生“丛林”、人迹罕至、环境幽静的感觉呢?与“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等描写更是大相径庭。
还有,课文所描写的鸟笼子是疏格的,小鸟也是刚出生的雏儿,因此,小鸟从疏格的笼子中钻出便合情合理。然而插图所画的珍珠鸟无疑过大,鸟笼的格则过于细密,与文中所描述的“小珍珠鸟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也是互不对应的。
再者,课文描写的小珍珠鸟是极其活泼和可爱的:“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但图中所画的鸟,由于过大和另外的原因,总让人觉得失去了小鸟应有的幼稚和灵活。作文也好,绘画也好,最重要的是“传神”,我以为插图在这方面也是有所欠缺的。
插图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课文,但文中插图的不当之处却起着相反的作用,这是不是应该引起教材编者的注意。
《析《东坡赏月》图》
这是一幅插图,图画的主要内容是“东坡赏月”。画面的左下角是主体部分,画的是苏东坡戴着高高的帽子,穿着朴素的衣衫伫立在菊花丛中。他一手举杯,一手置于背后,抬头望月,双眉微蹙,嘴唇微启,似乎在沉吟诗句。他脚下的菊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点出时间是金秋。画面的右下角是一石桌一石椅,一把小巧的银壶置于石桌上,内装醉香的美酒。画面的右上角是一轮圆月,那皎洁明亮又略带寒意的清辉映得群星黯然失色。这是中秋之夜的皓月。画面的左上角是远景,那院墙楼阁在月光中若隐若现,显现出一种虚幻的美。整幅画面可谓布局得当,层次分明,主题突出。
《《桃花源记》插图与课文不符之处》
《桃花源记》的插图,展示了“绿树村边合”“飞鸟相与还”“土地平旷”“怡然自乐”的景象。 文章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此得到了体现。不能否认插图远景、中景、近景相融合,红、绿、蓝、自、灰色 调相配置,人物、动物、植物共呈现,是一幅美妙的乡村图景。但细读全文,特别是课文第二自然段, 会发现插图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文中说“屋舍俨然”,插图中只一排房子,体现不出“俨然”。
第二,文中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而插图右下角画的是宜于旱耕的平地,不是灌种的“良田 ”,且插图中也找不出树千低矮的桑树;至于竹子,更是“杳如黄鹤”“上天人地难一寻觅”。
第二,文中说“叶陌交通,鸡犬相闻”,应该是田间小路交错连通,村内鸡狗悠悠,叫声互应,而 插图中没有画田问小路,更无小路交错连通,鸡狗也一只未见。
课文插图是为师生更形象、更具体地阅读和理解课文而设的,这就有必要做到插图与课文的一致性 故而,我认为,尽管本文插图优美,但还要忠实于原著精神,并能依据课文内容进行修改,以便使插图 成为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