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照见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9-17 03:53:04
《洞烛其奸的成语典故》
【成语】
洞烛其奸
【拼音】
dòng zhú qí jiān
【释义】
洞:透彻;烛:照见;奸:奸诈。对别人的阴谋诡计看得很清楚。
【出处】
《明史·董传策传》:嵩稔恶误国,陛下岂不洞烛其奸!
解释:严嵩罪恶深重,贻误国事,损害国家,陛下难道对严嵩的阴谋诡计看得清楚!
【近义词】
洞察其奸 明察秋毫 旁观者清 洞若观火
【反义词】
不明真相 制造冤案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看问题敏锐。
【成语故事】
明朝嘉靖时期,奸相严嵩专权。在朝期间,陷害同僚,必置之死地而后快;同时他结党营私,贪赃纳贿,而他的党羽和子孙更是跋扈骄奢,横行朝廷。
严嵩的专权乱政,使明王朝的国力衰弱,边疆防御受到严重破坏,人民惨遭蹂躏。晚年因事激怒嘉靖帝而失势,嘉靖四十一年勒令致仕,嘉靖四十三年严世蕃案发,其恶迹败露后,世宗下诏将他罢职,削籍为民,家产被抄,奸党与家人一一治罪。
严嵩势力最大的时候,朝廷里尽是他的党羽,这些人上下勾结、狼狈为奸。严嵩年老,提拔其子严世蕃协助掌权,严世蕃成为工部侍郎。严世蕃收买世宗左右宦官,把他的日常生活、起居饮食、一举一动都汇报严世蕃。大臣干脆叫他们为“大丞相”与“小丞相”。有大臣讥称“皇上不能没有严嵩,严嵩不能没有儿子。”
松江府华亭县董传策上书弹劾严嵩,希望嘉靖皇帝洞烛其奸,消除朋党。却遭到严嵩迫害,几次死里逃生,后来充军到了广西南宁。他的事迹,被文人编进了明代传奇名剧《鸣凤记》和清代小说《绿野仙踪》,在民间也有不少传说。
在广西的时候,董传策写下了《奇游漫记》、《游桂林诸岩记》、《粤西山水歌》等,盛赞“粤西山水甲天下”,将原本偏僻荒凉之地,打造成为一个无穷韵味的诗的世界。
隆庆元年,董传策奉诏离开南宁,回京复职去了。万历年初,担任礼工二部侍郎。后来,又被免官职回了故乡。万历七年(1579)五月,因约束家奴过严而被谋杀。
【造句举例】
尽管犯罪分子作案手段隐蔽,我公安人员却早已洞烛其奸,正伺机将其抓获。
提高警觉,洞烛其奸,掌握攻防技巧,避免与之纠缠。
《2024年高考作文预测:照见真实的自己》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面镜子,照了一辈子人
就是没有照见自己
有一天它邂逅了另一面镜子
才看见了自己的真面目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诗歌类材料作文的审题,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品语义。把握“诗家语”的一些特殊性:诗歌常对语言进行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含蓄美。
2. 抓意象,抓关键。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性或指代性,审题时,我们可抓住诗歌的意象去联想、体会,捕捉它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和寓意。这一步我们要弄清两个问题:一是诗中有什么意象,二是这个意象有什么深层意义或象征意义,可采用相似联想进行合理的推求。
3. 析主旨。顺诗中关键语句之“藤”,摸命题者的意图之“瓜”,分析它们包含了怎样的是非、善恶、褒贬等观念,并据此来立意,确定文章主旨。
结合这首诗歌的材料来看,这首短诗共四句,短小精悍,寓意浅显明了,诗歌中的物象是镜子。说的是镜子,一辈子只照别人,就是没有照见自己,直到有一天,偶遇另一面镜子,才看见了自己的真面目。
首先,通过关键语句,把握材料的感情倾向。
“照了一辈子人”貌似赞扬无私奉献,但“没有照见自己”“看见自己的真面目”却将感情极力地扭转为贬斥,联系全诗,诗歌意在批评镜子只能鉴人,不能鉴己;只能明察秋毫别人的得失,却看不到自己的庐山真面目;只能知人,不能知己。
另外,关联词“就是”“才”也可以作为佐证。表明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深深的惋惜,是浅浅的责备,是淡淡的批评。由物及人,诗歌意在告诫我们:不但要知彼,更要知己。要认清自己,不但要知人更要察己,不但要全面准确地了解别人,更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要为自己准备一面“镜子”。
这也是作文的立意,当然还可以化大为小,从如何认清自己入手,如材料中的找另一面镜子,论述“以人为镜,看清自己”。这里的人,可以指大众,可以指领袖、精英、榜样。可以从大众身上看到人类的劣根性、人性的丑陋,从而反省自己丑陋的一面;也可以以领袖、榜样、楷模为高标,感知差距,寻找自身的不足,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具体地说,“以人为镜”中的人,可以指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诤友、知音、爱人、师长、同事、邻里,也可以是素昧平生、萍水相逢之人,甚至可以是对手。还可以史为镜,前车之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吸取教训,认清自己,不让悲剧重演。
当然,要认清自己,不一定非得借助外在的“人”“史”“物”,还可以为自己准备一面心镜,即“反躬自省”“三省其身”,时时开展自我批评。
作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1. 知人更要知己。辩证地谈,前者作铺垫,着重论述后者。2. 以人为镜,看清自己。3. 诤友——生活中的明镜。4. 知音——人生的一面镜子。5. 要利用好对手这面镜子,看清自己。6. 以史为镜,看清自己。7. 反躬自省,吾当三省吾身,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8. 要认清自己,着重强调认清自己的意义。
《2024年高考作文预测:照见真实的自己》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面镜子,照了一辈子人
就是没有照见自己
有一天它邂逅了另一面镜子
才看见了自己的真面目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诗歌类材料作文的审题,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品语义。把握“诗家语”的一些特殊性:诗歌常对语言进行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含蓄美。
2. 抓意象,抓关键。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性或指代性,审题时,我们可抓住诗歌的意象去联想、体会,捕捉它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和寓意。这一步我们要弄清两个问题:一是诗中有什么意象,二是这个意象有什么深层意义或象征意义,可采用相似联想进行合理的推求。
3. 析主旨。顺诗中关键语句之“藤”,摸命题者的意图之“瓜”,分析它们包含了怎样的是非、善恶、褒贬等观念,并据此来立意,确定文章主旨。
结合这首诗歌的材料来看,这首短诗共四句,短小精悍,寓意浅显明了,诗歌中的物象是镜子。说的是镜子,一辈子只照别人,就是没有照见自己,直到有一天,偶遇另一面镜子,才看见了自己的真面目。
首先,通过关键语句,把握材料的感情倾向。
“照了一辈子人”貌似赞扬无私奉献,但“没有照见自己”“看见自己的真面目”却将感情极力地扭转为贬斥,联系全诗,诗歌意在批评镜子只能鉴人,不能鉴己;只能明察秋毫别人的得失,却看不到自己的庐山真面目;只能知人,不能知己。
另外,关联词“就是”“才”也可以作为佐证。表明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深深的惋惜,是浅浅的责备,是淡淡的批评。由物及人,诗歌意在告诫我们:不但要知彼,更要知己。要认清自己,不但要知人更要察己,不但要全面准确地了解别人,更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要为自己准备一面“镜子”。
这也是作文的立意,当然还可以化大为小,从如何认清自己入手,如材料中的找另一面镜子,论述“以人为镜,看清自己”。这里的人,可以指大众,可以指领袖、精英、榜样。可以从大众身上看到人类的劣根性、人性的丑陋,从而反省自己丑陋的一面;也可以以领袖、榜样、楷模为高标,感知差距,寻找自身的不足,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具体地说,“以人为镜”中的人,可以指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诤友、知音、爱人、师长、同事、邻里,也可以是素昧平生、萍水相逢之人,甚至可以是对手。还可以史为镜,前车之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吸取教训,认清自己,不让悲剧重演。
当然,要认清自己,不一定非得借助外在的“人”“史”“物”,还可以为自己准备一面心镜,即“反躬自省”“三省其身”,时时开展自我批评。
作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1. 知人更要知己。辩证地谈,前者作铺垫,着重论述后者。2. 以人为镜,看清自己。3. 诤友——生活中的明镜。4. 知音——人生的一面镜子。5. 要利用好对手这面镜子,看清自己。6. 以史为镜,看清自己。7. 反躬自省,吾当三省吾身,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8. 要认清自己,着重强调认清自己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