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一低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2 21:08:08
《人间有味是清欢》
风吹过树梢、阡陌、沟渠。夜,一低再低,浸染着每一丝余欢,又被思念毫无防备地占满。轻轻地拿捏起那一夜月色,一旦碎了,就会溢出满地的清幽。走过的路越来越远,天涯海角也难逃这一缕缠绵。这是阅读林清玄先生作品油然而生的感觉。
入夜,泡一杯清茶,在弥漫的幽幽茶香里翻开一本《林清玄散文集》,静闻手指摩挲纸页的沙沙轻响,夜显得愈发宁静。
这夜色真好,坐在被洗净的琴声里,行走在淡雅的文字间,体会着林先生那独一无二的情怀与哲思,内心不禁有所触动。
先生的文字初看总是十分平淡,但读起来却仿若有清泉静静流淌。初一的时候刚看他的作品,觉得这个人好造作,硬是要扯一些谁都听不懂的又假又空的大道理。到初三时,面对着升学的巨大压力,读他时便觉得他似乎能给以人心灵的安定。你看他似乎什么都没说,可是好像又什么都说了。现在升入高中,夜深人静之时,再读起他,又夹杂了些许的兴奋与感动,又多了些感悟。
他的作品就像是一幅素描,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人内心繁杂却又如秋日暖阳般平淡温暖的世界。
真情,在他的作品里是必不可少的主题,无论是亲情还是故乡情,他都能将那淡淡的情思渲染地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地拂过我们的心房。他在作品中歌颂母爱,他写天下母亲的爱子心。一句 “宝宝乖,别怕别怕”,从细枝末节着手,却将母爱的无微不至写的令人感动。简单的一句话,实实在在,却又温情美好。作者的眼睛本就应该擅长发现世间万物的美好,捕捉生活中那些细小的片段,再将它们谱写成章。在这一点上,林清玄做得特别好。接着便是故乡情了,对每一个在外漂泊的游子,这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当作者说自己在出门时总会带一杯水土,我的心不禁微微地颤抖起来了。中国有句古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当游离在外,身上带着一杯故乡的水土,是否会感到莫名的心安与力量。那一杯水土里,不仅有对家乡的思念,更有对亲人的深深关怀。
哲思,也是他文章中给我很多启迪的一部分。冷月钟笛中包含了他很多的哲思。他总在日常小事中发现人生哲理,知足常乐,安然地过好每一天。这让我想起了沈复的《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他让我留心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确信,使我心怀感恩,来面对这个冷冰冰的世界。他写三生石上旧精魂,让我对人与人之间奇妙的联系感到美妙。人生,不就是这样偶然的吗?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三生石上,只是忘了自己的旧精魂罢了。某天,你看到一个人,你会觉得莫名的熟悉与亲切,仿佛你们上辈子就已相遇,你们的灵魂穿过时光的隧道早已拥抱,你们的情感早已跨过空间的辽阔产生共鸣。你们彼此都知道上辈子解不开的缘分成了今生相遇的注定,你们的未来也有更漫长的岁月静好。所有的剧本都已写好,只是在等一场樱花烂漫的开头。
禅意,是林清玄文章中流淌的清泉,不留痕迹地流过你的内心,具有一切抚平创伤的力量。悟道这种事情,有时一生都无法参透其中奥秘,有时却又立地就能成佛。他擅长将复杂晦涩的佛理讲的妙趣横生。他写佛鼓,那鼓声确是人间之声,但仿佛来自邈远之处。文殊师利菩萨有一次问维摩诘居士:“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当场的五千个菩萨都在等待他的回答。那他是怎么回答的呢?他默然不发一语。原来,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维摩诘的那一默,有如响雷,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他的笔触简单细腻,平平淡淡的话语却给人无限的温暖,这就是林清玄文章的魅力。
我爱在睡前读几篇他的文章,思考哲理,让禅意蔓延到梦里去。专注于这字里行间的温柔,笑看这天地辽阔。如果记忆能开花,我想静静地等它开,看它落。
想起王安石的《示长安君》,“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不知自己老去的一天,是否还记得读林清玄时满满的感动。
这就是我的青春,我的年少,伴着风,呼啸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