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曹刿论战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9-24 05:40:44
《读《曹刿论战》有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特别有意思的书——《古文观止有意思》。书中从《史记》《战国策》等经典典籍里精选了许多历史故事,读来既涨知识又觉生动。其中,《曹刿论战》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这个故事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的是齐国攻打鲁国时,鲁庄公准备迎战,平民曹刿却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主动求见庄公,想要参与战事谋划。面对曹刿“何以战”的追问,庄公先是提出以衣食分人、以诚信祭祀鬼神,都被曹刿一一否定——前者是“小惠未遍”,后者是“小信未孚”,都不足以凝聚民心、赢得战争。直到庄公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才认可这是“忠之属也”,认为这才是能让百姓信服的根本,足以支撑鲁国一战,并主动请求随军作战。
战场上的曹刿更显智慧。两军在长勺对垒时,庄公刚要击鼓进军,曹刿坚持“未可”,直到齐军三次击鼓、士气耗尽,才下令出击,一举击溃齐军;齐军逃跑时,庄公想立刻追击,曹刿又拦住他,亲自下车查看齐军车辙,登车眺望其旗帜,确认辙乱旗靡、无埋伏后才下令追击,最终大获全胜。战后,曹刿解释取胜之道:“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又道大国难测,需察明虚实再追击——这番话既显军事谋略,又见谨慎周全。
读完这个故事,曹刿的形象在我心中愈发清晰:他虽非权贵,却心系国家安危,敢于在危难时挺身而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这让我想起2020年疫情来袭时,千千万万个医护人员,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奔赴抗疫一线,争分夺秒救治患者,不就是这种担当最动人的模样吗?他不盲从权威,用“忠之属也”点出民心才是战争根本,是独立思考的清醒;他在战场上沉着冷静,既懂把握战机,又能谨慎避险,是临事不乱的智慧——这让我想起2024年巴黎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中樊振东的表现。当时他对阵日本选手张本智和,开局就连丢两局陷入被动,可他没慌着猛冲猛打,反而通过换战袍调整状态,他顶住压力果断发力,最终4:3逆转取胜。樊振东在逆势中稳住节奏、伺机突破的沉着,和曹刿“彼竭我盈”才出击的智慧,真是异曲同工。遇事有担当,思考有深度,行事有分寸,或许就是曹刿给今天的我们最珍贵的启示。
《《曹刿论战》读后感》
《曹判论战》一文,从它的结构安排和人物刻画来看,作者左丘明旨在通过齐鲁长勺之战,歌颂鲁庄公“任人唯贤”、“勇于纳谏”的君主胸怀;同时,正面描写了曹判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但老师的教学,以及有关的教学参考书只褒扬了曹判的“远谋”,只字不提庄公的胸怀,反而鄙视他,使他相形见细。我认为这违背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对庄公的评价也是片面的。我认为真正值得赞扬的是鲁庄公这个人物。
因为无权无势的曹刿,其“远谋”能充分发挥,取得成功,都是庄公的功劳。就文章交代来看,决不能排除庄公大力支持这一因素,也就是说,庄公的“任人唯贤”是长勺之胜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全文,看一看庄公的作为。
“公将战,曹刿请见。”在强齐压境,紧张备战的形势下,作为一国之君还能顾及“草民”来访,并亲自接见,这是多么令人难以想像啊!更可贵的是,在曹刿一一否定了他的战略方案时,庄公并不生气,而是更谦逊地听下去。当曹刿要求“战则请从”,庄公就“与之乘”。倘无庄公的“纳贤”,曹刿的一腔报国热忱何能如此顺利地挥洒?可见,庄公的“纳贤”为曹刿施展“远谋”创造了条件。
但还不止于此。庄公更广阔的君主胸怀还表现在长勺战场上。“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而曹刿说“未可”,他便不“鼓”不“驰”,听从曹刿指挥。在千军万马之前,庄公能做到这一点,又需要怎样的修养呢!曹刿谋略在胸,庄公蒙在鼓里,但他并不以此羞愧恼恨。是的,庄公指挥作战比不上曹刿,但他“唯贤以求”而又善于“听谏”,这也就足够了。因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俗话说“人无十全,树无九丫”,一个人怎能样样精通呢?
庄公的军事才能不如曹刿,也许治国方面强于曹刿。你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此举就参战条件来讲,显然不够,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公的政治清明。也就是说他不贪婪,不腐朽,能以诚待人,能顺应潮流,虽然有迷信色彩,但他处在那个愚昧时代,我们又怎么能过分苛求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当然就更不用说了。再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常被议论者所忽略,其实,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这个弱国之君所具有的一种威武不能屈的气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就是通过这些含义深刻的语句来赞扬庄公的。我认为作者写曹刿的“远谋”,其目的就是赞扬庄公的君主胸怀。我国的写作手法中不是有一种“衬托”吗?可不可以从这方面去理解庄公与曹刿呢?我想是可以的。
不管怎样说,我们分析一篇文章要从全局着眼,而不能断章取义,否则就会“抓了芝麻,丢了西瓜”,错误评价文章中的人物,移植文章的实质,违反作者本意。
如果有人说:“我们以前的分析是绝对正确的。”那么我深表遗憾,奉劝老师们去细品一下鲁庄公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