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曙色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19:28:06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译文] 江山积雪万里,笼罩冷冽寒光;边塞曙光映照,高高旗旌飘动。
[出自] 祖咏 《望蓟门》
燕台一去客心惊, 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 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 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 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释: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
一去:一作“一望”。
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
危旌:高扬的旗帜。
投笔吏:汉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 间。”后终以公封定远侯。
论功:指论功行封。
请长缨:汉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
译文
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曙光映照着飘动的旌旗。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译文1:
一到燕台地界,远远望见蓟门,我的心情非常兴奋。军营中响着萧声和鼓声,生机勃勃而士气大振。万里积雪,寒光闪闪,曙光映照着边塞,高高的军旗迎风招展。战场的烽火连接着胡地,海滨崇山簇拥着蓟州古城坚如石盘。我虽然不是少年即请缨杀敌的志士,但看到此情此景,也踌躇满志,想要建立军功奔赴前线。
译文2:
一到燕台眺望,我就暗暗吃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江山积雪万里,笼罩冷冽寒光;边塞曙光映照,高高旗旌飘动。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译文3:
登上燕台,我这个远道而来的游客,便被所见到的雄奇景象震惊了。这里充满了战争的气氛,笳鼓声喧,号角嘹亮,威武雄壮的军营中集训练兵颇为紧张。放眼望去,雪积了厚厚的一层,漫天遍野,万里皆白,雪光冷飕飕的寒气逼人。在这边防地带,曙光初照,旌旗猎猎。到了晚上,沙场上点起了烽火,胡地上的月亮格外清冷。蓟门濒临渤海之滨,云雾缭绕的巍巍群山簇拥护卫着蓟门关,一派肃穆沉静的景象。青年时代,我虽然没有象班超那样投笔从戎,但现在我却要向终军学习,请缨杀敌,奔赴疆场。
背景:
唐代的范阳道,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心,统率十六州,为东北边防重镇。它主要的防御对象是契丹。公元714年(唐玄宗开元二年),即以并州长史薛讷为同紫薇黄门三品,将兵御契丹;734年(开元二十二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斩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干。这首诗的写作时期,大约在这二十年之间,其时祖咏当系游宦范阳。
赏析:
《望蓟门》是唐代诗人祖咏的作品。此诗写诗人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诗一开始就用“心惊”二字,表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接着写听到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使人感到浓厚的战争气氛;中间四句进一步具体地描绘了登台所见的紧张情况,从而激发了诗人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全诗意境辽阔雄壮,充满阳刚之美,带有浓郁的盛唐时期的慷慨之气,写景状物中又寄寓着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投身疆场为国立功的壮志,是一篇催人奋进的爱国主义乐章。
蓟门在今北京附近,唐时是防契丹的前线重镇。这里历史上曾有过“黄金台拜将”的故事,眼前又是浓浓的军事氛围,因而祖咏只一“望”便生出许多既独特又很易得人认同的情思。
全诗从"望"字着笔。第一二句是"望"的背景,三四句是"望"中所见,五六句却是"望"中所想象,七八句是"望"中的感慨。
“惊”字只应作大受震撼解,不是害怕。圈定这特殊感觉有利于读者和作者进行心灵上的交流。祖咏当年纯粹是个热血青年,他正是用了热血青年的“思维之眼”才“望”出些独特的意象来的。
“笳鼓喧喧”,是造成“惊”和“望”的源起,也是传达边区氛围少不了的一笔。
次联,积雪泛寒光,风吹旌旗动,是眼前景,但扯到“万里”三边(幽州,并州,凉州,包括从东北到西北几千里边疆),是必须用“思维之眼”才看得到的,显出诗人对边庭形势的了解使其产生独特的生命体验。那种苍莽的气势建筑在真实的感觉上,很动人。其中“寒”“曙”两字颇重要:它们传达了一种既含杀气又有点莫名兴奋的情态。
第三联,“思维之眼”有更深入的透视。“沙场”固然在眼前,而“烽火”却不见得是当时所见,祖咏只是从“沙场”立刻联想到了“烽火”。“烽火”而“连胡月”,则更带着不知多少年月积叠下来的血腥味和凄清。不过,作者并不想过分渲染凄清,所以立刻换了个角度,去“望”蓟城的地势:“海畔云山拥蓟城”。《左传》记晋楚城濮之战前,晋文公的谋臣主张坚决开战,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蓟城后有大海,周围云山簇拥,同样是个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当然,这层意思只在作者潜意识里起作用,下笔写来不见有半点理性思维的痕迹。写景能写出潜意识作用下的特殊感觉,这是高手。古人所说“潜气内转”,大抵指此而言。
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
盛唐,既有如祖咏一般的热血诗人,也有几近“老油条”的诗人在写边塞诗。
赏析二:
这首诗写作者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全诗一气呵成,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昂扬情调。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诗的气势。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这是前半首主意所在,开出下文三句。
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此句运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但仅仅如此,还未足以体现这个“惊”字。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万里寒光生积雪”这一句就这样分作四层,来托出一个“惊”字。这是往远处望。至于向高处望,则见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以上四句已将“惊”字写足,五六两句便转。处在条件如此艰苦。责任如此重大的情况下,边防军队却是意气昂扬。笳鼓喧喧已显出军威赫然,而况烽火燃处,紧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这是向前方望。“沙场烽火连胡月”是进攻的态势。诗人又向周围望:“海畔云山拥蓟城”,又是那么稳如磐石。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就像天生是来拱卫大唐的边疆重镇的。这是说防守的形势。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在这样有力有利气势的感染下,便从惊转入不惊,于是领出下面两句,写“望”后之感。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诗。
这首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诗中多用实字,全然没有堆砌凑泊之感;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于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此即骈文家所谓“潜气内转”,亦即古文家所谓“突接”,正是盛唐诗人的绝技。
《清晨去登君山》
这天,曙色微明,月儿白淡,星河渐隐,启明星在为人们传送着黎明的信息,我同几个伙伴已踏_上了登君山的路。 君山,虽不能与五岳并论,但其险峻也非一般名山可比。从山脚向上望,它像一把直插云霄的利剑,剑头被云雾紧裹,更显得高而难测,不可攀登。 那羊肠一般崎岖的山路,那湿滑的梯子,一不小心就让你狼狈地摔上一跤。 清晨有风,路旁的草儿有节奏地摆舞,在她们娇媚的脸上,挂着几滴多情的泪珠。草虫在卖弄着自己的嗓音,他们的弹唱打破了清晨的静谧,大自然喧闹起来了。 清晨雾很大,行至半山,已是迷雾漫天。蓦然回首,已看不清来时的路。
我们只好放慢了脚步,也乐得饱览一番这云山雾罩的景象。远眺其余诸峰,若隐若现,亦真亦幻,一切都那么神秘,好像山中真藏有传说中的神仙洞摩,真想拨开云雾,看个真切。这时,我感到一阵寒意,一摸周身,全湿了。原来自己也处在雾水冷汽的包围之中,却浑然不知,真有点“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的感觉。 有这许多可爱的山景在,路似乎变短了,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兴致勃勃地到了山顶。雾渐渐少了。这时,我才得以看清 “庐山真面目”。放眼望去,层峦叠嶂,峰壑争秀。山没有水如同人少了眼睛,没有了灵性,好山要好水来装扮。
看,那几处点缀于群山之中的飞瀑流泉,真似“银河落九天”般令人拍案叫绝。近处的山峦山岭草木葱笼,芋芋莽莽。大好江山,难以览完,只要随便换个角度,又是绝然不同的景致。有的山峰清秀婀娜,好似亭亭玉立的少女;有的雄伟险峻,像顶天立地的巨人;有的奇形怪状,无可比拟,让游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转眼间,东方出现了万道霞光,把所有的雾气都驱散了,一切都沐浴在煦暖的晨光之中。鸟儿当然不会放过如此美妙的清晨,一早已亮开歌喉唱开了,清脆婉转的歌声在山谷中回荡不绝。 “无限风光在险峰”。举目远眺,“一览众山小”,就连远处城市中雄伟的建筑,此时也都变得渺小了,因为只有自然才是最伟大的!而征服自然的人类,乃伟大中尤其伟大者。 会心一笑,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送奶的人》
雨,越下越大了。东方的曙色已经透进了窗户,雨还没有小的样子。 我刚刚起床,门外响起叮当叮当的马铃声。送牛奶的来了。我开门出去,只见楼前的便道上停着一辆套着栗色骡子的胶轮轻便车,车上有两个大洋铁桶,一个穿着旧雨衣的人,正给一些打着雨伞的人打奶。“这么大的雨,也没有把你挡住呀?”“不会的,除非天上下刀子!是大半截儿入土的人了,还能给大家送几天奶呀!,接着是爽朗的笑声。因为学校放假,我昨天才到家里,人不熟识,不便说什么,只是打量这位送奶人:五十以上的年纪,不胖不瘦的个子,四方脸布着皱纹,“八”字胡黑白相间。雨水从脸上往下流着,说话时总带微笑。蓝布裤给到半腿上,一双旧球鞋已经全湿。不一会儿,奶打完了。他跨上了车辕,一声咳喝,那骡子立即小跑起来—蹄声得得,水花飞溅,车子驰向东边的街道,铃声越响越远。·。…:
爱人对我说,给孩子订一斤牛奶真难,奶站的奶订不上,经熟人介绍,才订了郊区农民的牛奶。这个送奶人姓张,不知叫什么名,_孩子们喊他为“牛奶伯伯”,大人们喊他为“老张师傅”。据说,也是这几年才买了奶牛而卖牛奶的。这位“老张师傅”不错,说话很实诚,送的牛奶纯而新鲜,数量也足。他在骡子脖子上系了一个铜铃,铃一响,就是他的牛奶来了。每天早上七点多,准到。别看离城好几里路,年龄又那么大,可是,风雨无阻,都是他自己来送,没一回例外。有一两回,他和一个二十多岁的儿子一块来。看着他那忙碌的样子,多少人打趣说:“老胳膊老腿的,还不歇歇呀?有这么个棒小伙子,还不能把你替换替换全真是老鸟疼小鸟呀!”
老张师傅笑着说:“疼他个啥哟,给大家送奶,- 这可不是小事情,他送,我还不放心呢!”订他的牛奶的人可不少,有西郊的,城里的,还有东郊的,哪怕只有一两户,他也不嫌远。大街上不让走畜力车,他就从小巷里绕着去送。 听了爱人的介绍,对这位送奶的老张师傅,我更有了几分敬意里 天气真讨厌!没完没了的雨下了一整天。晚上,雨一会几大,一会儿小,在夭麻麻亮时,又是大雨t就在我们估计“今夭的牛奶不一定来了”的时候‘门外又传来了叮当叮当的铃声。 “没一回例外”的老张师傅,今天“例外,了1送奶来的,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后生,身穿新雨衣,足登高腰新胶鞋。一看那辆轻便胶轮车和栗色骡子,就知道是老张师傅的儿子。我问:‘老张师傅为啥投有来?”他说:“病了。” 这后生手脚很麻利,一会儿,他就驱车向东去了。 ’刚把牛奶热好,门外又响起了铃声。
雨很大,铃声仿佛响得很急。因为牛奶已经送过了,所以,铃声尽管是取牛奶的信号,我也没有出去看。有人敲门了。我一开门,不由得楞住了。身穿旧雨衣的老张师傅水淋淋地站在门口,身后是一辆自行车,车两边吊着两个小洋铁桶儿。没等我开日,他已开口了,“真对不起,一时没把心操到,就……”我说: “今天的奶已经来了,,是你儿子送的。”老张师傅歉意地笑着,期期艾艾地说:“真对不住人,我是来补送牛奶的,快拿缸子来……” 看样子,他有难言之隐,而且.在歉意的微笑‘;”.带着一种无名的摄怒。在他的催促下,我递过了缸子,一一他满满地倒了一缸子牛奶之后,便匆匆向东去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和我同楼的、刚刚拿过牛奶伯老王告诉我:昨天送奶回去以后,老张师傅感冒了。在早晨,趁他去保健站打针之机,他儿子在牛奶里多掺了水便送出来了。老张师傅回家后,从老伴口里知道了这件事,他把老伴狠“熊”了一阵子,于是,他在自行车上捎了两桶好奶,挨家挨户地补送一次,要把儿子追回去。 雨,越下越大。我捧着那一缸子牛奶,站在门前。只见两只紫燕在大雨中—飞剪着、追赶着、鸣叫着,一只在前,一只在后。在潇潇的雨声中,听着呢喃的燕语,我好象看见了一颗闪亮的心! 第三天早晨,天晴了,朝霞映红了大楼的玻璃窗,也映红了楼前的便道。这夭,来送牛奶的,仍是那个后生。我打听老张师傅的病况,后生说,他爸爸的病还没有杆,得的是重感冒.他说这话时,显出渐愧的神色,脸上红红的……
简析 本文歌颂了坚持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普通人。主人公出场时,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原来这人“五十以上的年纪,不胖不瘦的个子,四方脸布着皱纹,‘八’字胡黑白相间。雨水从脸上住下流着,说话时总带微笑。蓝布裤给到半腿上,一双旧球鞋已经全湿。”这段肖像描写,生动地麦现了送奶人是个年岁已高、热情为大家服务的劳动人民形象。接着又写道:“这位‘老张师傅’不错,说话很实诚,送的牛奶纯而新鲜,数量也足。”这几句概括介绍,为后边写送奶人补送牛奶作了铺垫。文章对老张师傅补送牛奶的行动描写相当具体详细:雨下得很大,老张师傅又患感冒,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仍坚持挨家挨户补送牛奶,并向大家表示歉意。这些叙写,把老张师傅高尚的思想品质充分表现出来了,因而文章深深地感动了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