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一饭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11-18 17:12:01
《劳动日记》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出自《朱子家训》的古训,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
每当看到电视里农民伯伯辛勤劳作的身影,或是望着奶奶在厨房忙碌的准备晚餐,我总被他们日复一日的付出所触动。这个国庆假期,我终于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双手为家人分担。
我来到爷爷身边,他正全神贯注地忙着手里的活儿,竟没察觉我的到来。直到我轻轻碰了碰他,他才抬起头——额上密密的汗珠,让我的心微微一颤。“爷爷,让我来吧!”我赶忙说道。爷爷先是摇头推辞,生怕累着我。在我再三坚持下,他才终于让步,但交给我的任务是扫地、拖地、洗碗、擦桌子这些“小事”。我明白,这简单的清单里,藏着他满满的疼爱。
挑战开始了!第一关是扫地。我手握扫帚和簸箕,像侦探一样不放过任何角落,把潜藏的垃圾一一“缉拿归案”,再请它们“入住”垃圾桶。每一个房间都在我的努力下变得清爽起来。
紧接着是体力活——拖地。沉甸甸的拖把我得双手才能驾驭,从一角出发,一遍遍来回擦拭。汗水很快爬上额头,我中途不得不停下,洗净拖把,也让自己喘口气,然后继续奋战,直到地面光洁如新。
第三项是洗碗。刚吃饱的我挺着圆滚滚的肚子,系上围裙还有点笨拙。水槽里碗碟堆叠,我打开水龙头,拿起抹布,开始了“洗刷刷”之旅。碗筷碰撞的“叮当”声和摩擦的“呼哧”声,仿佛组成了一首劳动协奏曲。当所有油污被带走,碗碟变得光可鉴人时,我心里涌起了小小的自豪。
最后是擦桌子。我先把桌上的物品归置整齐,让抹布喝饱水,再仔细地给每张桌子“洗洗脸”。一张、两张……任务全部完成时,我伸手一摸,后背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
虽然这一天让我汗流浃背,但内心却无比充实和快乐。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这次经历让我真切地体会到:我们不仅要勤奋学习,更要热爱劳动,用双手去创造价值,感受平凡生活中蕴含的深刻与美好。
《缅怀袁隆平爷爷400字》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爷爷就在5月22日13时7分离我们而去。
当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人们感动万分悲哀,山河因而色变,草木为之含悲。
我的心情也变得万分沉重,看着手中那一大碗米饭,想到以前挑食的自己,我感到非常惭愧,袁爷爷离开我们会不会是因为我们挑食,浪费粮食?不是的,爷爷已经为中国奉献了他全部的力量,神农氏返回了他的天国,留下人间稻米满仓。虽再也听不到袁爷爷的笑声了,但他一定是带着梦想的种子去了远方!他只是去帮助更多更需要他的人去了。
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疫情防控人民安,国士无双钟南山。袁爷爷也是如此,为了中国人民的温饱,他挺身而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无数次的研究、实验、总结,终于,历史上第一粒杂交水稻米粒在他手中诞生,从此人民的温饱就此解决!
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人间播种子,天上撒甘霖。您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把你高高举起,您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您的灵魂、精神永存。国之栋梁,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
袁爷爷,一路走好!
《拒绝舌尖上的浪费800字》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题记
拒绝浪费,珍惜粮食又一次成为时下的新话题。据统计,中国现在一年浪费的粮食足够三个国家一年的口粮,这个触目惊心的数据反映出了“中国式浪费”的可怕。
有人说,中国是一个特别注重人情面子的国度,历来讲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你恳求他人为自己办事或者答谢有恩于自己的贵人时,往往在饭店请客,在这重场合,往往都要讲排场,特意用经济实力来表示所谓的真挚和诚意。不管什么意图,总之尽情地发挥着,表演着。豪华的饭店,丰盛的餐桌,美味佳肴,山珍海味,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宾客之间,觥筹交错,尽量点更多的菜,尽量迟到最后让菜能剩下来,这样才能显出自己什么都吃过;当我们去饭店吃饭时,多点昂贵的菜肴,然后只吃一小部分,剩下的也不要求打包打走,似乎总要显示出自己很有钱的样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式浪费”。
现在的餐饮浪费已不再是原来的吃不了倒掉,而是演变成了故意浪费。因为这样,可以显示出自己是多么的有钱,多么的奢侈。可是当我们在炫富、炫奢侈时,却很少有人考虑有多少孩子还在挨饿?有多少孩子还在为自己没有着落的下一顿饭在发愁?就拿我们学生来说,国家施行“蛋奶工程”,本意是为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可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去珍惜,用鸡蛋来“练靶子”,用牛奶“打仗”,而且玩得不亦乐乎。
据调查,全球每年有1。28亿人死于贫困,更有甚者,全球每隔6秒就有一个儿童被饿死。可能就是我们扔一个鸡蛋的时间内,就有一个儿童因饥饿而死去。
在国外,参加聚会,去饭店吃饭时,吃完盘中的食物是对厨师的赞赏,是对食物的肯定。而在中国,吃饭盘中食物是一种卑贱,被人看不起的行为。难道只是因为国籍的不同,人们的思想就有如此大的差异吗?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粮食都是来之不易的,我们都应当从身做起——不做“必剩客”,争当“光盘族”。如果吃不了,那我们就“兜着走”。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450字》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是《朱子家训》当中的句子,也是至今仍在现实舞台上掷地有声的古训。
尽管在刀耕火种的手工劳动在农业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已逐渐走出历史舞台,但谷菜禽畜也依旧来之不易。食物从种植到生产加工再到走上餐桌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更少不了产业链上成百上千人的共同努力的结果。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传唱广远,孩童都耳熟能详。遗憾的是这句话并未真正深入人心,在餐厅食堂、酒肆茶楼中,餐饮浪费现象仍随处可见,网络上形形色色的大胃王吃播秀借助海量进餐吸引眼球,博得极高的收益,背后则是吃了吐、吐了再吃的巨大浪费现象。
食物作为一种资源加工的产物是地球的馈赠,也是人们的匠心。因此爱惜食物、减少浪费既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表现,也是对人类辛勤劳动成果和对劳动者的尊重。
我国疆土广袤但是耕地面积极其有限,食物和耕地短缺至今还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当目光放眼于世界,全球每年还有上千万人苦于饥饿。基于这种现状,我们更应该厉行节约,增强风险意识,对食物怀有一份尊重之心,让节约食物、杜绝浪费的理念代代相传,将古人的教诲牢牢记在心中。
《—饭之恩的成语故事、意思》

“一饭之恩”,也叫“一餐之德”或“一饭之德”,形容小恩。即便是一餐饭的恩德,也必须牢记,随时准备报答。
《史记•范雎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yá-zì]之怨必报”,是说战国时秦相范雎恩怨分明,小恩小仇都要分别还报的意思。
《史记•淮阴侯列传》也有类似的记载:
韩信年轻时,在家乡淮阴(今属江苏省),生活潦倒,人们都瞧不起他。他曾在一个亭长家里搭伙食,(古时十里一亭,设亭长)亭长的妻子也讨厌他,有一天,故意提前吃饭,等他去的时候,早已吃完,也不给他再煮,他只得生气走了。有一次,在城外河边遇见一群妇女在漂洗丝棉,其中有个好心的老大娘,发现韩信饿得挺可怜,便主动拿饭给他吃,韩信非常感激,说道:“好妈妈,我将来一定会报答 您的!”老大娘说:“男子汉大丈夫怎么说出这种话来?我 给你吃点便饭,难道是为了希望得到你的报答!”韩信听了,心中更是感激。一这段故事,叫做“漂母饭信”。
淮阴街上有些二流子,也常常拿韩信开玩笑。有一次,有个杀猪的青年屠夫,在街上拦住韩信,当众羞辱他道:“韩信,你个儿倒不小,还佩着刀剑,我看,你不过是个胆小鬼!你要是敢刺我一刀,就算你好汉,放你过去;否则,对不起,请从我的裤裆下爬过去!”韩信不作声,考虑了一下,弯着腰,从那人的裤裆下钻了过去。于是,满街的人都笑韩信懦弱无能。——这段故事,叫做“胯下之辱”。
恰巧项梁、项羽起兵反秦,韩信便去投军。后来从项羽 军中,转投刘邦部下。因萧何的推荐,刘邦拜他为大将军, 又任命为左丞相。他领兵东下,打败魏、赵,降服燕、齐,最后又协助刘邦消灭了项羽,完成了统一的局面,建立了汉 朝的政权。这时的韩信,真可谓名闻天下了。
韩信曾受刘邦封为“楚王”,封地就在家乡。他回到淮阴,首先找到给他吃过饭的漂母,赏他千金,报答她的“一饭之恩”(后因称受恩而厚报为“一饭千金”)。又把当时搭过伙食的那个亭长找来,赏了他一百钱,训斥了他一 顿。还把那个青年屠夫也找来,派他当卫士长,称赞他是“壮 士”。
《左传•宣公二年》也有一段故事,说:春秋时,晋国的国君晋灵公昏庸残暴,任意杀人,国相赵盾屡次谏劝,他都不听,反而还要想把赵盾害死。有一次,晋灵公假意请赵盾喝酒,暗中布置伏兵,准备在宴席上刺杀赵盾。这事被赵盾的卫士提弥明发觉了,立刻暗中告知赵盾,赵盾便提前告辞,由提弥明保护着慌忙而逃。晋灵公见阴谋失败,便叫兵士们去追,还放出了一群恶狗来。提弥明奋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而牺牲。正在万分危急的时候,忽然一名武士赶来,勇敢地挡住追兵,把赵盾救出险境。赵盾很觉惊异,问他是谁,他说,“我就是当年饿倒在桑林里的那个人。”赵盾这才想起了一件旧事,当初,赵盾出去打猎,在桑林里看见有个人躺在地上,站都站不起来,赵盾问他,他说名叫灵辙,饿了三天了。赵盾就把饭给他吃,他吃了一半,把另一半留下,说要带回去给母亲吃。赵盾叫他尽量吃饱,又另外送他 一篮饭和肉。后来,灵辙当了晋灵公的武士,此刻见赵盾遇难,便赶来相救,报答他的“一饭之恩”。赵盾非常感激,问灵轍的住处;灵辙不肯说,从此逃走,不知去向。
《有你,真好》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朱用纯写得名言,号超我们不要浪费粮食。正因为有了您,我们的粮食资源才不会缺乏。
您为国家做出了很多贡献,有了您我们的国家才能变得这样人丁兴旺,才能变得如此繁荣,昌盛!有了您,我们才不会饿肚子,是您让中华大地的所有人民健康。人民从面黄饥瘦到面颊红润本都是有了您的功劳。您是那么不辞劳苦,日日夜夜都在想怎么能让我们更加健康、不受饥饿。
还记得您日日夜夜的在暗黄的灯地下,研究杂交水稻种子,想着怎么能让水稻大批量的生产,让人们尽快吃上杂交水稻,您不怕劳累,不怕辛苦的一趟趟跑向试种田,看看水稻怎么样了。
还记得您在烈日炎炎的强光之下,戴着草帽,佝偻着身子,割着那已经成熟水稻。虽然劳累,但脸上充满了开心,嘴向上弯着,脸上的皱纹形成一条条沟壑,汗水顺着这一条条小沟,流了下来,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洋溢出成功的喜悦、高兴的快乐。
您很少关心自己,却十分关心爱戴人民,您将人民看做自己的家人,您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这种可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终于,您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成就了杂交水稻,被人授予“杂交水稻之父"一称,这一荣誉陪伴了您一生,让人们都认识您,感谢您!
感谢您,“袁隆平爷爷!有您真好!
《合泰村之旅》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题记
汽车穿过桥洞,就距离合秦村不远了......金灿火灿的田野闹渐映入了我的眼中。
到地方了!我打开车门,阵阵凉风从我身边吹过。这次过来,是为了参加一个有关水稻的活动,更是为了来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我向我的朋友们奔去,来了个天大的拥抱。
我来的也不早,所以没多久活动就开始了.活动1:去田间捡回一株稻穗,并装进信封!最后写上自己的名字,保存这份回忆!来到田间,可能是因为昨夜下雨,连地上的一小株稻穗都沾上了两颗晶莹的小雨滴,一甩,便向着草地“飞”去。
把它们装进信封,便封存上了一份美好的记忆。接着,活动2:一起
起阅读绘本《一粒米的故事》。以一粒小稻谷的口吻,侧面烘托出了农民们的辛苦.而且小姐姐讲解地也十分生动,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然后,就是活动3:制作稻草人!用来告诉小鸟们:"小鸟呀,这里的稻子你不能吃掉哦!"大家拿上了稻草,一蹦一跳冲出了房子。
嗯......制作稻草人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而且,我一直插不了手啊!只能这儿望一眼,那儿看一下.唉!谁叫我什么也不会呢。只见我朋友三下五除二就把一捆稻草绑了上去!旁边还有家长在给稻草编辫子和帽子,看的我都喜欢!
啧啧啧!看看!那边的"学霸组"因为一只辨子,已经吵得不可开交了.唉!一种知识从脑子里飘过,不留一点痕迹的感觉!
又过了许久,稻草人终于好了!不愧是我朋友!虽然美观性不强,但实用性高就可以了!耶!合泰村之旅就这么结束了.这份快乐的时光,怕是过了很久都忘不掉喽.
回家的路上,我靠在车上.望着汽车穿过桥洞,双手抱着美女姐姐发给大家的新米,想:还真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啊!
《难忘的割稻子活动作文800字》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题记
秋天,多么让人向往的季节!到处瓜果飘香,果实累累。有金色般海洋的稻田。秋风一吹,犹如活泼可爱的小姑娘,穿着金衣,带着金帽,在风中翩翩起舞看。那山也学稻田披上了一件色彩耀眼的衣服有绿,有金黄,还有暗黄,多姿多彩,为苍老的秋天平添了一丝绚烂。
今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来到了稻田。远远望去,那金黄的稻田,就像一片金色的海洋,麦穗像一束束浪花,风一吹,好似波涛汹涌的海面,这场景着实叫人壮观。
带上手套,拿上镰刀,我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仿佛要上战场的新兵,迫不及待。我找好地方,说干就干,拿起镰刀就割了起来,回想起老师示范的动作,我信心倍增,可事实上稻子却不是那么好割,在困难地割了两束后,看向别人,有的人已经轻松地割了一捆,仿佛镰刀本来长在身上似的。我仔细观察着别人的动作,祈望能学到点技巧:原来,割稻子时,要先将稻子理在一起,然后用力一割,一捆稻子就被割了下来,就像做人一样,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样才能做好事情。我恍然大悟,又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时间像一支离弦的,不知不觉已经过了许久,身后的稻子也越堆越多,身上撒下的汗也一滴接一滴地往下落,汗水溅在土地上,溅在镰刀上,虽然汗流浃背,但我却一点也不累,沉浸在割稻子的喜悦中。
我们还参观了粮站,那场面别提有多壮观:三四台庞大的机器同时运行,机器传出的声音震耳欲聋,大米仿佛雨水一样,“哗哗”地往下落,这些大米又有序被装进袋子里,形成了一套半自动化的流水线。
勤俭节约的美德如甘霖,能让贫穷的土地开出富裕的花;勤俭节约的美德似雨露,能让富有的土地结下智慧的果实。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到割稻子原来这么辛苦啊,同时也让我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这次活动令我受益匪浅:爱惜粮食就是爱惜自己,爱惜地球。让我们热爱生活,爱惜粮食,世界会因此而美丽!
《至味在人间》
一饮一食,一茶一饭,蕴含着生活的点滴。酸甜苦辣,蒸煮油炸,日常中各种美食跳跃于我们的舌尖。中国——一个对味道与美食总是有着浓重的情感国度。美食不仅仅是留存于舌间和鼻尖的味道,还往往能勾起我们心底的感情,充盈于感官,飘散在记忆中。
今天说的是我家的“三色饺子”。嘻嘻,当然这个名字是我自己取的,正如名字一样,这个饺子是三种颜色。周日,我和妈妈在家一起动手做“三色饺子”。首先我们要把“三色饺子”的三种颜色的面团准备好,其实就是用了我们日常中比较常见的几种蔬菜。绿色我是把菠菜榨出汁加入面粉和面,黄色是用蒸熟的南瓜加入面粉和的面团,至于剩下的那种就是白色就是纯面粉就好了。这样三种颜色的面团和好揉成团放在一边醒面的时间刚好可以制作饺子的灵魂——馅。
饺子馅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喜好制作不同的味道,我们今天制作的是肉末土豆馅、肉末粉丝、韭菜鸡蛋。我将土豆切成细丁加入肉末,再放入葱姜调料搅拌成要用的肉末土豆馅,第二种是用开水泡发好的粉丝加入肉末制作了要用的肉末粉丝馅。而妈妈制作的韭菜鸡蛋馅对于我来说要麻烦一些。需要把打好的鸡蛋液先在锅中摊成鸡蛋饼,再把鸡蛋饼切成丝放入切成很细的韭菜断里调制而成。
面和馅准备好妈妈开始擀皮,妈妈擀皮也是向我诠释了什么是孰能生巧。只见一个个小小的面团在擀面杖下面像跳小天鹅舞一样就变成了一张张圆而薄的面皮,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我迫不及待在面皮的中心夹上馅将面皮对折捏紧。妈妈做的饺子就像整装的中国军人一样整齐站立,再看我做的一个个东倒西歪,实在汗颜。
饺子放在锅中在开水里等饺子浮起来,再煮几分钟,美味就可以出锅了,盛在碗里的‘三色饺子’单从颜色上看就很美味。虽然我包的饺子不如妈妈包的饺子好看,但吃起来味道比妈妈的味道更加美味,毕竟这是自己动手劳动的成果。
当普通的食物承载了更多的情感和回忆在的时候,它就是人间至味。
《日省一把米,月节一斤粮》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话告诉我们:如今的一粥一饭,我们应该想到它的来之不易;现在的一丝一线,我们应当想到这些东西产出是很艰难的。 自从我上周星期一做了《厉行节约,共创美好“食”光》的倡议者之后,我了解到,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已成为我国第一大问题,所以我们每个同学要拿出实际行动,爱惜粮食,节约粮食,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
俗话:说勤能补拙,省能补贫;精打细算,油盐不断。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浪费粮食的现象。当我们随手扔掉一块馒头的时候,当我们随意倒掉余下的饭菜时,我们是否想到还有许多人正在为一顿饭而辛苦奔波?我们一直认为浪费一点点算不了什么,所以吃东西常常挑三拣四,吃不完就随手扔掉。但是我们的随手一倒,农民伯伯的很多辛苦就白费了,我们随手一扔,也许就是贫困山区里儿童的一顿早餐。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节约粮食吧!如果全国每人节约一粒米,就等于节约了14亿粒米,如果每人节约一些菜,那全国就节约了14亿那么多的菜。这样细算下来,让我很吃惊,一粒米很少,但我们要坚持每天节约一粒,那么我们一年就可以节约365粒,这365粒米就能再做成一碗米饭,把它捐给一些贫苦人民,就可以维持一顿饭。 一碗饭的力量无限大,有时在我们眼里是一碗即将被倒掉的饭,但在一个饥饿人的眼里,却是一碗维持生命的饭。
因此我们要知道:食先辈之力,而不知其中之劳辛是可耻的。 同学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从小养成节约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