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看报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07:30:31
《如何写读后感》
题目:我们读书看报往往会产生自己的感想。有时一些人物会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如《安徒生童话》中的拇指姑娘;有事一些事情会让你受到触动,如《祖父的院子》中“我”跟着祖父学种菜的情形;有时文章讲述的道理会让你深受启发,如《铁杵成针》揭示做事要有恒心的道理。把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的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本次习作请你选择读后的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
简单介绍一下文章或书的内容,可以重点介绍那些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内容。
选择一两个让你感触最深的内容,写出自己的感想,感想要真实、具体。可以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也可以引用原文中的个别语句。
题目可以是“读《某某某》有感”或“《某某某》读后感”,也可以将它作为副标题,再自拟题目。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有没有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再和同学交流。
解题:这是一个非常详细的题目,仔细读题,写一篇读后感的基本要求题目中都有。要求写一篇读过的文章或者一本读过的书,重点在于感受,可以是对人物的印象,也可以是受到的启发,揭示的道理,或者是介绍的某地景色,总之要结合文章或书中内容,再加上自己的感受,可以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可以引用原文中的句子。
结构与思路:这个读后感要求很宽松,可以是书也可以是文章,这就给了那些没读过几本书的同学临时抱佛脚的机会。一般来说,写读后感首先要确定好要写的书,但很可能选好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在接下来的构思中发现不好写或不会写,所以不用急着选择书或文章,先把要写的内容确定了,书或文章自然也就确定了。
读后感要种的是感受,所以我们先抛开书或文章不谈,直接找感受,可以试着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如果老师要求你介绍一个书中或文章中的人物(主角),你会想到谁?
2.在你读过的书或文章中,有没有一个瞬间让你有种想要哭的感觉?
3.如果要求你向别人推荐一本书或文章,你会推荐哪个?
4.有没有一个书中的情节让你捧腹大笑或者深受启发?
5.有没有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让你读了就停不下来?
以上五个问题可以任意选择一两个容易回答的进行回答,回答出来的内容一般来说就是你最适合写读后感的。
如果我来回答,我会选择第二个来回答。
问题:有没有一个书中或文章中的情节让你捧腹大笑或者深受启发?
回答:《战国歧途》中《冯谖客孟尝君》,冯谖说孟尝君家里有点缺德,让我捧腹大笑。
结构:总体点评某书后某文对你的影响或你的观点。
简要介绍作者或书的结构
具体介绍其中的一两个故事,加上感受
总结
范文: 读《战国歧途》有感
《战国歧途》是一本通俗写史的读本,主要写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故事,非常有意思。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特别想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
总体来评价一本书
作者刘勃是通俗写史的高手,出版了不少书籍都非常有趣。
作者简要介绍
《战国歧途》不是一般的历史读物,而是一些文章的合集,每篇文章的故事都发生在战国期间,作者不仅用生动幽默的文笔描写历史事件,还加上了自己的分析和看法。书中引用了一段《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这个故事以前在其他地方读过,知道大概意思,就是冯谖把孟尝君封地百姓欠的债全给烧了,为孟尝君收买人心。但同样一件事在刘勃的笔下就显得特别有趣好笑。刘勃在书中写冯谖对孟尝君如此解释:“我出发前您跟我说,看家里缺啥,你就买点啥。我暗地里一琢磨,珍宝、名犬、宝马、美女您都有富裕,就是有点儿缺德,于是我就给您投资做慈善了”。
介绍书的内容
介绍具体的一个感受最深的内容
当我看到“就是有点儿缺德”的时候,忍不住笑了起来。原本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历史故事,在刘勃笔下变得非常有趣。我想,如果所有的书都能用这种幽默的方式讲故事,那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喜欢上读书。
再次总结
说明:范文427字,本次范文写起来觉得很费劲,总觉得写的不深入,读过后的感觉是有趣,这个“感”可能是最浅的了。有些书或文章读后之后,确实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感受,但想要抓住这种感受挺难的。可能是前面在做解题和思路与结构的时候有些忽视这些问题,导致我范文想深入却感觉无能为力。
本次范文不是很满意,如果学生实在不会写,可以借鉴一下,另外本公众号“以题带文3、4、5、6期”也是教学生写读后感的,我觉得那几篇比这次的习作范文更好一些,可以借鉴。
《当大官(育儿日记)》
外婆看报,儿子凑过去看,问外婆:“外婆,报纸上说的是什么?”
外婆说:“有6个人要当大官了,登在报纸上告诉大家,要不然大家不知道。宝贝以后好好学习也能当大官”。
儿子转头对着外公说:“外公,你整体就知道看电视,不学习,难怪不会当大官。”
好幽默的宝贝啊!
《想象二十一世纪的我》
这天,我坐在书桌前看报,今天报纸所报道的内容几乎都是回忆20多年前的深圳一一改革开放前前后后的变化,看着看着,我仿佛走回了20多年前的深圳:一个小小的渔村,泥泞的道路,人们只能靠打渔为生,只能住在一些平房或渔船上,许多孩子连“上海”这个词都不懂……
然而20年后的今天,深圳已成为一座高科技的城市,到处都是高楼大厦,绿树成荫,宽阔的马路,学生们都在美丽的学校里上课,学习知识、人们的生活靠的不再是打渔,而是高新技术,这一切一切都说明时代的发展是那样的快,成绩是那样的高……使我不禁想像起明天,二十一世纪的深圳会是什么样的呢?
二十一世纪的深圳将是一座全新科技的城市,在高速公路上密布着立体交叉桥。桥的四周盛立着一幢幢高楼大厦,万能的机器人警察在熟练、自如地指挥来往的气垫船、三用飞艇;彩色电视已成了“古董”,家家户户换上了立体电视;多功能的机器保姆在家里做家务;医院里,医生采用最新的治疗方法治各种疾病;学校里,学生们通过电脑,从荧幕中学习到各种知识,结识到更多世界各地的朋友;老人们兴致勃勃地乘上宇宙飞船到月球上去疗养……
而我与其它同学呢?我成了一位著名的医学家,我和邓彦妍以及其他同志经过几年的实验、研究、终于征服了癌症,并获得了2020年度的宇宙诺贝尔奖;成影玲成了一位美术家,张晓彬成了一位出色的数学家,许丹琼成了一位电脑学家……
“你在想什么?”“想象二十一世纪的我呀!”我脱口而出,爸爸听了我美好的叙述,满意地笑了。
我想:再过二三十年,祖国将会是怎样的呢?在每一个人的脑海里,都将勾勒着一幅幅更新更美好的画卷。
《吃饭与看报》
吃饭与看报,两者似乎缺少必然联系。但仔细琢磨,它们均属于人们的需要。吃饭重要,但在现代社会,看报虽然没有吃饭那么重要,却也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一种需要。
也许有人会说,你小题大做了吧?笔者却认为这种说法并不过分。人不吃饭会饿死,生命无法维持,这是连小孩子也明白的道理。而人不看报呢?人不看报,特别是有知识的成年人不看报,便会少了一条获取各种信息、了解天下大事的重要渠道。假如你是当领导的,不读书、不看报,久而久之,便会成为思想上政治上反应迟钝、嗅觉不敏锐的庸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怎样实施领导?即使你是平民百姓,也不可不看报。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各地的致富经验、市场信息、文化动态、社会生活新闻等,难道你不需要了解和掌握?现代社会已进入了信息社会,报纸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人如果不看报,脑子空,缺少精神食粮,这不像人不吃饭一样空虚吗?
如此看来,吃饭重要,看报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挺重要。前者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后者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而活在这世上的人是不可缺少精神、文化生活的。然而,这浅显得不能再浅显的道理有些人好像不明白。有人富了出手不凡,一掷千金,却不肯花钱订报;笔者见过有人把居家装演得富丽堂皇,应该有的都有了,没有的却是书籍与报刊;还有人在动用公款吃喝玩乐上倒是挺大方挺潇洒的,但一提到订报便小气了,甚至振振有词:“订那么多报刊干什么?能当饭吃还是能当钱花?谁有空看!”
报纸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产物。在三大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中,报纸的历史最悠久,地位也相当巩固。看报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凡千人占有报纸不到100份者,即为报业不发达国家。几乎可以这样说,报业不发达,则肯定经济不发达。国外情况不说了,就讲经济发达的广州地区,《广州日报》从1992年起就取消了党委下发红头文件订报,但目前发行量比发文件时上升了50%,达50多万份,其中74%是群众自己掏钱买的;《羊城晚报》总订数达到100万份以上,其中广州地区发行的80万份90%为自费订阅。反观我们大连地区,很少有人自己花钱订报。据统计,我们现在每千人占有的报纸,《人民日报》、《辽宁日报》不足5份,《大连日报》不足35份。这个数字不是太少了吗?看来,尽管看报和吃饭一样是人们的一种需要,但至少还有许多人没有把这种需要真正作为一种需要。
吃饭充实人体,看报丰富头脑。看报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如同吃饭一样吗?
《我的姑姑》
昨天看报,忽然看到这样一条消息:“段季菊等十名北京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自愿申请来青海,为开拓青海尽力。”我大吃一惊:段季菊,不会是我姑姑吧?我姑姑也叫段季菊。我不禁想起那天爸爸和妈妈说话时一句一个“傻瓜”,一句一个“鬼迷心窍”。他们是不是在说姑姑呢?我忙去问爸爸。没想到这个段季菊果真是姑姑。我也暗暗埋怨姑姑傻,干吗要跑到大西北自讨苦吃?别人想方设法地躲还来不及呢。
不久,姑姑来到了西北。她从招待所来看我们。恰巧爸爸妈妈都上班了,我便单刀直人地问她:“姑姑,你干吗要到西北来吃苦?你知道。…”还没等我说完,姑姑便抢过去说:“知道,我全知道,大西北苦是不是?青海是你的第二故乡,你不该嫌弃她。一个人当她离开故乡时,才知道故乡的可爱。”“可爱?那人们为啥都往大城市里钻,不来青海?”“我不是来了吗?”“不管人家怎么样,我爸说了,将来要是考上大学,无论如何也不让我回到这个鬼地方来。”“小红,你……”我料定她要讲大道理,便打岔说:“姑,你分到哪儿啦?”“本来分在西宁一中,因我不想留在西宁,所以申请去柴达木了。”“什么,柴达木?”我大叫起来,“你知道吗,我妈说,那不是人呆的地方。那儿风吹石头跑,常年不离袄,出门看风沙,进房听风号……”姑姑大笑起来:“是吗?哦,是吗?哈哈哈……”我生气了:“笑什么,这是真事嘛!”她凝思片刻,郑重而严肃地说:“小红,你想想,假如艰苦的地方人们都不去,边疆什么时候能发达?如果当年没有人来这里,西宁会有今天的样子吗?”我无言以对。西宁的过去我是十分了解的,爸爸妈妈和老师已多次讲过。可是我心里还是疙疙瘩瘩地不舒服。“偌,你看看这本书吧,你会对柴达木有新的认识的。”我一看是一本叫《美丽的柴达木》的书,迅即翻阅起来。
当看到柴达木盐的湖、盐的路、盐的桥,用盐砌成的房子夏天凉爽宜人,冬天温暖如春时,我便被柴达木迷住了。她太美了,太迷人了,我真想变成一颗蓝色的雪花盐和水晶盐融人其中。
正当我陶醉在遐想中,一阵争吵声打断了我的思路。只听爸爸粗声粗气地说:“跑回西北就够可以的了,又要去什么柴达木,你这是自讨苦吃。”姑姑和声细气地说:“哥,你听我说。”“我不听,你说你到底留不留西宁?”“我不留!”姑姑也提高了嗓门,加大了音量。“你给我走!你不是我们段家的人!我也没有你这个妹妹。”爸爸咆哮起来,大吼道。“哥哥,你冷静点,听我说,当初……”“你走吧,我什么也不要听!”爸爸把姑姑操出房门,砰地把门关上。“哥,开开门,听我对你说。”妹妹想去给姑姑开门,爸爸一瞪眼,妹妹忙缩了回来。妈妈用乞求的目光望着爸爸,爸爸黑着脸坐在那里,一言不发。
姑姑走了,带着她的理想、她的追求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