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热风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18:38:26
《《热风》读后感600字》
大家好,在此次推荐会上。我想要推荐的书是鲁迅先生的自编文集之一——《热风》。该书指的是鲁迅先生写于1918年到1924年的杂文集。当时中国处在最黑暗的时代,许多文人志士都在探索社会病根所在,文化界有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然而,对于周围的感受和反应,又大概是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鲁迅却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他自说他的话,所以反而称之曰《热风》。以上便是对《热风》大概的介绍。
至于作者鲁迅,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他就是中国近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20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是后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倾注了他的大部分生命与心血于杂文创作中,他的杂文极具批判性。《热风》便是典型的代表作之一。
对于这本书,我看完有了很深的感触。〈随感录四十一〉里有这样两段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我又愿中国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理会这冷笑和暗箭。”这两段话表达了鲁迅先生对中国青年寄予了多大的厚望啊。我觉得这段话不仅于当时的社会青少年有影响;对于现代的青少年依旧有值得回味之处。现在的我们做事情太过优柔寡断,畏畏缩缩;这段话也正是为我们敲了一个警钟“不要害怕现实的种种挫折和磨难,要满心向阳,心怀‘大家’,努力让自己做一个发光体”这是我在这本书中汲取到的最大的精神食粮,希望大家可以感受到。
我的推荐到此结束,希望大家可以喜欢上这本书。
《故地的枫800字》
热风散去,寒意袭来,伴随着树叶的飘零,大自然正向我们传达着一个消息:秋天到了。
这是一个神奇的季节,既没有夏的炎热,亦不见冬的寒冷。虽不及夏的勃勃生机,却也不像冬的死气沉沉,是夏的金、冬的白调和出来的颜色。秋的颜色,体现在满树的枫叶上。那洋溢着温暖的橘色,总能勾起我尘封的回忆。
我到宁波上小学一年级,此时正值夏末秋至,暑气慢慢消散,在温和的阳光照耀下,树叶脱下了绿色的外衣,泛滥着喜悦的金黄。一开始还不情不愿哭着喊着要搬回原来的家的我,没过多久就熟悉了、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小区的环境优美、鸟语花香,而新学校虽面积不大,却装满了孩子们一颗颗快乐而单纯的心,和一株株绚熳的枫树。
我看过的枫叶不少,有的叶片卷曲,黄中带绿;有的被虫啃出好多洞,极不好看;有的颜色深得过分,叶片太小了……所以,在我看来,这些都算不得真正的枫。
这儿的秋,却是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这儿的枫树是真正的枫树,平整而宽大的叶片上,泛起橘色的浪花。放眼望去,枫林如同一片海洋,在秋风的吹拂下,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它们是在舞蹈,踏着橘色的舞步,伴着秋风的赞歌,前呼后拥。它们占据了这片树林,占据了我的眼球:树上是枫叶、空中是枫叶、地上也是枫叶。在树林的深处,或许能够觅到一座小亭,何不坐下歇息片刻?看着林子里的翩翩枫叶,享受着片刻悠闲时光,能体会到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境。
离别此地之时,恰巧是冬初秋末的一个晚上。那个午后,我最后一次来到了那片枫林。寒风的洗礼使其失去了原先的光泽,在渐渐干枯,卷缩在红叶中,藏匿着秋的最后一丝气息。一股繁杂的情感涌上了我的心头。离别的忧愁、不舍,对这片枫林的怀恋,如同叶上的红色,在这个悲寂的季节,在心上蔓延。看着天边那一抹血红的斜阳,回忆在这儿度过的两个秋天,怀着难以言述的心情走向远方。
人生如同这枫林中的点点滴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绽放和调零。人生或许无法拒绝离别和重逢,但哪怕是在一个凄冷的季节,也总有美丽的枫叶翩翩起舞,尽自己所能为世界留下美好的一刻。
在这晚秋的时光,我不禁又回忆起了那片枫林,回忆起了那段热烈、充盈的时光,回忆起了我的故地的枫。
《桂花250字》
初秋来临,热风退去,凉风却毫不介意的扫荡着金黄的叶子。到了九月,百花纷纷退下台去,让给了嵌在秋天里的“黄宝石”——桂花。
上学时,我走在路上,一股淡淡的桂花香绕在我的鼻子里,久久不散。我猛地一抬头,自言自语道:哪儿有桂花呢?我东张西望,忽然看见散落在树上的桂花。
桂花小小的,散发一种一闻就能清肝明目的香。“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桂花也一样,它的颜色是黄色的,在绿树叶里似乎显得并不起眼,但它也有它的不凡——桂花从不拥挤在一起,每支桂花就只有一到两瓣,不像别的花那样受人喜爱,它永远只会默默放出香气……
初秋,是桂花的舞台,那金黄橙色也许是在祝农民有好收成吧!
秋,它和桂花又来撒拨快乐的种子了……
《热风随感录》
经过广大群众反帝国主义反封建的斗争浪潮的推动,一个新的民族革命战线(包括工农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建立起来了。中国民族第一次以洪大的声音向全世界怒吼了。这一切情景,鲁迅是用着战栗的和兴奋的心情来看的,他经过仿徨和孤独的苦闷,毕竟重振了昂奋和热烈的战斗精神。
亡国士大夫历来是用“排斥异端的正气”来拥抱“国粹”的,就是号称维新的新官绅也不过是想“用这学来的新,打出外来的新,关上大门,再来守旧”。(《热风•随感录四十/;)他们不仅是封建残余势力的保镰,其实同时又是殖民地的败卒。正因为他们失去了民族自卫的信心和勇气,所以他们惧怕外来的新事物,而只有藏在“国粹”的乌龟壳内,正象契诃夫描写的贝里柯夫缩头在囊中一样。“五四”雷雨曾经动摇了守旧的精神体系,然而随着民族资产阶级的退婴(约从一九二年到五册以前),“反改革的空气又浓厚透顶了,满车的祖传‘老例’、‘国粹,等等都想来堆在道路上,将所有的人家完全活埋下去。”
(哗盖集•通讯》)这种反动空气的泛滥,不仅反映着中国封建守旧势力向革新势力的反攻,而特别反映中国民族殖民地化危机的加深,反映革命民众(首先工人阶级)和守旧势力斗争的进展。一方面是革命化的民众把王四”时代的文化革命成果加以发展,另一方面是封建营垒和协的资产阶级在文化思想上大开倒车。鲁迅对后一种反动倾作了比“五四”时代更尖锐的打击。成为这一时期的特色的是,是意识地明确地把反守旧势力的斗争和民族危机的解剖联结来。
他指出了,那些复古的守旧的反动分子,虽然死死抱住他而虱粹”不放,自命为民族“固有文化”的守护者,然而实际上,是丧失了民族自信力的,是一面站在前门畏惧外来征服者一面打从后门引进帝国主义的。他确信着,一个民族愈是顽地排斥异端,就愈证明其衰弱;反之,越是魄力雄大的民族,越勇气取用外来事物。他曾引史实来讽喻国人:反革新势力把一切革新势力当作“赤化”危险来“讨伐”,“国”遂成为军阀及其走狗的“宝贝”,帝国主义更从旁张大国粹派反动气焰。
就在此时,鲁迅通过了继续反封建反国粹的战斗唤起民族的觉醒,来攻击帝国主义鹰犬削弱民族解放力量的动与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