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照耀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03:00:30
《红星照耀中国的观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的观后感
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红星是希望的象征;在繁荣昌盛的新世纪,红星更加熠熠生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红星照耀中国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红星照耀中国观后感【1】
暑假里,我用茶余饭后的空闲时间阅读了美国作者埃德加·斯诺在抗日战争时期写下的作品——《红星照耀中国》。
读着读着,我就被斯诺笔下的文字吸引了。通过那生动的文字,我仿佛也被斯诺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从他的角度去接触那个年代的种种人和事:为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感到火冒三丈,也为蒋一拖再拖的抗日感到无可奈何,更为毛主席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拍手叫好......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第一次感觉到了战争的残酷和袁世凯的软弱。我觉得,袁世凯和当时的统治者,也就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实在太软弱了。溥仪不会说一个“不”字,对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充耳不闻,听之任之;袁世凯不敢面对敌人,只会消极地逃避。日本前进一步,袁世凯就退一步,不知道面对凶残的敌人绝对不能丝毫手软。两名懦弱的统治者使得日本侵略者更加的变本加厉,肆无忌惮:侵略者们将许多山镇洗劫一空,不允许人们学习中文,只能学习日文,企图奴化中国人民......在这个天昏地暗的时候,除了像毛主席、周总理这样人尽皆知的抗日英雄,到底有多少人站了出来,作为黑夜的光明,为人们照亮黑暗呢?这本书为我们解答了疑问。
在我看来,蒋是一个迂腐的将军,虽然是党的领袖,却只顾自己的利益,不懂得一切要以大局为重。蒋将的抗日计划一拖再拖,还打算独立山头,向自己的同类举起屠刀,进攻共产党,这一举动也迫使毛主席不得不由原来的“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改变成了与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开战......
看着看着,我又一次被震撼了:作为一名美国作者,斯诺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却比我们这些中国人还要如数家珍,使我在震撼之余也感到深深的自愧不如。“朱毛共和”、“逼蒋抗日”、还有那些年纪轻轻就就加入红军、共同对抗日军的红小鬼们……他们的故事有好多都是我一知半解,甚至闻所未闻的。所以,我决定,以后要多了解中国的历史,决不能输给外国人。
红星照耀中国观后感【2】
上海档案馆正在举办的《红星照耀中国——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档案展》,我随着幼儿园党支部的党员们一同兴致勃勃地赶到位于外滩的'上海档案馆参观。
整个展览分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探寻红色中国;第二部分:镜头里的中国革命。第一部分主要是文字档案资料,第二部分是照片与音像档案资料。展览第一部分首先是介绍埃德加·斯诺,国人众所周知的美国著名记者与作家。他怀着对中国以及中国革命的无数疑问,走向荒凉的西北高坡,去寻找那些当时还不为世人所知的红军战士,成为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经过在延安四个月的孜孜探求,他找到了答案,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英文版)。展览中展示出了这三个版本的原书,在斯诺的引领下,海伦·福斯特·斯诺、艾格尼斯·史沫特莱、詹姆斯·贝特兰、杰克·贝尔顿、瓦尔特·波斯哈特、埃文斯·福戴斯·卡尔逊、罗曼·卡尔曼、汉斯·希伯、伊德雷尔·爱泼斯坦、冈瑟·斯坦因、哈利森·福尔曼、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等,一批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记者,走进红色根据地,走向抗日最前线,去探求中国革命的真相,去探寻中国共产党人的足迹。他们用笔、用镜头将清正而廉洁的共产党员,装备低劣却坚持奋战在民族解放第一线的人民军队呈现在世人面前。展览对以上其他各位外国记者也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展出了许多珍贵稀见的历史文献资料。
展览第二部分的照片丰富多彩,既有革命领袖的形象,又有普通战士的风采,还有当地老百姓的留影,以及妇女、孩童、外国友人等的姿态。琳琅满目,寓目怡情,生动活泼的影像使人能强烈感受到他们的音容笑貌就彷佛围绕在你身边。这部分有两段由外国记者拍摄的纪录片,极其珍贵。一段视频全长21分49秒,名为《通向延安之旅》,系由瑞士摄影师沃尔特·波斯哈德在1938年来华后,用16毫米摄影机拍摄了他从西安通往延安沿途的所见所闻。客观生动地反映了当年延安的军民生活战斗风貌与风土人情,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另一段视频全长32分钟,名为《延安历史〉,系由美国军事观察团成员在1944年驻延安期间,拍摄的当年延安的风土人情。其中尤为珍贵的是拍摄留影了多位革命领袖的当年形象,镜头中多次出现当年延安机场繁忙的场景,还有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的情景,等等,为后人留下了诸多弥足珍贵的影像记录。除了传世的文字,外国记者们也用镜头记录下了他们对于中国革命的感受,生动、真实、形象地记录了那段不平凡的历史。通过他们的镜头,世界看到了平凡而伟大的革命领袖、英雄无畏的革命战士、百折不饶的中国人民。
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红星是希望的象征;在繁荣昌盛的新世纪,红星更加熠熠生辉。当年那些外国记者以大无畏的勇气,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红星的光彩魅力,延续至今,还是那么闪耀,进入新世纪,显得愈加辉煌,而那些被时间褪了色的珍贵文字与影像,也似乎抹去历史的沧桑,从已模糊的记录中焕发出清晰的历史印象与诱人的历史现场,在唤醒人们,也在昭示历史的未来!
【红星照耀中国的观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的观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的观后感范文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星照耀中国的观后感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一:《红星照耀中国》有感
一根筷子,易折;一把筷子,不易断。“团结”这个词每个人都不陌生,我们生于对个集体,但在每个集体,我们都应该团结。
一个人的声音再洪亮也大不过一群人,一个人想法再优秀也好不过一个群体优秀;一个人力气再大也大不过一群人的力气;因此,一群人的力量远远大于一个人。
我们都见过拔河,“拔河”是一个非常考验团队协作的集体项目,当你真正拔时,你会有种信仰——我要用力用力再用力,这个团队要我们一起用力。这种信仰会让你忘记疼痛,只想为团队做些什么,一个队伍,就像是一个家一般,少了谁都不行!
红军长征也是一样,他们每个人互相帮扶,一起努力,早已忘记艰辛的生活,只想向前走,为国家而奋斗。
团结就是力量每当所有人的力量汇聚在一起时,那种信仰会惊天动地!
篇二:《红星照耀中国》有感
旧中国有一位伟大的领袖,他家喻户晓,无人不知。每个人都热爱,感激这位领袖——毛主席。他是一位成功的人,但又有谁知道成功的背后是一宿一宿的学习……
毛主席的家境并不富有,父母都是农民。他每天都要帮父亲算账,打理田地,顶着烈阳劳动。小时候一直过着普通农民家庭的生活,但是他与其他的一些孩子略有不同。他酷爱阅读,读历史、地理和小说等。毛主席小时候不爱读经书,觉其甚为乏味。他大一点之后,对书的渴望再次加重,为了不让父亲发现这些“无用的书”,还要偷偷地读,藏起来读。因为上学与父亲发生过不少口角,尽管自学,也要用力学习。
毛主席的成功,离不开他夜以继日地阅读,日复一日地探索,这样的人,有什么理由不成功?每个成功的人,背后一定付出过不为人知的努力。因此,成功=努力努力再努力。
篇三:《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在陕西北部群山环抱保安,出生了一位乱世豪杰。他虽只是个中农的儿子,但他却为穷人们带来了希望。而他就是刘志丹。
他虽是出身于中农家庭,但他却有着不同的抱负,为这些百姓做出贡献。在穷人中间,他的名字带来了希望。可是在地主与老蔡中间,他成了惩奸除恶的'天鞭。
仅仅是在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三二年的3年时光里,他的生涯仿佛就像一个万花筒,经历各种各样的失败、挫折、捣乱、冒险、死里逃生。在经历这些种种的挫折后,他不仅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努力,不放弃。他出生普通家庭,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像他学习?为什么我们就没有这种勇气呢?为什么呢?
篇四:《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有时候,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能后退,只能前进,但我们心里想着退缩,没有勇气去面对,与其一直纠结,还不如速度解决。
红军在两万五千里长征时,后有追兵,前就如同有机关一样,他们自身也疲倦不堪,但是最后一点精力来夺取在前面等着的考验的胜利。他们不能放松步伐,不能灰心、不能疲倦。胜利就是生命,失败就必死无疑。他们在困难之下拿出了不同寻常的拼搏,在逆境中的人们可以拿出超出异想的力量,逼急了,也就拼起来了。但我们现在与过往不同,我们应该不怕困难,勇于克服,学会面对,这样我们才能成长,才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如果什么都不敢试,就完全不可能了。如果敢试,没有什么不可能。
我们面对困难,逃避是一种胆小,要敢于克服,面对解决。
【红星照耀中国的观后感范文】
《写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写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范文
《红星照耀中国》可以让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所经受过的苦难、牺牲,今天的幸福来自昨天的奋斗,多少人的流血才造就我们今天的辉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写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写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
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民主的道路上,曾经有很多国际友人对中国给予过各种形式的帮助,比如埃德加?斯诺。
毛主席曾经说过,斯诺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作为一个美国记者,斯诺是第一个把中国共产党、红军介绍给全世界的人,让更多的人知道,在东方的大国有着这样一个政党,这样一只队伍。
《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不只是向外界介绍了中国的革命情况,它还是一部详尽的历史资料。
一九二七年之后,由于的突然反目,血腥清洗,导致大批共产党人的牺牲,蒋校长撕碎了伪装合作的面具,意欲致年轻的共产党于死地。全国各地都在搜捕共产党,甚至敢于同情共产党的行为也会导致死刑的惩罚,但是,仍然有更多人冒着掉脑袋的危险,义无反顾的追随在共产党的红旗下,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理想是什么、斗争的方向是什么,并不为当时的大多数人所了解,在的宣传机器的恶意诋毁下,共产党被说成一小撮反动的暴民,而红军则是为数不多的、衣衫褴褛的土匪罢了。
但是无法解释的是,如果真如他们所说,共产党是暴民土匪且人数少得可怜,为什么一直无法被消灭?相反还继续扩大着根据地?共产党真的是反帝的么?或者如支持者所说的,他们激烈的抗日口号只不过是争取公众的同情和绝望的挣扎,是亡命的汉奸和土匪最后的呼号?
总有些人愿意追求真相,即使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斯诺无疑是这种人。
尽管心中忐忑,斯诺还是在张学良将军的东北军帮助之下,毅然决然的踏入了这个被蒋校长政府描绘成是充满血腥、暴力、野蛮、土匪当道的红色根据地,而他所能依靠的,只是一封写给的介绍信。
然而怀着冒险心情的斯诺很快就知道了自己的担心毫无必要,这些红域绝不是政府所说的那样恐怖,正相反,在这里,有着人民真正支持、信任的政府。
由于外界的封锁和造谣,共产党领导人的情况一直不为外界所熟知,不停地在炮制他们的“恶行”,并且讽刺的是,在多次报道、朱德等共产党领袖死亡的消息同时,他们又悬赏对这些人进行缉拿。
按斯诺自己所说,他只不过是一个好奇心强、敢于冒险的洋鬼子,但是在红色政权的所在地,他不但受到了贵宾的待遇,而共产党的领导人们也对其坦诚相见,为其的采访报道提供一切便利条件,这和的遮遮掩掩、欲盖弥彰、颠倒黑白是截然不同的。
通过和共产党、红军的接触,斯诺终于明白,为什么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不惜牺牲生命而依然加入共产党,为什么红军在人数、装备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能够转战南北,为什么人民群众会如此的支持着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才有希望,因为红军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证明了一个记者的正直和职业道德,斯诺客观详实的报道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纲领,让全世界知道,在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真正的未来在哪里。
另一方面,这本书也是研究党的历史、了解领袖们的资料,作为在当时写成的第一手资料,其中不仅详细介绍了红军的征战史,并且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进行了报道和解释,从某种角度来讲,这是第一部把新的中国介绍给世界的书,也是中国人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回顾党和军队的途径。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国土,而当权者的屠刀则指向人民,整个中国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个时候,迫切的需要有人站出来挽救危局,这个人无疑就是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
在党的初期,由于共产国际的干预和一些不安定因素,曾受到过很大的损失,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多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局面。然而领袖们的睿智使党走上了正确的道路,确立坚定不移的纲领,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为中国,为中国人民,进行着不屈不挠的顽强抗争。
只有人民拥护和支持的政府,才能让国家看到未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没有被侵略者的刺刀击退,没有被当权者的白色恐怖吓倒,在无数人的流血牺牲之后,更多的人勇敢地站出来,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崇高的事业。
在多方打击和封锁的情况下,共产党和所领导的队伍却在逐渐壮大,在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没有人能再轻视这股不可抵挡的力量,一切关于“无知土匪”的谣言不攻自破,这是一个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政党,这是一个有着执着信仰、严格纪律的政党。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
《红星照耀中国》可以让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所经受过的苦难、牺牲,今天的幸福来自昨天的奋斗,多少人的流血才造就我们今天的辉煌。
历史是沉痛的,幸而这种情况不会再次发生,党领导下的中国日益强大,但是,昨天的硝烟虽已散去,鲜血虽已干涸,这段历史却该永远保存在后代子孙的记忆。
了解过去,才能更加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这种伟大,将会给中国带来新的辉煌!
写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2
距离上次读《西行漫记》已经有将近10年的时间了。记得那是高三时一次在书市上买的很多书中的一本,每天中午吃饭时读一读,竟一直看到了高考的前几天。这本书给当时的写的作文提供了素材,这么多年过去,很多内容还记得清清楚楚。借着这次全民读书活动之机,使我重新把它从书架上拿下来,重读了一遍。
《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通过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的实地考察写下的。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这本书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并不断地再版和重印,教育了千百万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之成为享有盛誉,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这本书具有强烈得时代印记。随着书页的翻动,使我仿佛置身于70多年前的战争年代,走进西北苏区使我对革命先辈们倍感崇敬,对伟大的祖国更加热爱。
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年轻领导人进行采访,他们个人的经历,正像斯诺所说已不仅仅是他们的历史,更是共产主义在中国如何成长,为什么能赢得成千上万青年男女的用户和支持的记录。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全世界。读《西行漫记》,我看到的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共苏区,是为人民大众浴血奋战的革命先辈,是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优秀中国共产党领袖,是一群一心一意为了民族生存、国家存亡不断拼搏奋斗不息的青年。更看到的是中国的希望——那些藏在我们骨髓中、到危难关头一定会爆发出来的昂扬斗志。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共产党能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并成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因。
十年前,我到北大找同学玩时,看到了埃德加·斯诺的墓。白色长方形的墓碑,静静地立在未名湖畔。我想,一个外国人,没有理由千里迢迢来到中国,钻进陕北窑洞编故事。他所叙述的一定是真实的,是确定存在的事实。因为,没有人会愿意在自己撒过谎的地方久留。
重读这本书,使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劳动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喜爱,体会到了曾经在历史书上背了无数遍却一直不能深刻理解的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为什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使我更加崇拜和喜爱革命先辈。战争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和平与发展正成为世界的主流,怎样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成为我们当今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我认为,甘于奉献、为民服务永远都是一个党员应有的素质和品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每一件工作,圆满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
【写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范文】
《初中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初中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他是一位美国新闻工作者,来到动乱的中国在报社工作。埃德加·斯诺常年跟随红军共同生活,并时常和中共的领导面对面交流。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初中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欢迎查看。
初中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血的历史图册,它可以让我们知道,中共及其军队所经受的苦难、牺牲。我们今天的幸福来自昨天中共党人的每一次浴血奋战,多少人的鲜血铸就了我们的今天,可想而知今天的幸福是用鲜血凝结而成的。《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这不得不使笔者想到《青春之歌》中的主人公林道静毅然离家出走,投身“地下革命”事业,为革命付出自己的青春和热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为党的革命事业倾尽一生心血,鞠躬尽瘁。在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的路程上,面对重重挫折打击,不管是林道静还是保尔,他们都不曾放弃,尽管前行的路充满坎坷,尽管他们知道这条路艰辛异常,可他们只当这些打击、坎坷是丰富人生的元素来对待,从没有放弃自己的命运,这种不服输的、大无畏的精神,在现在当是一笔无价的财富了。
以上的种种,不得不使笔者在深有感触与热血激情的情况下,去阐发感慨:这是怎么样的党,多么伟大的党!纵有千万文字的追捧也捧不“红”这样的党,文字是多么苍白无力,但有林道静、保尔以及本书的作者埃德加·斯诺这样血淋淋的人物存在,他们愿意为党的胜利倾注一切,就连出身在美国在生活背景、语言、习俗各方面有差异的埃德加·斯诺都从中国革命和它的领导人身上,感染了火一样的热情,在艰苦斗争 时用自己的笔进行战斗,只为了他开始“信仰”的一切——党。
笔者阅读红色书刊并不甚多,但仅凭以上几个鲜活的人物以及《红星照耀中国》中所述的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时的艰辛与牺牲。我们就可以体会党在困难时期的艰苦卓绝;体会党在斗争中的峥嵘岁月;体会党在领导人民走向胜利时的无限伟大!心系这样的党,我们应该感到荣幸与自豪。
初中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2】
xx年前,红色的中国布满层层谜团。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与战争的重重疑问,孤身一人前往这被人刻意曲解、遭到铜墙铁壁般严密封锁的革命战略根据地。他探索红色中国,将所见所闻一点一滴的真实记录,汇编成一本书,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
近日,我重读经典,内心依旧澎湃不已。整本书以斯诺的第一视角,生动丰富地描述了红色根据地大大小小的人物与事件,他通过搜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与革命领导人进行谈话,运用文字的力量将这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斯诺的语言很平实,他没有添加过多的修饰性的词汇或者一些美化的文笔,即使朴实无华,但他笔下的人物却有血有肉,带着鲜明的特点。他记录了一些革命领导者的事迹,如毛泽东、周恩来、贺龙、彭德怀、徐海东等,对主要的历史事件也进行了叙述,如苏区教育(比如红军大学)、人民抗日剧社、长征、西安事变等。正是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对国X党政府的暴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横亘在漫漫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有了更具象的把握,对立志救民于水火、避免我亡国之祸的革命先驱更加心生敬畏。
斯诺对革命者的描写狠狠地驳斥了国X党,他们一直对外宣扬鼓吹共产党人为“狂热分子”、“无知土匪”、“强盗”。书中是这样描述毛泽东的:“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对周恩来的着墨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除此之外,还有黄埔军校毕业身经百战、战无不胜的林彪;使地主乡绅闻风而逃的贺龙;九岁离家闯世界十七岁就带领饥民攻打粮仓的彭德怀;洛浦、徐海东、刘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权等许许多多优秀的领袖……通过他的叙述,我仿佛看到无数仁人志士在战火纷飞的根据地,用火一般的热情与铁一般的意志,百折不挠,自信乐观地坚持着自己心中那最崇高的革命理想。他们是一群有气质、有风度、有抱负、有力量的领导者!
一幕幕如画卷般徐徐展开,虽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却令人激动不已。毛泽东夜晚在灯前认真摆弄飞蛾、百姓们“似乎毫不例外地都在从容不迫地从事田间劳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士们嘶哑却嘹亮的呐喊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苏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部队、一段令我们自豪与骄傲的历史。
本书一经发表,就产生了了巨大的反响。它驳斥了国X党刻意扭曲的宣传,向世界人民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革命。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读完这本书后,纷纷走上了革命道路。即使到了今天,它的影响力依然不曾消减。
斯诺写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全世界。80年后,正如书中所言,革命事业已经照耀了全中国,而中国也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当我们坐在明亮的屋子里,当我们心安理得的接受着最完整的教育,当我们还在为各自的人生纠结忙碌着,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正过着充满阳光与安定的美好生活。《红星照耀中国》提醒着我,即使身处和平年代,不要忘记无数革命先驱曾在狼烟四起中横刀立马,在民哀国殇之时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冲锋陷阵、赴汤蹈火。
初中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3】
如果中国没有解放,在一个个充满枪声、炮声的日子里,百姓是多么痛苦啊!我想你们都在繁华的城市生活,我们今天的幸福,谁又想过这些都是怎么来的呢?这些都是谁得来的呢?
这都是工农红军得来的。这几天我怀着好奇地心情读完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这本书用讲故事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工农红军如何用智慧和斗志战胜蒋公。勇猛战斗,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战胜敌人,在失败中不灰心,不气馁,在途中帮助过许多百姓,深受百姓的爱戴。
这本书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官帽山上的300多名红军被敌军重重围困。红军团长许光达突然看见有一条长长的藤罗,马上带领300多名红军战士用藤罗顺利下官帽山。红军战士用智慧和勇敢突围了。
还有一个故事:夏明翰在1921年成为共产党员,1928年,由于叛徒的出卖,夏明翰不幸被捕。夏明翰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起义诗: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从这两个故事中让我知道了红军战士们以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胜利的凯歌,为中国人民事业立下了不朽功绩。红军的精神,是一笔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做祖国的栋梁之才。
初中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4】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当时因为便于在“白色中国”发行才译成“西行漫记”。坦率地讲,我更喜欢“红星照耀中国”这个名字,觉得更有中国革命的特色,更有力度,更有影响力和冲击力。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斯诺的印象还一直停留在高中历史课本上——“1970年秋天,斯诺和夫人洛伊斯·惠勒。斯诺一起来到中国,并于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和毛泽东亲切交谈”。那个时候我总觉得这个洋鬼子不就是来过几次中国,至于这么大肆报道他吗?等真正读了这本书,才发现斯诺和历史书上给人的印象完全不同。我觉得,在那个年代,他是一个发自内心尊敬、热爱红军的国际友人。斯诺站在一个“老外”的角度,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这片西方媒体眼中“土匪聚集的地方”,去真正了解一下“土匪”们的革命精神,去了解一下是什么让他们战无不胜,是什么让他们奋不顾身。告诉读者们“土匪”们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又红又专”,为世人呈现一个较全面也较客观的“中国红区”。
很多人看完《红星照耀中国》,会常用这样几个字眼来评价:“热情”、“魅力”、“气质”、“青春”、“活力”等等。斯诺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有趣的太多,在这我并不想详述全部。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红小鬼的话。当红小鬼给斯诺端来水,斯诺更正之前的“喂”的称呼,改称“同志”道谢,“那个少年先锋队员大胆地看着我,‘不要紧,’他说,‘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要知道,这些孩子当时只有大概十二三岁。可以看出,即使在那段艰苦的时间里,人们虽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但是精神上却有着极高的信仰和信念,这些青年人作为长征中的特殊群体,用自己的青春视角见证了这一伟大的征程。我想红军长征能够胜利很大部分跟这股“青春力量”不可分割,因为有数据显示,长征时红军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0岁。“青春”无论作为一个象征符号,还是作为一种实际政治力量,对于塑造中国20世纪的作用影响巨大:一般来说,青年倒向了哪边,历史就向哪个方向前进。曾经在《时代》上看过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对中国“80后,90后”的批判,认为中国“80后,90后”是“自我一代”,既是追求个人发展,不关心公共事务。其实我想,在中国,并不只是单独的一个特定群体“80后或者90后”不关心政治。我所说的“关心政治”并不是指关心某领导最近又亲切接见谁了,或者某美女到底与某领导到底有什么关系。我记得我大家在写思想汇报时,常写到“我很关心国家大事,经常看某台某报”。其实我想,你那不是关心政治,是关心宣传。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就是说,人类对公共生活的关心与参与是人类的本能和人性。政治并不比我们去春游野炊时大家自发讨论分配谁带水、谁做饭、谁洗碗,怎么分摊费用。在今天,这种天然的、自发的关心政治的人类本能成为王小波所说的“反熵”行为。这是一个无奈的事实。中国青年与美国青年在政治上所表现不同程度的关心,我想并不能归结为“个人觉悟”,政治环境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能够为年轻人参与政治提供一个“无形保障”。我想,红军长征期间,能够大量涌向这样一批的.被后人所赞赏的青年,不仅因为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当时的政治环境也造就了他们这样坚韧的性格。
斯诺的语言诙谐幽默,读来生气盎然。比如他形容邓发是“中国共产党秘密警察的头子”,在敌人的鼻子底下,在刀口上跳舞,稍有差迟,便会遍尝天下所有的酷刑,最后脑袋搬家,葬身荒野。但他居然那样谈笑风声,有一种黑豹的优美风。他说贺龙是说起话来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对周恩来的描写就相对的中规中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黑又长,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些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然而,对于毛泽东,斯诺则是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叙述,这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个中国革命的故事。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被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有缺点,有个性的一个人。当我想象着毛泽东把湖南不是说成“Hunan”,而是说成“Funan”时不仅黯然失笑。我们不对不承认,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的影响以及其历史地位,尽管其在这过程中犯下过缺点。或许毛泽东的一生都跟其性格有着极大的联系。少年的毛泽东很有个性,离家出走,甚至自杀。大约18岁的时候,他退学但是拟定了一个自修计划,并且非常认真严格执行,持之以恒。其实想想,我们现在的大学生,上课时候都很难坚持去上,经常逃课了,更别说,如果退学后还能坚持按自己的想法持之以恒去学习。青年的毛泽东是一个热血的青年。他和他的伙伴们,“热心于体育锻炼,在寒假当中,我们徒步穿野越林,爬山绕城,渡江过河。遇见下雨,我们就脱掉衬衣让雨淋,说这是雨浴。烈日当空,我们也脱掉衬衣,说是日光浴。春风吹来的时候,我们高声叫喊,说这是叫做‘风浴’的体育新项目。在已经下霜的日子,我们就露天睡觉。”种种的描述,让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被官方神化了的挂在城楼上的偶像,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既伟大也不乏缺点的人。一个浪漫的诗人,一个有着女人为他生,为他死的男人。我想毛泽东在是属于中国的,他的每根毛发和血管都刻着中国印记。他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虽然他也曾希望通过一种来自西方的方式来改变中国,但是他发现,中国不是西方,中国是独特的,无法复制他人的,所以他还是要回归他所激烈批判过的传统,他的一生就是从反抗传统到回归传统,体现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就是历史的重复。作为半个知识分子,他具有敢于行动和实践的胆量。
我很欣慰地看到作者没有把这本书的任何人写成具有神性的人,而是写出了许多个终身为了中国革命而兢兢业业,准备奉献自己一身的人。
我觉得这种本书其实完全可以当成一本游记来看,虽然是60年前写的书,但是美国人的那股满不在乎的洒脱劲变成文字后真的很有魅力。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斯诺以他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陕北苏区的一副立体而丰富的影像,让阅读者无不身临其境般的为之动容。虽然我们很想拿现在共产党和以前的共产党来比较,但是我个人觉得是没有可比之处的,毕竟很多时空限制太多。但是我仍然觉得那个时代的共产党,已经成为一个传奇,他们有些孤独,或者是非常孤独,但却在幽暗的历史隧道中闪光。
【初中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000字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血的历史图册,它可以让我们知道,中共及其军队所经受的苦难、牺牲。小编收集了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初中,欢迎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篇一
xx年前,红色的中国布满层层谜团。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与战争的重重疑问,孤身一人前往这被人刻意曲解、遭到铜墙铁壁般严密封锁的革命战略根据地。他探索红色中国,将所见所闻一点一滴的真实记录,汇编成一本书,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
近日,我重读经典,内心依旧澎湃不已。整本书以斯诺的第一视角,生动丰富地描述了红色根据地大大小小的人物与事件,他通过搜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与革命领导人进行谈话,运用文字的力量将这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斯诺的语言很平实,他没有添加过多的修饰性的词汇或者一些美化的文笔,即使朴实无华,但他笔下的人物却有血有肉,带着鲜明的特点。他记录了一些革命领导者的事迹,如毛主席、周总理、贺龙、彭德怀、徐海东等,对主要的历史事件也进行了叙述,如苏区教育(比如红军大学)、人民抗日剧社、长征、西安事变等。正是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对国民党政府的暴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横亘在漫漫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有了更具象的把握,对立志救民于水火、避免我亡国之祸的革命先驱更加心生敬畏。
斯诺对革命者的描写狠狠地驳斥了国民党,他们一直对外宣扬鼓吹共产党人为“狂热分子”、“无知土匪”、“强盗”。书中是这样描述毛主席的:“然而毛主席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对周总理的着墨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除此之外,还有黄埔军校毕业身经百战、战无不胜的林彪;使地主乡绅闻风而逃的贺龙;九岁离家闯世界十七岁就带领饥民攻打粮仓的彭德怀;洛浦、徐海东、刘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权等许许多多优秀的领袖……通过他的叙述,我仿佛看到无数仁人志士在战火纷飞的根据地,用火一般的热情与铁一般的意志,百折不挠,自信乐观地坚持着自己心中那最崇高的革命理想。他们是一群有气质、有风度、有抱负、有力量的领导者!
一幕幕如画卷般徐徐展开,虽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却令人激动不已。毛主席夜晚在灯前认真摆弄飞蛾、百姓们“似乎毫不例外地都在从容不迫地从事田间劳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士们嘶哑却嘹亮的呐喊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苏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部队、一段令我们自豪与骄傲的历史。
本书一经发表,就产生了了巨大的反响。它驳斥了国民党刻意扭曲的宣传,向世界人民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革命。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读完这本书后,纷纷走上了革命道路。即使到了今天,它的影响力依然不曾消减。
斯诺写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全世界。80年后,正如书中所言,革命事业已经照耀了全中国,而中国也在共产党的坚持领导下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当我们坐在明亮的屋子里,当我们心安理得的接受着最完整的教育,当我们还在为各自的人生纠结忙碌着,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正过着充满阳光与安定的美好生活。《红星照耀中国》提醒着我,即使身处和平年代,不要忘记无数革命先驱曾在狼烟四起中横刀立马,在民哀国殇之时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冲锋陷阵、赴汤蹈火。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篇二
久闻德加·斯诺和《西行漫记》的大名,今日有暇得以看到,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时,红色的略呈灰灰的书的色调,立即给人以“红色”的感觉,更兼有历史的厚重感,仿佛书面上一直有历史风沙在吹,显示出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和对红色中国那份历史的把握。《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当时因为便于在“白色中国”发行才译成西行漫记的,坦率地讲,我更喜欢红星照耀中国这个名字,觉得更有中国革命的特色,更有力度,更有影响力和冲击力。
今年有幸去延安等西北地区参观学习,所以对书中提到的很多景物都有直观印象,那是一个什么地方呢,时过七十年了,依然属于欠发达的地区,同事们去一趟“面子上”都有反应,依然是一地干渴的黄土和太阳能晒开石头的缺水区。
翻开书本,心就平静下来了,作者平铺直叙、娓娓道来他的西部之行,而一个个鲜活人物跃然纸上,一幅红色苏区斗争图浮现在眼前。作者运用欧美作家善用的描写的手法,以平视的角度,朴实的笔触给我们讲述着那段历史。朴实的语句却将东西方文学的区别体现的淋离尽致,当时这样的文章应该算作新闻或通讯了,而在今天就是一部传记了。
朴实的语句却感觉别样而新鲜,外国人看中国的革命对每个读者和关心中国的人来说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我们还是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别样情景和人物的吧。
“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这是对周总理同志的描述。
“我开始有一点点懂得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这样长期地、这样毫不妥协地、这样不象中国人地进行战斗。”这是作者对中国革命的初步认识和认同(当然象中国人地战斗我们不知道是一个怎样的战斗)。
“在我看来,毛主席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这是对伟人毛主席的描写——是一个喜欢憨笑的人。
从他的记叙中也让我们看到了极为难得看到的、很有点神秘色彩却极为悲壮的西路军的有关资料。西路军的很多故事、当然也包括很多女红军战士惨烈经过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在中国革命史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当年的残酷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而那种信念、意志也令我们不能望其项背的。如果你感受过西北的风沙,有幸、有缘你可能在宁夏、青海依然能听到当地百姓将一种树叫“红军杨”,折断树枝略呈红色的液体慢慢地渗出来,百姓们说那是当年红军的鲜血,每一节树枝中间有一个非常规则的、鲜红的五角星,百姓们说那是红军当年头上的红五星。这个故事是我听来的,我们无须去分辩真假,而那段悲壮、惨烈的历史却是真实的,至今放在档案里、在百姓中间口口相传,而经济仍欠发达或者说贫困的当地百姓对红军的那份感情言语间听来让你落泪,你是男人也会的。
让我们铭记那段历史吧,珍惜今天所拥有的,跟一位美国人——斯诺一样深爱这片红色土地或者说更爱这片土地,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篇三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他是一位美国新闻工作者,来到动乱的中国在报社工作。埃德加·斯诺常年跟随红军共同生活,并时常和中共的领导面对面交流,他与中共主要领导结下深厚的友谊,依据切身体验而著此书,其真实的经历和感触是其写作的基石。
此书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文学作品。埃德加·斯诺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书中所描述的所有事件以及采用的语言等,都是当时的亲临经历者所讲述的,是我们认识中国共产党党史的重要资料。毛主席和周总理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本书作者以最贴近生活的语言,最生活化的写照介绍了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周总理。使读者从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领袖的亲近与领导人信念和中国共产党宗旨的可追随性。中共的发展也是由于有这样的领导人,才能民心所向,才能团结一心,共同抗战。
我们还可以从本书中了解到:“中国共产党”这五个字在“建设”时的艰巨;中国共产党在决策上的精明与谨慎;中国共产党在每次战斗中的艰苦与战术上的精湛。
起初,中国共产党只能在“地下活动”,并不敢公开中共党员的身份。今天的`我们很明确的知道毛主席领导我们走的道路是一条光明大道。但在当时的中共难以被人认可,甚至是被人诬蔑的“匪贼”。可想而知,毛主席是在怎样的逆境中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在当今社会,我们能感受到党引领给我们的幸福,但唯一不能体会的是建设中国共产党和带领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时的艰辛路程。故为了更加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我们应更多的阅读类似的书刊。
书中还多次提到中共在面对困难时所作出的决策,最著名的就是中共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走的“长征”之路。斯诺同毛主席、周总理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中国红军长征的第一步是要突破敌人严密的封锁线,接下来就是巧夺大渡河。在这期间,他们赢得了少数民族的友谊,甚至吸引了一部分人参加红军。这足以证明了中国红军在人民中的威望与感召力。万里长征中红军牺牲无数,也是中共革命军经历的最严酷、最壮烈的“生命之征”。长征所折射出的“长征精神”是我们世代人都应该去学习和发扬的。斯诺也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远征。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血的历史图册,它可以让我们知道,中共及其军队所经受的苦难、牺牲。我们今天的幸福来自昨天中共党人的每浴血奋战,多少人的鲜血铸就了我们的今天,可想而知今天的幸福是用鲜血凝结而成的。《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这不得不使笔者想到《青春之歌》中的主人公林道静毅然离家出走,投身“地下革命”事业,为革命付出自己的青春和热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为党的革命事业倾尽一生心血,鞠躬尽瘁。在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的路程上,面对重重挫折打击,不管是林道静还是保尔,他们都不曾放弃,尽管前行的路充满坎坷,尽管他们知道这条路艰辛异常,可他们只当这些打击、坎坷是丰富人生的元素来对待,从没有放弃自己的命运,这种不服输的、大无畏的精神,在现在当是一笔无价的财富了。
以上的种种,不得不使笔者在深有感触与热血激情的情况下,去阐发感慨:这是怎么样的党,多么伟大的党!纵有千万文字的追捧也捧不“红”这样的党,文字是多么苍白无力,但有林道静、保尔以及本书的作者埃德加·斯诺这样血淋淋的人物存在,他们愿意为党的胜利倾注一切,就连出身在美国在生活背景、语言、习俗各方面有差异的埃德加·斯诺都从中国革命和它的领导人身上,感染了火一样的热情,在艰苦斗争时用自己的笔进行战斗,只为了他开始“信仰”的一切——党。
笔者阅读红色书刊并不甚多,但仅凭以上几个鲜活的人物以及《红星照耀中国》中所述的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时的艰辛与牺牲。我们就可以体会党在困难时期的艰苦卓绝;体会党在斗争中的峥嵘岁月;体会党在领导人民走向胜利时的无限伟大!心系这样的党,我们应该感到荣幸与自豪。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000字】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推荐三篇
每个革命先辈都有英雄的经历,你们知道他们的经历吗?不知道的话可以看看红星照耀中国。下面是关于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推荐的内容,欢迎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一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证明了一个记者的正直和职业道德,斯诺客观详实的报道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纲领,让全世界知道,在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真正的未来在哪里。
另一方面,这本书也是研究党的历史、了解领袖们的资料,作为在当时写成的第一手资料,其中不仅详细介绍了红军的征战史,并且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进行了报道和解释,从某种角度来讲,这是第一部把新的中国介绍给世界的书,也是中国人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回顾党和军队的途径。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国土,而当权者的屠刀则指向人民,整个中国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个时候,迫切的需要有人站出来挽救危局,这个人无疑就是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
在党的初期,由于共产国际的干预和一些不安定因素,曾受到过很大的损失,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多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局面。然而领袖们的睿智使党走上了正确的道路,确立坚定不移的纲领,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为中国,为中国人民,进行着不屈不挠的顽强抗争。
只有人民拥护和支持的政府,才能让国家看到未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没有被侵略者的刺刀击退,没有被当权者的白色恐怖吓倒,在无数人的流血牺牲之后,更多的人勇敢地站出来,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崇高的事业。
在多方打击和封锁的情况下,共产党和所领导的队伍却在逐渐壮大,在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没有人能再轻视这股不可抵挡的力量,一切关于“无知土匪”的`谣言不攻自破,这是一个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政党,这是一个有着执着信仰、严格纪律的政党。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二
80年前,红色的中国布满层层谜团。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与战争的重重疑问,孤身一人前往这被人刻意曲解、遭到铜墙铁壁般严密封锁的革命战略根据地。他探索红色中国,将所见所闻一点一滴的真实记录,汇编成一本书,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
近日,我重读经典,内心依旧澎湃不已。整本书以斯诺的第一视角,生动丰富地描述了红色根据地大大小小的人物与事件,他通过搜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与革命领导人进行谈话,运用文字的力量将这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斯诺的语言很平实,他没有添加过多的修饰性的词汇或者一些美化的文笔,即使朴实无华,但他笔下的人物却有血有肉,带着鲜明的特点。他记录了一些革命领导者的事迹,如毛泽东、周恩来、贺龙、彭德怀、徐海东等,对主要的历史事件也进行了叙述,如苏区教育(比如红军大学)、人民抗日剧社、长征、西安事变等。正是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对国民x政府的暴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横亘在漫漫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有了更具象的把握,对立志救民于水火、避免我亡国之祸的革命先驱更加心生敬畏。
斯诺对革命者的描写狠狠地驳斥了国民x,他们一直对外宣扬鼓吹共产党人为“狂热分子”、“无知土匪”、“强盗”。书中是这样描述毛泽东的:“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对周恩来的着墨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除此之外,还有黄埔军校毕业身经百战、战无不胜的林彪;使地主乡绅闻风而逃的贺龙;九岁离家闯世界十七岁就带领饥民攻打粮仓的彭德怀;洛浦、徐海东、刘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权等许许多多优秀的领袖……通过他的叙述,我仿佛看到无数仁人志士在战火纷飞的根据地,用火一般的热情与铁一般的意志,百折不挠,自信乐观地坚持着自己心中那最崇高的革命理想。他们是一群有气质、有风度、有抱负、有力量的领导者!
一幕幕如画卷般徐徐展开,虽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却令人激动不已。毛泽东夜晚在灯前认真摆弄飞蛾、百姓们“似乎毫不例外地都在从容不迫地从事田间劳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士们嘶哑却嘹亮的呐喊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苏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部队、一段令我们自豪与骄傲的历史。
本书一经发表,就产生了了巨大的反响。它驳斥了国民x刻意扭曲的宣传,向世界人民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革命。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读完这本书后,纷纷走上了革命道路。即使到了今天,它的影响力依然不曾消减。
斯诺写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全世界。80年后,正如书中所言,革命事业已经照耀了全中国,而中国也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当我们坐在明亮的屋子里,当我们心安理得的接受着最完整的教育,当我们还在为各自的人生纠结忙碌着,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正过着充满阳光与安定的美好生活。《红星照耀中国》提醒着我,即使身处和平年代,不要忘记无数革命先驱曾在狼烟四起中横刀立马,在民哀国殇之时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冲锋陷阵、赴汤蹈火。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三
我推荐朋友读读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着作《红星照耀中国》。家里现存的那本是17年前我从老家调往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时买的,扉页写有“生命旅途,愿智慧之光照耀一生”感言。
书本记述的1936年是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的关键一年:日本依然用高压手段威胁中国接收广田三原则,大规模增兵天津和华北,德国和日本签订防共协定。战争一触即发,智慧之光何时照耀中国引导全民合力抗战?带了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斯诺于六月间由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了生命危险,冲破了国民x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革命的严密的新闻的封锁,进入陕甘宁边区,成为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它不仅是一部采访录,还是一部详尽的历史资料。在诞生后的七十多年里,一直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是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首选读物。
斯诺首先在当时苏区临时首都保安(即志丹县)和毛泽东同志进行长时间的对话,搜集了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然后,经过长途跋涉,他到达了宁夏南部的预旺县,这已经是和国民x中央部队犬牙交错的前沿阵地了。最后他冒着炮火,从新折回保安,由保安顺利地到了西安。当他回到北平时,正是西安事变爆发前夕。他在北平首先为英美报刊写了许多篇轰动一时的通讯报道,然后汇编成一本书,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这是一本真实描述红色中国的着作,使西方世界第一次了解了中国共产党。
作者以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红色苏区一幅幅立体而丰富的影像,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忍不拔、英勇卓越的革命斗争,以及西安事变爆发前夕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徐海东等中共领导人对时局的看法以及他们各自的传奇经历。除了领导者,斯诺还描写了许许多多的黎民百姓,从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拖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是组成陕北苏区最真实鲜活的画面。
“我以前从未见过任何中国青少年有这样一种人格尊严……随着我更深入苏区,我发现在这些红红脸蛋、欢乐愉快、精神饱满、忠诚不渝的“红小鬼”身上,洋溢着一种令人惊奇的青年运动的蓬勃精神。”斯诺看惯了羸弱无助的中国孩子,“红小鬼”表现出的蓬勃朝气让他着迷。随后接触的那群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战士震撼,“有时我几乎不能相信,只是由于这样一批坚决的青年,有了一种思想的武装之后,竟然能够对南京的千军万马进行了群众性斗争达十年之久。”斯诺笔下的苏区普通百姓活灵活现,真实生动,他们的精神状态,折射出当时蕴藏在民众思想里的智慧之光,这是正义的力量,也是中国的希望。
“读史使人明智”,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之际,中华民族复兴之时,再读《红星照耀中国》,不仅让我们重温抗日战争那段非凡的历史,领略真实鲜活的红色中国,更能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并成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原因。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推荐三篇】
《《建党伟业》观后感400字》
阳光照耀在茶几上,沙发上一位小女孩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电影《建党伟业》。
清末时期,王朝溃败,结束了封建时期,1915年9月,作为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开始窥窃皇帝宝座。1916年1月1日,袁世凯不顾国人的反对,恢复帝制,上演复辟闹剧。梁启超先生联合蔡锷将军,发起讨袁护国战争。袁世凯被迫宣布“退位”,不久一命呜呼。
之后,北京大学与其他大学开启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饱受争议,最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了自己的名称“共产党”,1921年共产党组织成立。
其中梁启超先生使我敬佩。梁启超敢于不讲情面,反对袁世凯称帝,值得赞扬和尊敬。还有毛润之在湖南告别杨开慧时,心里也五味杂陈。但他忠于共和,为了中国的未来,即使再困难他肯定也会去,这种忠心使他获得伟大的成就。在五四运动中,学生反对卖国贼,让我们学习到无论对方是拿着枪或炮,也要为国呐喊,为和平呐喊,为中华崛起呐喊!
不要再犹豫,来吧!让我们一起做新时代的好学生。就像周恩来说的那样“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初中生红星照耀中国读书感想》
初中生红星照耀中国读书感想(精选5篇)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今天小编整理了初中生红星照耀中国读书感想5篇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生红星照耀中国读书感想【篇1】
有个叫斯诺的美国人不远万里,怀揣对中国革命的无数问题,为探索红军真实情况进入苏区并实事求是地进行了采访记录,这样的中国给他以强大震撼。而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同样也是巨大的。
在文章开始,斯诺提出了问题,同样也是我所疑惑的。
“那一些战士们战斗得那么长久,那么厉害,那么勇敢。他们到底是一些什么人呢?他们运动的革命根据是什么呢?究竟是怎样的希望,怎样的目标,怎样的梦想,让他们成为顽强到难以置信地步的战士的呢?”我从质疑到明白到感动。首先我跟随作者来到了延安,遇到了鼎鼎大名的周恩来,从他那说话的口气中,深切地感受到它是一个平易近人、温文尔雅、细心热情的人,他还那么博学多才,作战策划之时,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我认识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的主席毛泽东,他是具有丰富才华与具备多样性知识的博学人物,他那中国农民质朴率真的性格,富有生动的幽默风趣让人更易接近,然而他却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正是他们这些红星拯救了中国。他们共产主义信念是无比的坚定,他们拯救被压迫的人民,他们大无畏的胸怀让敌人无比畏惧,他们永不言败,战无不胜。
我读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却是称呼少年先锋队员时用的小鬼这个词,它充满着感情色彩,让同志的关系更为融洽,反而映衬着红军们的伟大。这些队员不仅是一群清纯的青少年,更是一群年轻的中国红星,他们来到了保安,坚持奋斗,继承红军精神,他们不就是我们吗?
我们要传承宝贵的红军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坚韧勇敢,知道自己来的初心,时时用立下的宏志鞭策驱动自己,更要知道自己要前进的方向,肩负的使命,为中华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中生红星照耀中国读书感想【篇2】
八十多年前,红色的中国布满层层谜团。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与战争的重重疑问,孤身一人前往这被人刻意曲解、遭到铜墙铁壁般严密封锁的革命战略根据地。他探索红色中国,将所见所闻一点一滴的真实记录,汇编成一本书,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
近日,我重读经典,内心依旧澎湃不已。整本书以斯诺的第一视角,生动丰富地描述了红色根据地大大小小的人物与事件,他通过搜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与革命领导人进行谈话,运用文字的力量将这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斯诺的语言很平实,他没有添加过多的修饰性的词汇或者一些美化的文笔,即使朴实无华,但他笔下的人物却有血有肉,带着鲜明的特点。他记录了一些革命领导者的事迹,如毛泽东、周恩来、贺龙、彭德怀、徐海东等,对主要的历史事件也进行了叙述,如苏区教育(比如红军大学)、人民抗日剧社、长征、西安事变等。正是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对国民党政府的暴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横亘在漫漫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有了更具象的把握,对立志救民于水火、避免我亡国之祸的革命先驱更加心生敬畏。
斯诺对革命者的描写狠狠地驳斥了国民党,书中是这样描述毛泽东的:“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对周恩来的着墨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除此之外,还有黄埔军校毕业身经百战、战无不胜的林彪;使地主乡绅闻风而逃的贺龙;九岁离家闯世界十七岁就带领饥民攻打粮仓的彭德怀;洛浦、徐海东、刘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权等许许多多优秀的领袖……通过他的叙述,我仿佛看到无数仁人志士在战火纷飞的根据地,用火一般的热情与铁一般的意志,百折不挠,自信乐观地坚持着自己心中那最崇高的革命理想。他们是一群有气质、有风度、有抱负、有力量的领导者!
一幕幕如画卷般徐徐展开,虽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却令人激动不已。毛泽东夜晚在灯前认真摆弄飞蛾、百姓们“似乎毫不例外地都在从容不迫地从事田间劳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士们嘶哑却嘹亮的呐喊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苏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部队、一段令我们自豪与骄傲的历史。
本书一经发表,就产生了了巨大的反响。它驳斥了国民党刻意扭曲的宣传,向世界人民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革命。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读完这本书后,纷纷走上了革命道路。即使到了今天,它的影响力依然不曾消减。
斯诺写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全世界。80年后,正如书中所言,革命事业已经照耀了全中国,而中国也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当我们坐在明亮的屋子里,当我们心安理得的接受着最完整的教育,当我们还在为各自的人生纠结忙碌着,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正过着充满阳光与安定的美好生活。《红星照耀中国》提醒着我,即使身处和平年代,不要忘记无数革命先驱曾在狼烟四起中横刀立马,在民哀国殇之时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冲锋陷阵、赴汤蹈火。
初中生红星照耀中国读书感想【篇3】
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我又一次地与作者_走完了伟大的红色之路。感受到红色中国的美丽、强大。更钦佩于红色中国人民精神的不朽和伟大!
在这本书中,最令我难忘的便是那红军十万八千里长征,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而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却仍然坚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决心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从1930年起开始对根据地进行围剿。1933年五月,蒋介石组织和指挥对各苏区进行更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并决定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等人采取错误的路线和军事战略,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_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在这之后中国红军不畏艰难险阻,过草地,爬雪山,与生死决斗。
在最困难的时刻,大家甚至吃皮带,扒树皮。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伟大的共产党人仍旧用战士们的血肉拼杀出飞夺泸定桥、四度赤水河的光辉战绩!读后感·在_看来,他感受到红军高度的政治觉悟,他认为红军是中国一支从政治上来说是铁打的军队真正的红军一节中,作者这样描写道:“他们向来都同士兵并肩作战团长以下都是这样以为外国武官这样说,单单一件事情就可以说明红军拥有极大优势的敌人的作战能力。
这就红军军官们习惯说的:弟兄们,跟我来!而不是,弟兄们,向前冲!”同样是六个字,差别却是很大的。第一种是把自己与士兵放在了同一个位置,与士兵心连心,令一种却是把自己与士兵们做了不仅仅是等级上的区分,更是生与死的差别。
红军的长征是历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武装巡回宣传,是一个奇迹,它体现了共产党强大的精神世界,非凡的心里素质,而这些也仅仅占了全书的一小部分。也可以说,红军的长征也仅仅占了中国革命的一小部分。但在所有人心中却又不可磨灭的精神作用!
初中生红星照耀中国读书感想【篇4】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对于大部分国人来说应该并不陌生,也许大部分人一提到这本书就马上都会冒出一些名词: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国民党,共产党,苏维埃等等,但我今天我从这本书里得到的,了解到的也许不止这些,我的意思是,从这样的一本书中,我们能得到些什么不一样的,特殊的东西。
“探寻红色中国”第一篇的标题,就已经揭示了这本书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思想,就是探索与好奇。作者斯诺只是打上几支疫苗,就敢于坐着火车进入当时在外界名声并不怎么好的红色中国,除了斯诺本人通过与宋庆龄的交谈对红色中国改观之后,斯诺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在这个过程中都必不可缺;同时在共产党的多个领导人中,都有着这种不顾一切的探索精神,敢于做,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成长同样为这本书中的的重要精神,也同样是整个共产党,整个红军的的重要精神。中国的共产党组织同样是经历多种挫折,在险恶的环境中缓缓成长,这也同样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成功的来之不易;红军同样如此,五次的国民党剿共战争,每次的胜利都不骄不躁,每次的失败都能总结经验,所谓的成长便是如此,不断地经历挫折,不断地总结。
在这本书中,最令我动容的反而是每个红军战士在背后的生活的模样:在吴起镇的兵工厂里,工人们会打篮球,爱唱歌,爱跳舞,一起办墙报,做演出,识字育儿;在红军军队中,士兵们跳远跳高,赛跑跳绳,吃完饭就积极地打乒乓球,听着缴获来的留声机里的音乐;保安里的干部和指挥员们,和斯诺打网球,打扑克牌,做巧克力蛋糕,每个这些令人尊敬的人物,原来他(她)们也与我们相同,有着自己的生活,原来他(她)们的生活也如此绚烂多姿,仿佛他(她)们的形象就跃然眼前,仿佛他们脸上的每一个生动的表情,他们逼人的英气与活力,都浮现眼前,我们也就真的与他们会心一笑,仿佛淘气的歪过头,笑着同时说出:“我们都是一样的啊!”。
最后让我们回归到我们的这个标题吧,“红星不仅照耀中国”,我认为,这个红星不仅代表着苏维埃,代表着共产党,更是每个人在拥有了自身信仰后,或是在实现自身价值,追求理想的路上,那个拥有着充实生活的自己,是向目标努力冲刺时的那份心情,是为了信仰不顾一切,奋力向前的执着与拼搏。所以,我希望的是,每个人都能努力的生活下去,不再为了小事争吵,不再战争,让千千万的理想与和平构成闪耀的红星,照耀世界。
(为新中国成立71周年献上礼,愿世界不再有战争,愿那些为和平牺牲的勇士们致敬!)
初中生红星照耀中国读书感想【篇5】
“两把菜刀闹革命——”
读《红星照耀中国》,想当年贺龙拿着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他袭击了国民党的人,毫无畏惧之心,随后加入国民党,最后在南昌起义后又加入了共产党。
他是大家公认的“黑帮头头”,是一个正义感十足的好男人。不像杜月笙那样反抗正义,引发惨案;也不像汪精卫那样外表友善,内心狠毒背后捅刀。他性格急躁,但又很谦虚,可以像唐太宗一样虚心听取意见,从而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在将士们面前更有信服力。加上他雄辩的口才,成就一支庞大的队伍,也为红军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贺龙,他平易近人,照顾下士,即使在长征那最艰难的岁月里,他忍着伤痛,背着受伤的部下行军;即使在粮食几乎断绝的情况下,他想尽一切办法,不让手下的将士倒下;所以在被国民党围剿、形势恶劣的情况下,战士们都没有忘记贺龙有恩于他们的点点滴滴,宁可追随着贺龙,在路上死去,也不愿离开,可见贺龙平时对他人没有贫贵之分,人人平等相待,而这一切的结果是——红军取得胜利。
有人说贺龙的行为过于急躁,没有将帅风范,只配是一个战场上的一兵卒,但贺龙忠诚于党,待人真诚,嫉恶如仇,大家纷纷前来来投奔他,这就说明他有着超赞的凝聚力和超强的战斗力。虽然他在解放战争中并没有许许多多骄人的战绩,但他仍是后勤部队中不可缺的一部分,红军的胜利,他功不可没!
他无怨无悔为党奋斗终生,最后的结局却令人唏嘘,即使当时他被批斗,“打倒贺龙”的声音此起彼伏,但在39年后的今天,他早获平反,早已被认定为党的忠臣,人民心中的好同志!
今年是贺龙诞辰122周年,我若有幸回到抗战时期,见到身材魁梧的贺龙将军,必定给他行一个标准的军礼:“贺军长,您好”。
《红星照耀中国七章读后感100字》
红星照耀中国七章读后感100字5篇
《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读后感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它追求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红星照耀中国七章读后感1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红星照耀中国七章读后感100字篇1
我们要传承宝贵的红军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坚韧勇敢,知道自己来的初心,时时用立下的宏志鞭策驱动自己,更要知道自己要前进的方向,肩负的使命,为中华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红星照耀中国七章读后感100字篇2
斯诺笔下的中国共产党人用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证实了他的预言,建立了一个崭新的新中国,并且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旧时代任人欺凌,落后挨打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沧桑巨变。能取得这一伟大成就的只有中国共产党人,他们用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推动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红星照耀中国七章读后感100字篇3
长城万里,古代劳动人民用血肉筑成。而中国今日,何尝不是呢?在战场上,红军战士,不畏不惧,冲锋陷阵,抛头颅,洒热血,无怨无悔。“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正是,忠骨处处埋,战士悔怨无。
向红军战士们致敬!向中国共产党致敬!愿你们的亡灵永存。
红星照耀中国七章读后感100字篇4
一本书闭,今日之中国,已经能成为自立根深,独立强大的国家了,而遭人凌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不就是红军心之所向吗?他们身上的韧劲会一直在我们心中,我们诞生在和平年代,自然没有感受过战场的残酷,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无法无天,更应抓紧时间一心一意扑在学业上,一丝不苟,更应追求坚持不懈的精神,大无畏的气魄和顽强不屈的品性。历史已成过去,像红军一样,勇攀知识的高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红色的天际映衬在红色的扉页上,显得更加耀眼闪亮,我仿佛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无比光明。
红星照耀中国七章读后感100字篇5
我读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却是称呼少年先锋队员时用的小鬼这个词,它充满着感情色彩,让同志的关系更为融洽,反而映衬着红军们的伟大。这些队员不仅是一群清纯的青少年,更是一群年轻的中国红星,他们来到了保安,坚持奋斗,继承红军精神,他们不就是我们吗?
《你是我照耀我生命的一束光读《我的左脚》有感1000字》
高尔基说过:“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了起来”。这个暑假,徜徉在书海中的我,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品味出人生百态。其中,爱尔兰作家克里斯蒂.布朗的自传体小说——《我的左脚》让我印象尤为深刻,虽然以前也读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类的书籍,但是在看完最后一章合上书本的时候,我依然忍不住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我的左脚》的主人公叫布朗,是一个泥瓦匠22个孩子之一,患有先天性脑瘫,整个身体只有左脚可以活动,也不能口齿清晰地讲话。5岁那年,布朗用左脚奇迹般地写下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字母和单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明白自己将永远被禁锢在这具残疾的身体里,也开始注意旁人异样的眼光,他甚至想过自杀……是家人们的支持与鼓励,给了他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凭着坚强的毅力和过人的天赋,他用神奇的左脚开启了与世界沟通的大门,成为闻名世界的画家与作家。布朗不向命运屈服的故事由此轰动世界,《我的左脚》一书也像《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爱的教育》一样,成为感动并鼓舞着世界上千千万万人的励志经典。
初读这本书,我被布朗那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所打动,再读时,我则更震撼于布朗母亲那无私博大的母爱。当家里因贫困无法给布朗买轮椅时,母亲用双手充当了他的交通工具,去哪母亲都抱着他;当所有人都放弃布朗的时候,是母亲在事无巨细地照顾他;布朗有望开口说话时,别人都在为他开心,只有母亲在担心他可能会为情所伤;布朗为情所困自暴自弃时,母亲为他搭起一个小屋,专门供他写作和画画;布朗最终成名,万众瞩目时,母亲在台下给他鼓掌……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时,他一定会为你开一扇窗。虽然命运对布朗不公,出生不久便要面对残缺的躯体,但布朗又是幸运的,拥有一个爱他、永不放弃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同世间千千万万母亲一样,不在意孩子能否成才,只关心自己的孩子是否健康快乐。
读到这,我的眼前浮现出一系列熟悉的画面:当天空泛起鱼肚白时,总有一个熟悉的身影蹑手蹑脚地从床上爬起来,走进厨房为我和弟弟做美味的早餐;当闹钟在七点准时响起时,总有一双修长但略显粗糙的手,将我从床上拉起,然后双手伸进我的头发里,粗糙的手触摸着我的头皮,然后为我盘出漂亮的发型;当我在学习或各种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时,总有一个熟悉的、略带沙哑的声音提醒我:“日子还长,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当夏天傍晚放学,遇上大暴雨,总有一把向我这边倾斜的伞……这些画面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母爱。
余光中说过:“人的一生里有两个人,一个惊艳了岁月,一个温暖了时光。”于克里斯蒂·布朗而言,妈妈就是照耀他生命的一束光,用无私、博大的爱温暖了他不完整的躯体,塑造了他坚韧顽强的灵魂。于芸芸众生的我们而言,母爱则充满每一个平淡日子的每一瞬间,拥有母爱,是一种幸福,我们要珍惜这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