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细小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17:24:52
《家里的小动物》
出没在我家的许许多多的小动物,包括了小动物和细小微生物,都是我小王的人生里,不可或缺的小小点滴。
奶奶告诉我,从小我就是壁虎的“终极无敌粉丝”。话说我还是半大不小的婴儿时,每晚要入睡以前,咬着我心爱的奶嘴,正在培养进入梦乡的气氛时,一听到壁虎唱歌,我立刻拿下奶嘴,瞪大眼睛,嘴里模仿壁虎发出“啾啾啾啾”的声音,让奶奶笑开怀,直夸我是个厉害的小宝宝呢!
最不得我缘的就是蟑螂了,我的无数尖叫和恐惧,都跟它有关系,在我幼年的心灵上,画上一颗颗蟑螂屎的记号,一点也不美好。至今我看到它,还是会有一股莫名的恐惧和厌恶,搞不懂上帝干嘛要创造蟑螂?虽然它也没招惹我,我就是看它不顺眼,希望它永远都不要出现在我的眼前。
这些小动物,跟着我一起长大,或许还会跟着一起起变老呢!
《叶子的一生》
春天的叶子,像刚刚出生的小婴儿,从树枝间探出细小嫩绿的小脑袋,好奇地望着眼前生机盎然的世界。它看到了花儿们都在竞相开放,为蜜蜂提供自己的花蜜,阳光在尽情挥洒,为世界带来生机。不禁暗暗想到:它们都在为别人奉献,我长大也要做一个像它们一样无私奉献的人。
夏天的叶子,已经成年了。它脱去了小时候嫩绿的旧外衣,穿上墨绿色的短裙,更显青春活力。它比小时候更高大、更壮实、更懂事了,懂得用自己的身体挡住阳光,让鸟儿和人们在树荫下乘凉。
秋天的叶子,已经进入中老年。它没有年轻时那么生机勃勃了,退去了年轻的墨绿色的短裙,换上了金黄色的风衣,脸上也多了些棕色的麻点,多了一份岁月的沧桑。它已经没力气了,冷酷的秋风随时有可能把它带走。它望着地上已经逝去的同伴,默默地叹口气,因为,它知道,不久后它也会随风而去。它不愿意离去,因为它还想继续出一份力,发一分光。
冬天来了,最后一缕秋风把叶子吹走了,大雪也纷纷扬扬地下起来了。叶子被埋在厚厚的雪下,它静静地等待着,等到春天,它会化入泥土,为大树提供养分,促进它们的后代茁壮成长。真像诗中所说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呀!
叶子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它不自轻,不抱怨,它用自己的美,装点了别人的梦;用自己的情,温暖了世界的心!
《一部不寻常的辞典》
他激动得鼻尖上渗满了细小晶莹的汗珠,用微微颤抖着的双手从售货员胖阿姨手中接过一部他向往已久的《辞海》。凝视着那精美的塑料封皮上烫着的金字,他笑逐颜开,那高兴劲儿不亚于大热天吃了块冰西瓜……
打初二起,他就暗暗地打算将来当一个文学家。他酷爱文艺,阅读报纸、杂志,学写散文、小说,对每个一知半解的字词,不但用红笔在下面划条线儿、打个问号,而且要翻查字典、词典,直到弄懂弄通方才罢休。
他只有一本老掉牙的《新华字典》和一本/又成新的《汉语成语小词典》。这远远不够他查用,许多字词在那里面是查不到的,只好多多委屈一下双腿,到图书馆去借《辞海》。
学校没有阅览室,借图书室的书不能超过两个星期。于是,他希望自己也能有一本又厚又大、“神通”无比的《辞海》。在他眼里,《辞海》不愧为语言文字的浩瀚之“海”,随便拎出一个什么字或词来,里面会解释得明明白白。他在看书的时候,不少问题,诸如名词、术语和概念等等,都是在《辞海》里解决的。他在学习中碰到的摸不着头脑的词,不管多么生僻,多么深奥,只要一翻开它,就会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他不懂什么叫“丹田”,“哗啦哗啦”翻了半夭《新华字典》,连影子也找不着;可一捧上《辞海》,乖乖,不上两分钟,就知道那是“道家指人体脐下一寸半或三寸的地方”的意思。他盼望自己有朝一日也会有部《辞海》。那时候,一定得翻个够。然而,愿望不管多么美好,多么迫切,总归还是愿望呀。
当他听到售货员胖阿姨爱理不理地回答他关于《辞海》价目的询问时,他惊得嘴巴张开半天合不拢。天哪,22元!他这个13岁的农家孩子拿得出吗?这个数目相当于爸爸半个月的工资,自己三个月的菜金。拿这笔钱来称盐朵米拷煤油买火柴,用上个把月也绰绰有余。就是拿来给自己做一身的确凉衣衫,也用不了那么多——自己冬夏都是两身粗布外衣呐。再说,小妹妹那个书包破得差点儿把书都漏出了,该买个新的了……这么多当务之急都顾不过来,哪有闲钱买那个!他像被兜头泼了一瓢冷水,心里一下子凉了,闷闷不乐地离开了书店。
他后悔了,后悔自己过去买的书太多。不是有许多同学把他称为吃穿上的“穷光蛋”,买书上的“富翁”么?要不,把那些钱攒起来,现在就能“养兵千日,用在一朝”了。什么《中学生作文指导》啦,《优秀作文选评》啦,《古文观止》啦,《唐宋散文选注》以及《青年作家》和《散文》等等,见了就买。身上有钱不用说,没钱就借。借不到怎么办?别急,反正他和那个书店推销员叔叔熟悉着哩,那是个热心人,会破例赊给他。日后只管向家里伸手,就是了。买得太多了,家里不肯(经济确实拮据),就编着法子哄……
于是,他钉了一个木盒子,把零用钱统统装进去。酷夏,热辣辣的阳光把树叶儿都烤蔫了,他也不舍得吃一块西瓜,喝一杯冰水;严冬,脚趾冻得又红又肿,像胡萝卜,他偷偷地把妈妈给买袜子的钱塞进了那个木盒儿。为了节省本子,他的草稿纸总是先用铅笔写,再用红钢笔写,然后再用蓝钢笔写,最后还得派个大用场——练习毛笔字。嘿嘿,真新鲜,一纸“四用”了。
尽管他把钱节省得像“二万五”时红军节省食物一样,但仍然远不够买一部《辞海》的。但他自信得几乎有些“顽固不化”,常常跑到离学校一里外的书店去“看着点儿”,担心卖完了“他的”那部。只见他眼里饱含着羡慕、向往的神情,痴痴地盯着那为数不多的几部精致的《辞海》,往往在柜台外一站就是半个钟头,然后自嘲地苦笑一声,添一声惋惜的长叹,才一步三回头地离去。
一年多过去了,他居然攒下14元钱了。就在这个时候,生产责任制的春风吹到了他们那个穷乡僻壤。家里少不了要叉耕牛、置犁耙、购农药、买化肥,还清了三百多元超支钱,却又贷了600元款。爸爸一连几个月没回来,家里有时连碾米的几角钱也得向别人借。他不忍心看着辛劳的妈妈为此暗中掉泪,就第一次打开木盒,一下子把14元钱都拿了出来,并把钱的由来告诉了妈妈。妈妈又激动又难过地说:“乖孩子,妈让你受委屈了。不过你都横事了,也晓得家里的底子。那年头,一个工日才两角钱,超支那么大,又没有什么家庭副业,里里外外全仗你爸爸那点钱。唉,难哪!往后就好办了,只要自己多流点汗,做得多少是多少,手头活了,你想买啥只管向妈说。”
果然,以后的日子翻了个儿。家里收人多了,给他的零用钱也多了。但他仍然没有舍得花一个子儿。渐渐地,木盒儿变得充实了。可是,又逢上初中毕业,照相、互赠纪念品,又花了不下五元。
后来,他考上了县城里的重点中学。
转眼间,高中的第一个学期过去了。本来钱攒得差不多了。可是,一个同学患了痔疮,要开刀。学校离家远,三五天内拿不到钱。同学们和班主任老师商量,当场凑了二十多元。他也慷慨地数了十元给那个同学。大家大吃一惊了:平时在班上最俭朴的他,现在居然毫不费力地拿出了这笔“巨款”!
俗话说:纸包不住火。他筹集资金买《辞海》的事到底被同学们知道了。大家又敬佩又感动。这个说送他一双袜子,那个讲给他买件背心,更多的同学提议让大伙儿凑钱来给他买。他急了,一个劲地摆手,一概不接受。不,他接受了,接受了同学们的友谊,接受了老师的抚爱。
这个学期,他又积蓄了三元多,加上那个同学还来的钱,够了!
今天,高中第一个暑假的第一个好日,他终于得到了使他朝思暮想、渴望已久的《辞海》。当他从胖阿姨手中接过它的时候,兴奋得眼眶里泪水直打转。他把它贴在脸颊上足足亲了五分钟,才用一块早已准备好的红绸布包起来,小心翼翼地装进了一个新塑料袋,然后捧着它——这部凝聚着老师和同学们的深情厚谊,凝聚着他的心血,更是凝聚着理想和希望的不平常的辞典,精神抖擞地迈出了轻快的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