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齐王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10:35:29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方法是成功之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古代君王大多数是高傲、固执、偏见、独断的,听不进任何人半点的意见,但邹忌能“讽齐王纳谏”这可以说是历史上一则很典型的,有说服力的故事,值得后人借鉴学习。邹忌之所以能说服齐威王纳谏,关键是他应用的方法得当,事例类比得体,言辞中肯得法。由此感动了齐王,使齐王心服口服,终于采纳了邹忌的见解。所以说,方法是成功之母。
三国时期有这样一个故事:吴国君主孙权赠送给魏国君主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但是大臣们都没有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可这并难不倒曹操的小儿子曹冲,他提出了自己的方法:将大象放在一艘船上,刻下水面到船舷的距离,然后放置石头,使水面达到之前的刻度,再称出放置石头的重量,就可以得知大象的重量了。
由此可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一种恰当的方法,方法得当了,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样是身处于三国时期的一位人物——诸葛亮。当时诸葛亮在吴国军队,他自称可以在三天内得到十万只箭矢,军队里的人都不相信。诸葛亮于是命令人砍树造小木船,割茅草扎稻草人。他挑了一个大雾迷蒙的早晨,让人将千百艘小舟推向湖中心,当时的敌人——魏军以为敌军入侵,就在城墙上弯弓放箭。雾天难以瞄准方向,射出的乱箭不是插在稻草人身上,就是钉在船上。就这样,诸葛亮把小舟收回,不废吹灰之力就从敌人那儿弄来了十万只箭。
由此可见,在战场上不仅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还需要一种恰当且有利的战略方法,方法使用得当了,可谓是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我大伯家的儿子,也就是我的堂哥,他从小个性倔强,但又贪玩不爱学习。大伯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有个锦绣前程。趁年轻时多学点知识,多读点书,长大了好为百姓、为国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为改变贫穷落后的农村而奉献才能。这种望子成龙的心理促使大伯心情十分急躁,他曾打、骂、逼、罚,但都没有奏效,堂哥反而背道而驰,甚至出现逃课旷课的现象。这使得大伯十分头痛烦恼。他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教育方法不够好呢?是不是要让他真正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知识的重要性呢?在堂哥初一放暑假期间,大伯就带堂哥一同去下田干农活。
当时虽是“三伏”,高温也得下田干活。早上出工,冒着雾气,小飞虫就来叮咬;太阳将下山时,蚊虫也开始活跃起来,堂哥白嫩的手上和脸上都是一个个小红点,使他痛痒难熬。
就这样,没到一星期,堂哥就连连叫苦,但他在大伯面前不敢出声。此时,大伯看时机已经成熟,就开始婉言开导说:“如果你学业上不求上进,这样繁重劳累的农活与你相伴终身了。你看人家学业有成的,发明了拖拉机,又开创了插秧机,改善了农村劳动的强度,也改变了农民的生活。知识能改变命运啊!”,表哥这才认识到自己现在学习的重要性。
初二年级新学期开始,堂哥就调整好了心态,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了。在接下来初中两年的奋发学习后,他最终考到了重点高中,三年的高中一扫懒散的坏习惯,表哥最后竟然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由此可见教育子女也需要一种适当方法,方法得当了,能让受教育者容易接受,并付诸于行动。
从邹忌讽齐王纳谏到曹冲称象,再到诸葛亮草船借箭,最后又从大伯激发堂哥认真读书的故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凡事都要冷静思考,要拿出正确且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我们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邹忌从自己的妻子爱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并发现了问题,向齐王说自身问题并向齐王说这件事及其原因,齐王接受他的意见并改正,最后战胜于朝堂之上。
是啊!齐王这种自己听别人意见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应该接受吸收别人给自己的建议,这好比在一块石头中剔除无用的杂质一样。我们接受别人意见,就应该改正,在国共内战时期,红军就因为没有听毛泽东的话而导致全军的崩溃。最后接受毛泽东的意见进行长征,保存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在楚汉争霸时,楚霸王是何其威风,有力举千斤的力气,而就是因为不听自己手下谋士的意见,最后自刎于乌江边上;而他的刘邦呢!他没有霸王的才气,没有霸王带兵的智谋,他只是因为听取萧何的意见,让韩信带兵,打下了汉朝的万里江山。
我们也应该学习邹忌说话的方式。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言不一定逆耳,如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他只是用自己的经历来提示齐王他自己也蒙受骗了,从而使齐王自知受骗并改正自己的不足。我们在以后工作时也应该用婉转的话,当自己发现自己上司的错误时,我们用婉转的话提醒自己上司,使他明白自己的错误,而保全了他的面子,会是他对你有好感;如果你直言向你上司提出他的错误,那样可能使你的上司觉得自己丢掉了面子,会记恨你,给你小鞋穿。即使是当前胜利了,以后也可能会报复你,我们这样做是不是得不偿失呢!
所以我们要向齐王那样善于接纳别人给自己的建议或者自己的不足;也要学邹忌那样说话的方式,那样我们做事可能会更加地顺利。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给自己的意见,使自己不足给“刷”出来,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使自己更加地充实。我们说话的技巧也可能使我们的命运更加地平坦,不像山那么峻不易攀爬。
最后,我呼吁所有的学生,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给自己的意见,并且要改正自己的缺点。我们向别人提建议时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技巧。要提醒别人知道自己的错误,也不损伤他的面子,那样才能让他知道自己的错误,如果我们直接说,那样可能伤了他的自尊,就算他知道自己错了,也不会改。所以我们要善于接纳别人的意见。海纳百川,最后使自己成功,我们说话技巧也十分的重要,我们始终要善于纳谏!
《门庭若市的故事》
出处: 《战国策·齐策》齐王乃下令:“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子市朝,闯寡人之开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豫,门庭若市。
释义: 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集市一样。形容来的人多。
故事: 战国时,齐国的相国邹忌,身材高大容貌端庄。他为劝说齐威王放开言路,鼓励群臣进谏,就给齐威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早晨,他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一番,然后问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较起来,谁长得英俊。“你英俊、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妻子说。 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子的活,并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于是他又去问他的爱妾,爱妾回答说:“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 第二天,邹忌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邹忌又问了客人,客人说:“徐公哪有你这样俊美呢?”过了几天,正巧徐公到邹忌家来拜访,邹忌便乘机仔细地打量徐公,拿他和自己比较。结果,他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徐公漂亮。 于是,他对齐威王说:“我本来不如徐公漂亮,但妻、妾、客人都说我比他漂亮,这是因为妻偏护我,妾畏惧我,客人有事求我,所以他们都恭维我,不说真话。而我们齐国地方这么大,宫中上下,谁不偏护你,满朝文武,谁不畏惧你,全国百姓谁不希望得到你的关怀,看来恭维你的人一定更多,你一定被蒙蔽得非常严重了!”邹忌又劝谏说:“现在齐国地方千里,城池众多,大王接触的人也比我多得多,所受的蒙蔽也一定更多。大王如能开诚布公地征求意见,一定对国家有益。”齐威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刻下令说“无论是谁,能当面指出我过失的,给上赏;上奏章规劝我的,给中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中的,给下赏!”命令一下,群臣前去进谏的,一时川流不息,朝廷门口每天像市场一样热闹。
《成功始于“熟视之”》
邹忌讯齐王纳谏后,齐国政通人和,燕、赵、韩、魏咸来朝见。邹忌之“试”,功英大禹。细读原文再三,深感其“成功”之始,实乃出于“孰视之”这一自觉行为品质。
所该“孰视之”,是指一个人能摘下自己的有色眼镜,仔细端详并学习他人长处,认真对照并检查自身之不足。古人曰:“人非圣肾,孰能无过?"树立起这样信念的人,才会时刻提醒自己,才会不断完善自我,为实现自己的真正价值而不断努力。
“孰视之”是真实地照镜子,是一切事情能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邹忌对徐公“孰视之”,看到了一个“自以为不如”的徐公,也照出了一个“弗如远甚”的“我”。真正的知己知彼,鱿是在这“孰视之”的过程中完成7。摆正了这样的位I,邹忌仍不失为一名美男子,而从中所进发的“知人者智”的火花,更令人感到他所平添的几分内在资质的“美”。对此,我们不封换个角度来看,俏若邹忌当时来个“门缝里肴人”,对徐会或是横挑弃子竖挑眼,或是千脆不质一份,而后,又何从“基襄而思之”,又柯以“朝见威王”,又何论“战胜于朝廷”?
“孰视之”是应心服用“清凉别”。郊忌如此,我们生活中也不乏其例。曹荣获“五连冠”的中国女排,一度在“私我”、“畏我,、“有求于我”的氛围中,“视神经”出了问题。巴塞萝那奥运会上衍给待兰女排,起视四周,则已不再是中国“一花独秀”的格局。原来,古巴、巴西、秘香、美国、俄岁斯、韩国,等等,都早已开始对中国女排“孰视之”,并从中找到了对付中国女排的招数。连连效绩的渗痛教训,终于使中国女排的姑娘们重新站到了一个开创断天地的起点上,打掉自身的盲目性,也从“孰视”自己的一个个对手开始.努力去追寻重振雄风的一个个新的突破口。
由此看来,“孰视”既是十分有效的观察方法,更是弥足珍贵的自省美德。如果就方法论方法,不从思想素质上去提高,那么,再美好的事物放在眼前,也会视若未见,熟视无堵。我们青年学生只有禅怀坦白,敞开心序,才可能开阔视开,见赞思齐,“孰视”我们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和所有位得自己羊敬与学习的人物,在广泛的社会实戏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去获取成功。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会,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普孰与徐会美?”妾曰:“徐奋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否与徐公孰美?"客曰:“徐会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慕寝而思之,曰:“否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巨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巨,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英不私王,朝廷之巨英不畏王,四境之内英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样臣吏民能面利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纬、魏闻之,嘴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庄子的劝说》
魏惠王与齐威王互相结盟,不久齐王先背信弃义,魏王大怒,立刻就要发兵攻打齐国。庄子听说后,眼见着战争就要爆发,生灵将遭受涂炭,当然要据理加以劝说。
他拜见魏王,对他说:“大王且慢发兵,先听我说一个故事。”他说,有一个叫蜗牛的小动物,其触角上建有两个小人国,左角叫触氏,右角叫蛮氏,两国常为争夺土
地而连年征战,死伤数万,百性不得安生。魏王听后。勃然大怒:“胡说,哪有这种事?蜗牛角上怎么能够建立国家!”庄子不慌不忙地解释道:“大王,天地四方有穷尽吗?”魏王答道:“没有穷尽!”庄子接着说:“在天地之中有个魏国,魏国中有个大梁城,大梁城中有个宫殿,宫殿中有个大王,那么大王、齐王和蜗牛角上的蛮氏、触氏有什么分别?世人争地、争利,在有道的人看来,就像蜗牛角上的两国在斗来斗去一样,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