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本没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22:48:34
《门的遐想》
人的祖先本没有门,有了防御,才有了门。
每个人都在门内或门外,都有自己的位置,造物主竟安排得如此巧妙。
门内的人想尽办法逃到门外,门外的人则绞尽脑汁地进入门内,以此循环往复。
就这样,该进的进去,不该进的也进去;该出的出去,不该出的也出去;进进出出,出出进进,无穷尽矣。
门内充满了友情,却留之不住,哪怕门外仅有一片荒凉的沙漠,也说它遍地黄金,门外有片片灿烂的云霞,仍无能为力,即使门内一片漆黑,也把它当作神秘的梦幻。
人就是这样,哪怕实况多么美好,也比不过那神秘的梦幻。
(2)历史篇
门,该关的没关牢,不该关的却紧闭,也势必会酿成灾难:
秦二世的宫门没关紧,失去天下,之后汉高祖牢牢地关住了它,门一松动,飘进了灾难,形成了三国争雄。鼎立之时,吴蜀联盟,却疏忽了守门,使得魏国趁虚而入,一代英雄的心血,幻成三国演义的神话,飘飞至今世世代代,关关开开,开开关关,何曾停滞?
于是,便演绎出了一出出传奇的故事。
清国闭门自守,毫然不知外界的变化,正襟危坐,直到有一天,国门再也关不住了。
于是,瑷珲条约,马关条约,南京大屠杀这一系列噩梦横空出世,带给国人无尽的灾难,尽管一些爱国将领浴血奋战,亦无法挽回。
大门该关的没有关好,写下了百年来屈辱的一幕。
(3)感悟篇
人们是多么喜欢关门!这既使别人看不见我们,可我们也无法了解别人!关门,拒别人于门外,也将我们堕于狭隘的空间,有何足呢?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是中国人的社会目标。
满圆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那个时候,人们将不需要门,也不会再造门。
《怎样刻印章》
我初学篆刻,本没有资格谈这样的题目。这里,我只想把我学习篆刻的一些体会介绍给同学们,供大家借鉴.
首先,刻印章需要一定的工具,最起码要有刻刀、细砂纸、刷子等。当然,还要准备好印料、印泥、宣纸等应用的东西。初学者,一般用小号的刻刀、石质印料为宜。
刻印章的第一步是打样。较多见的方法是“水印”。即用毛笔把所要刻字样写在宣纸上(字样正向的),然后覆盖在印石上(印石要事先用细砂纸磨平),再覆上几层柔软的白纸,最后拿干净的湿布在上面来回拓。这样,最底层的宣纸上的墨迹便印在印石上了。第一步就算完成了.
第二步是刻制.就是用刻刀把印石上的“水印”字刻出印文来。印文一般可分为两类:二类是阳文—印文突出的;另一类是阴文—印文凹陷的。最基本的刀法有两种:即冲刀刻法和切刀刻法。冲刀,就是用刻刀的尖角抵住要刻去的部分,然后用力向前推去。切刀,就是用刀刃平按在要刻去的部分,然后用力向前推去.冲刀刻法效果刚劲,而切刀刻法则显得比较稳健。初学者可以任选一种自己比较有把握的刀法。刻法的总原则,可以总结为三个字“稳”、“狠”、“准”。稳—执刀平稳;狠—用力狠重;准—走刀准确。掌握住这三个字,印章一般就能“成型”了。
刻印章的第三步是整治。在一枚印章大体上刻好以后,还需要进一步地修改.可以拿一面小镜子搁在印面上,这样通过镜子,我们就能看到正向的印文了(印石上的字体都是反向的)。这时应该仔细去揣攀一下,然后用刀把自己认为是败笔的地方修改一下.反复地修改后,最后再用刷子刷去嵌在石缝中的石屑,这时的印章便趋于完成了。
刻印章的第四步是粗印。完成了整治,接下来需要更加细致地修饰和渲染。用印章薄薄地蘸一层印泥,打在宜纸上。这时,我们看到的印文应该比镜子里的印文更加生动具体了。对照着宣纸上的印稿,就能进一步地进行一些细致的艺术处理,使之完善。到这一步,一枚印章可以说是成功了。读者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妨亲自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