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关云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21:37:59
《三国演义关云长读后感》
三国演义关云长读后感
导语:《三国演义》是一本由罗贯中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精装图书,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国演义》有感之关云长
事隔多年,再度捧起《三国演义》这本书,我依然被书中的情节及人物所深深吸引。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烽火连天的世界里,却引发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
在这本书中,有描写玩阴谋阳谋的奸雄曹孟德,有假仁假义的皇叔刘玄德,有武功盖世人品低劣的吕奉先等 然而,给我留下更多思考的是美髯公关云长。
这部小说中有两个被神化了的人物:诸葛孔明和关云长。 在我看来,悠久的中华历史上习惯将其神化的人物是老子、孔子这类文人,故我不奇怪诸葛亮被神化。但是中国人却将作为武将的关羽推上了道德的制高点加以神化就少见了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罗先生对关羽的描写,至少在道德上是一个完人。但是就算是这种加以美化的描写中,我也看出了关羽作为一个“人”的真实。
关羽奉命驻守荆州时,得知刘备封“五虎上将”的消息,自己名列五虎上将之首,得意一笑,但是同时听到降将马超也名列之一时,很是不快。当即寄信给刘备说什么要入川和马超比试,全然不顾自己守城大任。诸葛亮见信后只能像哄孩子一样哄着他,说他好话夸奖他,说他是“美髯公”,以图让他打消弃城回川的念头。关羽接信后乐呵呵的让手下将军师的“美言”贴遍全城,说要让满城文武都看看,自己天下第一。
自从“温酒斩华雄”一战成名后,关羽的自信开始膨胀,骄傲自负、追求虚名,看不起除自家兄弟外的任何人,并且这种态度对别人表现得很明显。 仔细一看,这完全可以说是一个儿童表现出来的幼稚,没有谁比自己强,动不动就要动刀动枪一较高下。 同时关羽又是一个极重情义的人,而后人的神化也是将他作为情义的偶像。因与刘备结拜在先,故死不为曹操所用,完成了“忠臣不事二主”的榜样。而后却因曹操有恩于己而在华容道义释曹操,成了“有恩必报”的君子形象。这在唯问胜败的乱世中有此道德表现,足以赢得人们的'尊崇。 关羽是是个“儿童式”的偶像,他表现出来的“情”“义”是出于自己性格中那份“儿童式”的“单纯”,故不问利益、生死,唯义是图。
中国历史上要神化某人,是统治者出于自己需要某人所表现出来的形象而允许的,统治者们需要关羽式的臣下为自己卖命,忠心不二。民间需要一个关羽式的偶像来教化“情义”的风气。两者合拍,将关云长推上神坛。
这些是我对《三国演义》中的一个人物的些许思考,名著耐久读,久读出经典,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三国演义关云长读后感】
《改变结局》
第一次读《三国演义》,我是将关云长败走麦城一章跳过的。从水淹七军的辉煌瞬间落至身首异处的没落,这是最让人不忍卒读的一个英雄的结局。
于是期待着用自己想象力,铺成纸,汇成墨,聚成笔,重新谱写那些自己钟爱的人物的结局。只要让善者幸福,让恶者受惩,让逝者安息,让生者永存,我便可以改变书中人物的命运,改变那些令人义愤填膺或是令人郁郁寡欢的结局。
于是梦想着能够从曹雪芹的谶语中找到线索,让高鹗所写宝黛的生离死别变为皆大欢喜;于是梦想着从历史书的记载中寻找原型,让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能够扭转乾坤;于是梦想着在《宋史》的描述中找到证据,让施耐庵所写的梁山好汉能够共同行侠仗义。
一切努力都归于失败后,我甚至变得有点执拗,哪怕用凭空的幻妄也要编出美好的结局。可是当一个个故事被我编至空虚时,我才开始有些理解了悲剧后的真谛。
荆轲刺秦王,最后的飞刃刺在了立柱之上。但是留下的是那种愿为知己者赴死的豪气以及流传至今的美名。试想着他刺中了,弱小的燕国也不能反败为胜,他没刺中,遗憾,怨念,仇恨,惋惜等种种情感才会伴随着悲壮深深地浸透在这个故事当中。所以人们还能记住那萧萧的风和冰冰的水,才会记住那一去不返的壮士。
水晶之中,发晶为贵,那种看似使得整块水晶失去其端庄的粗糙的晶发,恰恰成就了它的华美与珍贵。
那么,悲剧不也是这样么?我们欣赏着失去头颅的胜利女神,我们欣赏着断掉两臂的维纳斯,我们欣赏着被风沙磨去光泽的金字塔,我们欣赏着破落不堪的帕特农神庙。那么,为什么我还要尝试着改变悲剧呢?人人收获完美的结局,恰恰是这美丽而残酷的世界不能做到的。
所以我要做的,并不是改变这些悲剧的结局以让它们如同钻石般晶莹剔透。我所要做的,是改变自己的内心,让它成为一面明镜,照见光与暗,照见善与恶,照见微笑的圣徒和狞笑的恶魔。这样以后,用内心去刻录,不要让那些主角所遇的悲剧,在生活中出现。
我没想到的是,改变了内心的心境,我也改变了那些不幸的人的结局。现在我看来,他们的不幸结局不再仅仅是令人悲伤与同情,更能让我看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照影。
这,或许才是真正地改变了悲剧的结局。
《曹操的典故》
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是世人皆知的一个故事,《三国演义》中的重点篇章。小说写赤壁战前,诸葛亮算定曹操必败走华容,且夜观天象,曹操不当身亡,考虑到曹操与关羽有恩,于是派关云长把守华容道,留个人情与关羽做。
小说又写曹操果然由乌林向华容道败退,并在途中三次大笑诸葛亮、周瑜智谋不足,未在险要处暗设伏兵。然而,一笑笑出赵子龙,多亏徐晃、张辽二人双敌赵云,才使曹操得以逃脱;二笑笑出张翼德,又是张辽、徐晃二将抵挡张飞,使曹操再次脱险;三笑非同小可,笑出了关云长,且又在有一夫当关之险的华容狭路上,加之曹军几经打击,此时已无力再战,无奈,曹操只得亲自哀求关羽放行,关羽念旧日恩情,义释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
《三国演义》的上述描写,并非全是凭空之笔。曹操从赤壁败退,走的确实是华容道,但并没有关羽;曹操在途中确曾大笑,但不是三次,而是一次;曹操笑的也不是诸葛亮与周瑜智谋不足,而是笑刘备虽有计谋却迟缓;曹操笑后确也出现了敌情,但已无惊无险。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在赤壁中了周瑜的火攻之计,索性又一把火烧掉所剩战船,率军经华容向江陵一路败退。孙刘联军则水陆并进,尾随曹军,紧追不舍。
其实,当时曹操虽然战败,但面临的形势并不十分严峻。因为在赤壁交锋之前,是曹操强大,孙刘弱小,孙权和刘备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挫败曹操的强大攻势,使曹操不得渡过长江,以保全自己的势力范围,或保证自己不被曹操消灭掉,在胜负未卜的情况下,他们没有也无力抽出部分兵力去在曹操可能败退的路线上去设伏。所以,曹操在败退的路上,虽后有追兵,却前无伏军。可是,在通向华容的道路上,却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山阳公载记》说:曹操战船被烧,率军从华容道步行而归。华容道上一片泥泞,根本无法通行,加之那天又刮大风,行走更加艰难。于是曹操下令,命羸弱之兵割草垫路,大军才得以通过,而羸兵被人马践踏,深陷泥中,死亡无数。眼看大军就要全部通过华容道,曹操不由哈哈大笑。诸将本已狼狈不堪,见曹操大笑,十分不解,问曹操为何发笑。曹操说道:“刘备的才智与我不相上下,但他的计谋总要晚我一步;假使他早派快马至华容道放火,我等必全军覆没了。”曹操话音刚落,接探马报刘备追兵在后面开始顺风点火。但曹操大军已通过华容道,奔江陵而去。
《三国演义》写曹操三次大笑,笑出三个英雄,是为了表现曹操虽奸诈,但不如诸葛亮神机妙算;写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是为了表现关羽知恩图报、义重如山的人格,均系作者欲神化诸葛亮与关羽二人的演义之笔,并非史实。
《关公的教训》
《三国演义》中,关云长败走麦城之后,为吕蒙所摘,被砍掉了脑袋,但“阴魂抱屈”,在玉泉山上空大呼:“还我头来!”这时,一位道行很高的老僧叫普净,给他“指点迷途”,对他说:“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良、文丑、五关六将诸人之头,又向谁索耶?”于是“关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不再纠缠了。
关羽这个人生前尽管《春秋》不离手,军事上战功赫赫,但政治水平并不高,还有点军阀气息。他作为荆州这个重要战略地区的军政长官,不执行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政治、外交路线,往往独行其是。他还有派性,把刘、关、张三兄弟看成一个封闭的特权小圈子,赵云、马超只是他勉强可接受的人物,至于黄忠和他同列“五虎上将”,他就接受不了,气呼呼地说“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似乎只凭他们的小圈子就能包打天下。加上他在军事、政治生涯中的顺利发展与成就中,滋长了严重的骄傲轻敌情绪,这就不仅最终导致了他个人败走麦城,身首异处的结局,还因荆州之失造成了蜀汉王朝衰微下去的起点。
所以,关羽的弱点和失败具有对全局发生重大影响的消极后果,他有不可推诀的责任。他不去认识和检讨自己的错误,却来算其个人的得失帐,呼天号地,要“还我头来!”这种思想格调是不高的,更不必说缺乏政治家的风度了。不过,他还是能痛快地接受批评、帮助的。
《三国演义》中为关云长的一生,留下了不少“美谈”,其内容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时代已多不足取,但其个人的弱点、错误及教训,倒不是没有可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