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抓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19 08:28:35
《魔术帽里的世界》
你们知道为什么魔术师可以从帽子里抓出兔子吗?因为他的帽子链接着一个世界,一个让人留恋忘返的世界。那帽子就像是一扇大门,不过打开它需要钥匙,而这钥匙就是魔术师手里那根筷子似的小棍子。
那个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稀奇!土地变成了巧克力,树干变成饼干,树叶是奶油,小溪中流淌的是果汁,云朵是棉花糖,各式各样的石头是不同口味的糖果,人能长出翅膀、自由飞翔、动物能口吐人言、完成刀耕火种……最有意思的是,那里的作物生长方式很奇怪!在现实世界中,多数植物都在秋天成熟,而在那里却是寒冷的冬天。除此之外,所有作物的模样也发生了巨大改变,黄瓜不是细长的,而是正正方方,像绿色的冰块一样!那芒果也变成了三角形、西瓜变成了棱形……
在帽子连接的奇异世界中,动物也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性。小鸟不再是鸟,而是会说话的小精灵,它们的羽毛会随着心情变化颜色。猫和狗也不再是常见的宠物,它们可以随意变形,时而变成大象,时而变成蝴蝶。
我猜这就是魔术师帽子里的奇特世界,如果可以,我一定要去到里面和它们做一场酣畅淋漓的游戏!
《会抓猫的老鼠作文400字》
有一只老僧,它自豪地说:“我会抓猫,而你们都不会。”又有一只老鼠对它提出疑问:“如果你真的会抓猫的话,你现在就应该去抓猫。每次猫来的时候,你都是第一个逃跑,所以你一定不会抓猫。”
那只老鼠坚持自己的想法:“我并不是逃跑,只是想把猫引诱到其它地方,再去抓猫。”猫尾巴上的跳蚤听到了老鼠的对话,连忙跑过来说:“猫咪来了,你去抓猫吧。”接着猫咪真的走了过来。两只老鼠看到猫咪走来吓得毛骨悚然,连忙逃跑。可是,想不到的事情再次发生了,两只老鼠还没跑多远,猫就已经不再追它们了。老鼠们知道了这件事情后,都觉得这只老鼠会抓猫。不知是怎么回事,一只跳蚤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连忙告诉所有老鼠。老鼠们知道以后,说这只老鼠是最胆小的。这只老鼠说道:“其实我只是把老鼠和猫换了位置,猫可以抓老鼠,为什么不能说老鼠可以抓猫,狼可以抓羊,为什么不能说羊可以抓狼呢?”老鼠们听完以后乐得哈哈大笑。
从此,老鼠们天天都在说:“我们老鼠会抓猫,会抓人,会抓狼。”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速度感知:抓取关键信息。
2.细品文本:学会自读旁批。
3.随文练笔:多角度写心理。
(二)情感目标: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速读——读一个冒险故事
1.默读课文,快速抢答:
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⑵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⑶那座悬崖有多高?
⑷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两个孩子叫什么?
⑸故事发生的起因是什么?
⑹我在爬山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⑺故事的结果是怎样的?
2.简要复述故事
3.补充交代主人公长大后的人生经历,初步领悟文章主旨。
看似不可战胜的巨大困难,如果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就容易战胜了。
莫顿·亨特(1920—2016)(Morton Hunt),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他的代表作有:《自杀》《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 。
二、细品——品一次心理成长
1.指导朗读直接描写人物心理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①内心独白,展示人物心理
例句分析:
(第16段)“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
(第16段)“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
结合旁批:进退两难,孤立无援,心理描写细腻、真实。
②读对应的心理描写,指导朗读
2.讨论描写人物心理状态的几种方法
①写外在行为表现,实际在间接写心理状态。
例句分析:
(第7段)“我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
②写人物语言,实际在间接写心理状态。
例句分析:
(第22段)“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
③写神态表情,实际在间接写心理状态。
例句分析:
(第7段)我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
④写环境特点,实际在烘托心理状态。
例句分析:
(第17段)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周围一片寂静。
(第18段)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
三、趣写——写一段心灵语言
1.技法小结:
内心独白, 表达心理
人物行为, 折射心理
人物语言, 展现心理
人物神态, 印证心理
环境描写, 烘托心理
2.随文练笔
场景:
最怦然心动的时刻……(收到心仪已久的礼物;看到倾慕的偶像)
最心惊肉跳的时刻……(偷玩手机,妈妈突然回家了)
最欣喜若狂的时刻……(田径赛拿到金牌;考试意外拿第一)
最羞愧难当的时刻……(考试舞弊,被老师抓获)
要求:
任选一个场景,描写人物心理,100字左右;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表现人物心理的手法。
《他哭了》
几天前我和我的朋友们在小区里玩游戏,我们玩的游戏是鬼抓人。就是其中一个小朋友扮鬼,去抓人,要是被抓住了,就要扮鬼。谁第一个扮鬼呢?我们采用石头剪刀布,输了的人就第一个扮鬼!
我一边跑,一边想怎么把鬼给甩掉,正想着就看见一个人抱上另一个人(恶作剧),他(被抱的人)很急,眼看鬼就要过来了,可是他自己无能为力,所以最终他被抓到了。
他默默的坐在一边,人来了,他也不抓,人叫他也不回答。我猜他心里一定在想,我错了吗?我没有错,我不抓你,你反而来抓我,你怎么不抓别人啊!
他哭了,眼睛中有一闪一闪的泪光,双眼一眨,两滴豆大的泪水流了出来,开始只是下“毛毛雨”,然后“小雨”、“大雨”、“暴风雨”,他越来越伤心和悲痛,因为他委屈啊!
可是他哭完,过了一会儿,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他的不开心一点都不见了,他的开心全都回来了。我从他的身上找不出一点不开心的痕迹。他一会儿蹦到这,一会儿跳到那,我问他刚才为什么哭,他漫不经心的回答:“啊,有吗?”
如果不是我提醒他,他一定忘的一干二净了。这就是我的一个朋友,心很大,不开心的事,一会就能消化了。
指导老师:田娜娜
《春天来了,写春景作文无从下手?8大技巧+案例,超全实用攻略!》
一、抓住景物特征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时间不同,景物的特征也不同。宋代诗人杨万里说得好:“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第三单元的课文,分别写到一年四季:春天,“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夏天,“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城”;秋天,“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廖阔了”;冬天,“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一道白,一道暗黄”。同样的草木在不同季节展现出迥异的风姿。
抓住景物的特点,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要引导学生对景物进行细致观察,并将观察所得铭记于心,正所谓“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同时也要对景物进行细致比较。
景物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学生描写的景物之所以大同小异,甚至雷同,主要原因是对所写的景物没有认真细致的观察,不善于通过比较发现和抓住事物的特点。
而成功的有特点的景物描写,都是作者对所写景物进行深入观察和反复比较的结果。因此,学生在观察中,要善于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中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写。
为此,一要注意不同季节的特征: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季节的变化会引起景物的变化,每个季节的景物都有各自的特征;
二要注意时间变化的特征:有的景物在不同的时间往往各有特征,白昼、夜晚、早晨、黄昏都为景物涂上了不同的色彩;
三要注意气候不同的特征:同一景物在雨中、风中、雾中、雪中所展现的景观是不同的;
四要注意不同的地理特征:南方、北方、城市、乡村、高原、平地,不同的地域,有着各自不同的景物特征,要体现地方色彩。
鲁迅指导青年作者时提出:“现在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又说:“地方色彩,也能增画的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地方的人,却是特色。”
二、选好描写角度
描写景物要选准观察角度。对于同一景物,同一景点,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获得的对景物的印象也会不同。要选好描写的角度,就要先确立观察角度。要指导学生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定点观察和动点观察景物的方法,或远观、或近觑、或仰视、或俯瞰,观察和描写出景物独特的状貌风神。
1. 定点观察:
即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固定的。所谓立足点,是指人们观察事物时所站的位置。我们到一个景点去,固定立足点,视线随身体旋转,上下左右移动,写景状物也就有了多个角度:仰视、俯视、环视和远视,这样将景物一层层地写下来,从而把景物写得层次清楚,鲜明逼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运用定点观察法描写景物,要使学生明白:
第一,要注意选准立足点,哪里最能恰当地表现描绘对象,产生最好的艺术效果,就应把立足点选择在哪里;
第二,要把立足点交代清楚。
2. 移步换景:
就是立足点随着行踪的变化而变化,一边走一边看,走到哪儿,看到哪儿,把景物一步步地写下来。它是定点观察的连续。
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写作时,一要注意把立足点的变换、交换清楚,如交代不清,就会使读者如堕雾中;二是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不能写成“流水账”,一方面,从不同立足点看到的局部景物应各具特色,另一方面,各局部景物合起来又要能反映出描写对象的总面貌、总特征,这样描写景物才能成功。
3. 散点观察:是选取某一范围内的若干景点分别观察,它是定点观察的分散。以老舍《济南的冬天》为例,古老的济南,景色秀丽,素有“家家泉水,户户插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怎样才能更好地把这些美好的景色展现于读者眼前呢?这就有一个写景的角度问题。
老舍先生首先让读者鸟瞰全城,得其全貌(第二段),然后再让读者饱览那一城山色,雪后斜阳(第三、四段),最后才把读者领到垂柳岸边,领略那“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和水藻越晴越绿的水上景色(第五段)。
就其每一幅图景而言,采用的是定点观察的描写角度,就三幅图景总体而言,又采用的是移步换景和散点观察的描写角度。这样由定点到动点地写来,从山到水地写去,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自然,这是就各大层次之间来说的,仅就各大层次内部来看,又同中有异,如写城内既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又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下的山景,笔法活脱,不失灵活变化之致。
三、安排好描写顺序
景物描写还要注意描写的顺序,顺序恰当才能使描写眉目清楚,自然和谐,繁而不乱,多而不杂。
1. 按照景物的方位顺序(即空间顺序)写景。
每种景物都有自己的位置,我们应要求学生选定一个地方进行观察,按照由远及近(或由近至远)、由内至外(或由外至内)等方位顺序去描写景物的情状、风貌,使景物的画面井然有序地展开。
如《济南的冬天》写景时,不但远近并用,大细兼行,而且往往是由近及远、由细而大,或由远而近、由大而细,写来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比如第五段的写景,就是由近而远,由细而大的:先写水冒着点热气,再写水藻,再写垂柳,再写水面的上空以至于半空中、天空上。
而第四段的写景,则是由远而近、由大而细的:先写城外,再写城外的山坡,再写山坡上的小村庄,再写小村庄的房顶上的雪。这种写法,既符合叙述的空间顺序,又适应读者的视觉需要,远近大小各得其宜,使景物或则尺幅百里,或则纤毫毕现。
2. 按时间变化的顺序(时间顺序)写景。
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景物,就是在一天中,时刻不同,景物的色泽、颜色、情状也不会是同一个样子。因而,我们要引导学生按照时间的变化推移,去勾画景物的不同画面。
如朱自清在春雨图里,不但采用了空间顺序由城内写到城外,而且又运用时间顺序由白天写到傍晚再到上灯,时空兼用,共同勾画出春雨图安静、和谐的“独特的美”。
四、巧用联想、想象等修辞
朱自清的《春》写得令人欣喜、陶醉,可谓神妙之笔,因为作者把观察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结合了起来,由果园中满树的果花,想到“仿佛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老舍先生的思维则更为奇特,把济南城外山坡上积雪与草色错杂的“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景象联想成“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并进而别出心裁地想象到“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样由实到虚,再造出新画面,使景物更加神奇美丽,使文章的境界开掘更深。
如此一来,也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使人如临其境。
联想、想象的这种神奇效果和作用,实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悉心玩味、体会并借鉴学习,同时也要教导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不断提高语言素养,丰富自己的词汇,学会多种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灵活运用。
学生学习《春》时,要让他们看到,作者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用拟人描画出繁花似锦、竞相开放的图景;写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用比喻和排比写出春雨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写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用比喻表现春风和煦、温柔的特点。
文章最后,作者连用三个比喻总写春天,从刚落地的娃娃到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写出了春天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耐人寻味。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皆具匠心,使文章读来满口余香,令人过目不忘。
五、调动各种感官体
学生观察景物,习惯用视觉去感受描摹,结果文章犹如一幅静止的并无生机的平面画作。如果学生能习得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去描摹景物的方法,那么文章就会生动许多。
著名作家余光中说:“我们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
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先用视觉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又用嗅觉写“花里带着甜味儿”,还用听觉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这样一幅立体的春花图就展现在眼前,活生生的“满园春色关不住”!在描画春风图时,为突出春风的和煦、芳香和悦耳,首先借助触觉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其次借助嗅觉写“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最后借助听觉写鸟儿“清脆”“宛转”的鸣声和牧童“嘹亮”的短笛声。
这样,从多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具体生动,美妙感人。
六、烘托映衬
要写好景物,还得运用烘托映衬之法。当然,这种方法的实际运用最初对学生而言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只要教师指导有方、点拨得当、训练恰当,假以时日,学生是不难掌握的。
如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以矮松的青黑,映衬树尖上顶着的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色彩鲜明悦目,都是映衬的妙笔。
文章中说到的“黄草山”“小灰色树影”,应该说它们本身算不上怎么美,但是作者把它们放在“空灵的蓝水晶了”里一映衬,这些物象也就显出它们的美来了。的确,有的景物本身就很美,和别的景物一映衬,就显得更美;也有的景物,本身并不怎么美,但是一和别的景物映衬起来,就显出美来了。所以我们在写景时适时巧妙地运用烘托和映衬,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当然,也有景物本身是美的,但一经和别的景物映衬起来,反倒失去原来的美了,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
“在方寸的象牙版刻一篇《兰亭序》,至今还有艺术品之称,但倘将这挂在万里长城的墙头,或供在云岗的丈八佛像的足下,它就渺小得看不见了,即使热心者竭力指点,也不过令观者生一种滑稽之感。”
这样看来,学生在进行景物描写时,烘托和映衬的方法还需慎重使用。
因此,要把景物写好,关键不单在映衬,还在映衬得法。映衬得法,就可以相得益彰,或者化平庸为神奇。
七、融情于景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说到底,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达意。
“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点明了情与景的关系。大自然的景物本身是没有喜怒哀乐、爱憎褒贬的,但作者带着情感(如欢乐、悲伤、苦闷、烦恼等)去观察描写时,便赋予了景物鲜明的感情色彩。
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的就是景物的色彩是由感情色彩决定的,不是晴天都明媚,阴天都悲凉。同一个场景,同一种自然风光,在不同作者的眼里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主要是作者的不同感情,通过不同物象的细节描写反映出来的。
同为秋天,何其芳说:“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字里行间溢满丰收的喜悦;马致远却说“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极力渲染萧瑟苍凉的气氛,以表达游子的乡愁。我们也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使之懂得流动着情感的语言才富有感染力,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因此,要让学生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陶醉之情,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八、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以静止的景物和动态的景物相互映衬,可以使景物更具活力和真实画面感,以动写静更显寂静,以静写动更显动感,会使景物灵魂活泼。如《社戏》(鲁迅)中“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句中以静止的山来写飞速前行的船,写出“我”与小伙伴月下行船去看戏时的愉快迫切的心情。
静景和动景是客观存在的。高山、花草、树木及建筑物等,在我们平时的观察中往往是处于静止的状态,而聚散的云彩、风雨中摇曳的花朵、树叶和小草等却处于活动、变化的状态。学生观察和描写景物时,既要注意它的静态,又要注意它的动态。
若只写静景,就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动笔时,需把这两者结合起来,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两相对比,相互映衬,这样绘景才会生动、活泼,写出的文章方能情趣盎然。
《拒绝等待》
等待是停滞不前的借口。
等待是耐心与决心的对战。
等待也是不懂抓住机遇的人怯懦的表现。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伊人对爱人的眷恋等待,是望穿一潭秋水后死一般沉寂的遗憾。这般等,是痴亦是醉,花一般美好烂漫的及笄之年就在这漫长的天各一方等待中消逝了,等待固然是毅力与执著,但也应在做出决定之前认真斟酌是否值得。
“在事情的最初就抓住机遇,这比等待机遇敲响你的门简单得多”,这是伟大文学家培根的主张,对此我也十分赞同,像守株待兔般无原则无智慧的等待不仅无意义更是懦弱的行为。因此,与其等待你渴望的东西降临,倒不如怀揣信心去追求。
倘若人人都等待社会的进步来带动个人的富足,那还会有援藏的孔繁森吗?还会有抗日精神,长征精神吗?这些勇于追求理想不甘坐以等待的鲜活事例正是对拒绝等待,勇于开拓最好的诠释。
等待是禁锢追求的牢房。
等待是前进者身上的枷锁。
等待是消逝在沙漏中蓝色的沙粒。
那么你还在等待什么呢?赶紧怀揣着希望与理想勇敢地上路吧!“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篮球哥儿们》
一(7)班的篮球哥儿们个儿不高,水平不高,投球不准,抓球不稳,可这些哥儿们就喜欢抱着西瓜似的篮球东跑跑西跳跳,左拍拍右跃跃。老师们说他们疯,他们不高兴了,把小嘴嗽得老高,还连声叫道,16岁的男孩充满朝气,就应这样,你们也有过16 岁,难道你们不理解吗? 一(7)班的篮球哥儿们有耐心,有毅力,不气馁不骄傲,半年下来他们每人都练就了一招或反身上篮或随手勾球或三步上篮的好本领,赛起球来,他们竟潇洒地挫败了四班,覆灭了五班,战胜了六班,打垮了八班,得了个“全校第一”的光荣称号。
于是,一 (7)班的篮球哥儿们常托着筱球在别班的篮球高手面前得意地晃过去晃过来 一(7)班的篮球哥儿们打起球来活泼得胜过小精灵,在场上连续跑_L一两个小时,他们虽汗流满面,却不会累得气喘如牛。他们打起球来如鱼得水,活蹦乱跳,求起学来更是如鱼得水,思维畅快。因此,一(7)班的篮球哥J匕们的成绩虽不能名列前茅,却也不会名落孙山,只要中等偏上。看那几个哥儿们,有时为了一道解析几何题争得面红耳赤,青筋暴起,指手画脚,大声嚷嚷。
一(7)班的篮球哥儿们不是圣人,因此也会遇到麻烦,也会悲伤,会倒霉。每次考试下来,倘若他们考得不理想,他们也会学着女生娇气地说一声:“唉,又这么差。”但很快又会哼着“我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高兴地蹦跳起来。 瞧,这就是一(7)班的篮球哥儿们,他们爱打球,爱学习,充满朝气,充满信心。
【简评]文章善用排比句,富有节奏感。由于是亲身经历,写得真实。用词准,概括性强,人物性格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