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课上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11-26 05:25:14
《课堂上来了一只小蜜蜂》
今天语文课上,我们都在认真听老师讲课。
忽然,一阵“嗡嗡嗡……”。我随着声响看过去,呀!原来是一只小蜜蜂!
这只小蜜蜂可真够调皮的。它就像一个爱捣蛋的孩子,闪着翅膀在教室里横冲直撞。它是不是迷路了?会不会到处蜇人啊?
小蜜蜂继续在教室里乱转,一会儿飞到黑板上,一会飞到电灯旁,一会飞到同学们之间。同学们可被它吓得不轻。有的很害怕,小蜜蜂一靠近就赶紧把头埋到桌子底下,生怕蜜蜂蛰到自己;有的拿出课本,想用它挡住蜜蜂的飞行路线;也有同学满脸好奇,盯住蜜蜂,想知道蜜蜂究竟要干什么。我就不怕了,毕竟蜜蜂飞得离我远。
正当教室里闹哄哄的时候,老师轻声说:“大家不要慌,蜜蜂不会主动攻击我们的。”可是这话丝毫不管用,大家还是东躲西藏。我甚至看到有的同学吓得从座位上蹦起来,还有的同学已经忍不住尖叫起来。
突然,教室一暗,原来是老师把灯关了。
“稍等片刻,蜜蜂就会飞出去了。”老师又说,“蜜蜂应该比较喜欢光线柔和的地方。”
果然,没一会儿,蜜蜂终于飞出窗外,同学们都舒了一口气。教室又恢复了往常的平静,我们又开始继续上课了。
小蜜蜂,它又飞去哪里了呢……
(小作者是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私立广厦学校三年级学生)
后 记
小蜜蜂成了课堂的小插曲,给我们带来的别样的乐趣,也给我提供了写日记的内容。
家长感言
生活里的小意外成了孩子的写作素材,既看到了他的童真,也欣慰于他能用心捕捉日常里的别样乐趣。
教师赏析
小蜜蜂来做客时,正是我的课。小方同学的细节描写格外生动,“横冲直撞”“飞到黑板上、电灯旁、同学们之间”等表述,真实还原了蜜蜂的调皮和课堂上的这段小插曲,画面感十足。(李菲)
《她笑了》
科学课上,老师布置了“鸡蛋浮起来”的实验,同桌苏瑶皱着眉,手里的盐罐都快捏变形了。她试了三次,鸡蛋始终沉在杯底,鼻尖沁出细汗,眼圈都有点红。
“别急,我帮你看看!”我凑过去,发现她盐加得太少,还没搅拌均匀。我们一起把杯子里的水倒了些,重新加了满满两勺盐,我拿着筷子快速搅动,盐粒渐渐化开,水变得浑浊起来。
苏瑶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把鸡蛋放进盐水里。鸡蛋先晃了晃,竟慢慢离开了杯底,像个小皮球似的浮了上来!她瞪大了眼睛,愣了两秒,突然嘴角向上扬起,眼睛弯成了月牙。
“成功啦!它浮起来了!”她拍手欢呼,脸颊泛起甜甜的红晕,之前的沮丧全没了。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她脸上,那笑容比春日的花朵还灿烂。她拉着我的手,反复看着浮在水面的鸡蛋,眼里满是欢喜。
原来,坚持和互助能换来这样甜美的笑容。那一笑,不仅印在我心里,更让我明白,遇到困难不放弃,就会有惊喜等着我们。
《一次难忘的游戏》
周四的语文课上,老师神秘地拿出一袋饼干,宣布今天要玩一个游戏,叫做“挤眉弄眼吃饼干”。大家欢呼起来,纷纷举手。我幸运地被选中了,心开始“咚咚”地跳,暗暗在心中打气。
游戏开始,我屏住呼吸,眼睛死死地盯着鼻梁上的饼干,小心翼翼地抖动着面部肌肉。那饼干仿佛口香糖粘住了一样,一动不动。我皱起鼻子,脸也开始一抽一抽的。饼干忽然动了一下,往下掉,我灵巧地用舌头接住了。
最让我佩服的是同桌小赵,他像在表演杂技一样,一会儿挑眉,一会儿眨眼,嘴巴一张一合。在他眼、鼻、嘴和脸的相互配合努力下,很快就成功了。那一刻,教室里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一次游戏,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欢乐,还让我们明白,面对挑战时紧张也在所难免,但坚持不懈、保持冷静,努力克服困难才能收获成功。这个游戏将成为我难忘的回忆,也让我更加期待下一次的欢乐挑战。
《一根彩带的秘密》
语文课上,老师给每位同学都发了一根漂亮的彩带。我们立刻围过去问:“老师,今天发彩带给我们做什么呀?”老师神秘地笑了笑:“等一会儿你们就知道啦。”
没过多久,老师公布了游戏规则:“要用一只手把彩带系在另一只手上,还要打出一个漂亮的蝴蝶结,限时3分钟哦!”
游戏开始了,我拿着彩带往手腕上缠。用左手绕了个圈,把彩带一头塞进圈里,可不管拽哪一头,彩带都会“啪”地弹开,变回原来的样子。这彩带真调皮,像个不听话的小娃娃!我只好把它摊在桌子上,盯着它犯愁。扭头一看,周围的同学也都皱着眉,一个个耷拉着脑袋——3分钟很快过去了,居然没人成功。
就在大家泄气的时候,老师提醒:“你们可以两人合作呀!”我立刻和旁边的同学组队,凑成了“一双手”:他伸出右手,我伸出左手,我扶着彩带,他灵活地打圈、轻拉,很快就帮我系好了蝴蝶结。接着我也帮他,他的手腕上也多了一只“彩蝶”。
看着手腕上晃悠悠的蝴蝶结,我心里美滋滋的。这次游戏让我懂了一个大道理:只用一只手做事,其实挺不方便的;要是遇到有困难的人,我们搭把手帮一帮,就能一起把事情做好啦!
《彩带里的大道理》
今天语文课上,老师给每人发了一根红绸带。正当我们摸不着头脑时,老师宣布了游戏规则:“用一只手,把红绸带系在另一只手上哦!”话音刚落,计时器“嘀”地响了,全班立刻手忙脚乱起来——这绸带像个调皮的孩子,叫它往左它偏往右,怎么都不听话。
有的同学先把绸带按在手上系,有的干脆铺在桌上折腾,可越忙越乱。我攥着绸带往左手腕上绕,刚想勾住带子,它“哧溜”一下滑到了胳膊肘;同桌更夸张,把绸带缠成了“麻花”,急得对着带子小声嘟囔:“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老师在教室里转着,看我们愁眉苦脸的样子,一会儿摇摇头,一会儿又偷偷笑。没等我们反应过来,“嘀”的一声,时间到了。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手腕上的绸带要么松松垮垮,要么缠成了一团,没一个系好的。
这时候老师笑着提醒:“可以两个人合作呀!”“嘀——”计时器再次响起,我一把拽住旁边的同桌:“快,你帮我扶着!”他立刻伸出右手,按住我手腕上的绸带一头,我用左手捏住另一头,顺着他的手绕了个圈,轻轻一拉,蝴蝶结就稳稳“贴”在了手腕上。刚系好我的,他就把自己的绸带递过来:“该我啦!”我学着他的样子按住带子,他手指一绕一拉,红绸带也乖乖“趴”在了他的手腕上。才一分钟,全班同学的手腕都飘起了红绸带,同桌还晃着手腕跟我比:“你看我的蝴蝶结比你的圆!”
看着手腕上晃悠悠的绸带,我心里透亮:要是没有同伴帮忙,好多事都难办;可只要搭把手,再难的事也能轻松做好。这彩绸带让我懂了“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道理——团结在一起,就没有闯不过的难关!
《语文课上的红绸带》
语文课上,李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条红绸带。
“咦,这条绸带发给我们是要干什么呢?”我自言自语道,其他人也露出了莫名其妙的表情。老师让我们猜猜红绸带的用途,还提示:“这是一个小游戏哦。”同学们立刻炸开了锅:小丽问:“难道是‘你说我猜’?”老师摇摇头:“不对哦!再给个提示——这个游戏是需要用手的。”刚才抢答的小雨立刻把手放下,嘀咕着:“什么游戏要用绸带,还要用手啊?”
一分钟过去了,没人猜中答案。老师叹了口气,刚开口说“这个游戏的规则是……”,所有人的目光都“唰”地聚到了她身上。老师接着说:“在3分钟内,用一只手把红绸带系在自己的另一只手腕上,还要打一个蝴蝶结。”话音刚落,她就喊道:“倒计时开始!”
同学们被这突如其来的指令弄懵了,手忙脚乱地行动起来:有的想用嘴叼着绸带,有的想用下巴压着绸子……3分钟到了,居然没一个人成功。
老师笑着提醒:“两个人合作,不就能凑出一双手了吗?”她再次按下计时器。这次3分钟还没到,大家都完成了任务——没人失败!
最后老师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现在你们知道这个游戏是想告诉我们什么了吧?”
《语文课上的阳光》
周四,是连续多日被阴云笼罩后,唯一全天都有太阳的日子。那阳光,带着久违的、能把人焐热的暖意,洋洋洒洒地泼在身上,叫人心里头都跟着敞亮起来,像被什么甜丝丝的东西填满了。
上午前三节课,我整个人都埋在书本和习题堆里,脑子被各种公式、知识点塞得满满当当,压根儿没心思,也没留意到这热烈又满是激情的阳光。直到上午最后一节语文课,老师带着我们读《黄河颂》。“啊,黄河!……” 激昂又有力的朗诵声在教室里响起来时,我才下意识地抬起头,朝窗外望了过去。
哇,好刺眼!但那阳光洒在树叶上,叶片像是被能工巧匠镶上了一层价值不菲的金边,闪烁着耀眼的金光,晃得人眼睛都要眯起来。我看了一小会儿,因为实在太晃眼,便把视线重新移回了课本。
就在这个时候,阳光像是个调皮的小家伙,从前桌同学的书包上溜了过来,悄没声儿地、轻手轻脚地落到了我的书本上,恰好就照亮了《黄河颂》的文字。这一次,我没有拉上窗帘,总觉得它是特意寻到这儿来的,我又何必去阻拦呢?或许是《黄河颂》有着独特的力量,连阳光都被深深吸引,赖在这儿不肯走了。
我在书上写着笔记,墨水在纸上缓缓流淌,在这热烈阳光的映照下,仿佛也被染上了缤纷的色彩,不再是单调的黑。旁边印刷的字体,也因为有了光线,有了不一样的姿态和活力,好似被注入了生命一般,在纸上欢快地跃动着,像是在和我一起感受文字里的豪情。我盯着它们看了一会儿,语文老师的讲课越来越激动,那些文字也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边,充满了蓬勃的力量。
可当我再抬起头时,眼睛却有些受不住这强烈的光线,瞬间发黑。我愣了愣,无奈之下,只好拉上了窗帘。没了阳光,才过了十分钟,我就觉得好像缺了点什么,连课文都好像少了几分热血沸腾的感觉。但那阳光实在是太刺眼了,我纠结了几分钟,到底还是不忍心将它拒之门外,心里头怪想念它的。于是,我又拉开了帘子,阳光立马 “飞奔” 到我的书上,又开始活蹦乱跳起来,课本也重新被注入了活力,变得热情而豪迈。我心里一乐,由着它 “玩耍”,便专心致志地听起课来。
快下课的时候,光照渐渐淡了,或许是它也累了吧。而我们,用充满激情、热烈且富有力量的声音朗诵着《黄河颂》,它就在一旁默默地听着。直到下课铃响,教室里的人群散去,它才悄然转到大楼后头,去照耀别的地方了。
点评
这篇习作以灵动的笔触捕捉了课堂上稍纵即逝的诗意瞬间,其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将无形的“阳光”与抽象的“文情”巧妙融合,营造出物我交融的动人意境。作者笔下的阳光,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一位被《黄河颂》吸引的“调皮”听众,一个在书页上“活蹦乱跳”的伙伴,这种精妙的拟人与通感手法,让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情趣与美感。文章对心理波动的刻画也极为细腻,从“拉上窗帘”到“不忍心”而重新拉开,这一细微的举动将内心对光明与激情的眷恋展现得淋漓尽致。原来,最美的课堂体验,源于一颗对万物敏感的心,以及将外在景致与内在感悟无缝衔接的出色能力。
《做手工》
劳动课上,老师放了不倒翁的视频,我眼睛都看直了——太想自己做一个啦!一回家,我就迫不及待地找出材料:圆滚滚的鸡蛋、沉甸甸的小螺母、花花绿绿的彩纸,还有彩笔、软乎乎的黏土和小剪刀,一应俱全,准备开工!
首先处理鸡蛋,我轻轻捏住鸡蛋,用小勺子敲了个小洞,再慢慢剥掉顶端一点蛋壳,让蛋黄蛋清流进碗里。接着用水把蛋壳冲得干干净净,摸起来滑溜溜的,像个小摇篮。然后我把小螺母放进蛋壳底部,又揪了块黏土塞进蛋壳肚子里,把螺母裹得严严实实,像给蛋壳喂饱了饭,这样它就站得稳啦!
最后该打扮啦!我用彩笔给蛋壳画了圆溜溜的笑眼睛,还有翘翘的小嘴巴,又用纸剪了顶小帽子,粘在蛋壳的小窟窿上。大功告成,不倒翁做好啦!
我轻轻推它,它摇来摇去像喝醉的老爷爷,但始终不倒下!妈妈说它像我学跳绳,摔倒了再爬起来,坚持就会成功,我觉得太对啦!我要向不倒翁学习,永不言败。
《心向宝岛美景》
今天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日月潭》这篇课文,我才真正领略到它的迷人风采!课文中写道,日月潭的湖水碧绿如玉,湖中央的光华岛宛如一颗镶嵌在碧波中的绿宝石,把湖水分成两半,一半圆圆如太阳,一半弯弯似月亮。难怪人们给它起了这样富有诗意的名字。
课文还描绘了日月潭在不同时刻的美景:清晨,湖面上薄雾轻笼,像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轻纱;中午,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闪闪烁烁,仿佛无数颗碎银在跳跃;下雨时,周围的群山被云雾环绕,宛如仙境一般。
我最爱的是清晨的日月潭,因为它静谧而神秘,好像在悄悄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学完课文,我真想去台湾亲眼看看它的模样,感受那份独特的宁静与美丽。
《我的小房子》
今天美术课上,张老师教我们做手工,我做的是一个可爱的小房子。
做小房子需要准备彩色卡纸、剪刀和胶水。我先用彩色卡纸剪出墙体和屋顶的形状,然后用胶水小心翼翼地把墙体的四边粘在一起。可是,我刚一松手,小房子就摇摇晃晃地“躺”了下去,怎么也站不稳。我有点着急,但想了想,是不是胶水涂得太少了?我试着接缝处仔细地多涂了一些,然后用手轻轻扶着它,心里默默地数着:“一、二、三……”这次,它终于稳稳地站住啦!
接着,我把红色的屋顶像一顶帅气的帽子一样,粘在墙体的上方。最后,该装上门窗了。我拿起黄色的卡纸,先剪出一扇小巧的门,又剪了一扇带着“田”字格的窗户,把它们贴在小房子的正面,就这样,属于我的小房子就这样做成功啦!
看着我亲手做的小房子,我心里满满的成就感!它就像一个温暖的家,我真想变小了住进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