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月半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00:24:30
《陶醉于月半月圆初二作文》
陶醉于月半月圆初二作文
陶醉于花落花开,陶醉于潮退潮涨,陶醉于日落日出,更陶醉于月半月圆。
我爱月初的月,陶醉于它的缺憾。喜爱它"新月似银钩,弯弯挂客愁。"的乡愁,欣赏它"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寂静,沉醉它"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的秀美。它如细细的芽,如弯弯的钩。渐渐地变圆,渐渐地变亮。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希望,寄托着越来越多的美好。
我更爱中秋的月,陶醉于他的完美。喜爱它"举杯邀月饮,对影成三人"的'孤寂,欣赏它"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放,沉醉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它如雪白的玉盘,如瑶台的明镜。静静地微笑,轻轻地歌唱。承载着古今中外的情感,寄托着亿万游子的思乡情。
中秋的月高挂在海上,陶醉于它洒下的丝丝光亮,不知痴了多少文人雅士。"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时,月是思念亲友的伤感。天上一轮月,水中起涟漪。在大海的咆哮中静静地微笑。
中秋的月低悬在山中,陶醉于它留下的阵阵歌声,不知迷了多少闲人隐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时,月是高洁傲岸的情操。山上一轮月,心海自澎湃。在山群的映衬中轻轻地歌唱。中秋的月显现在都市,陶醉于它的默默,虽有万灯与其争辉,虽有千光与其争宠,它依然静默,安详。
中秋的月暗照在田间,燕鸣妮妮,蝉鸣聒聒,万物都在梦中,享受着月光的洗涤。人生如月,有缺必有圆。如果没有月半,又如何能欣赏到月圆时的完美;如果只有月圆,那又如何能体味到它的万种味道。陶醉于月半与月圆,陶醉于缺憾与完美。
【陶醉于月半月圆初二作文】
《过七月半》
“奶奶,你今天怎么买那么多的菜呀?”看到奶奶拎着大袋小袋回来,我疑惑地问道。
“要过七月半啊!”奶奶回答道。
“七月半算啥呀?”我边去接奶奶手中的袋子边问。
“就是烧点菜祭奠一下已故的老祖宗。”奶奶说道。
对于奶奶的回答我不是很理解,于是我拿手机上网查阅了一下七月半的来历,原来是每年夏历七月十五这这天,是中国传统中的重要节日——中元节,但是,“中元节”是中国道教的叫法;夏历七月十五这天,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民间则称之为“鬼节”。人们在祭祀自己祖先同时,还不会忘记那些没有着落的孤魂野鬼们,人们也会在这天祭祀一下各路的孤魂野鬼。长此以往,就在民间形成了敬孤文化传统。
夜色很快便拉开了帷幕,爸爸与妈妈抬起圆桌,我们连忙把奶奶准备好的美味佳肴和水果放上去,又放了一圈小酒杯与筷子,筷子奶奶要求2只筷子并在一起,我小心翼翼的把一双双筷子按奶奶要求摆放在小酒杯旁边,这时奶奶就往酒杯里面到点黄酒,嘴巴里念叨着:你们都来吃哦!最后点上蜡烛与香,奶奶带头磕拜,嘴里说道保佑一家人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还说保佑我和妹妹成绩好。然后我们一个个接着磕拜。连平时嘻嘻哈哈的妹妹此刻也很严肃地磕拜起来。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奶奶说要烧纸钱了,只见奶奶把纸钱放进桶里,然后点火,楼上烧光之后,就去楼下烧,如果楼下也烧光了,那么就可以吹掉那两炷蜡烛了。听奶奶说,这些纸钱是要给先祖们的,在烧的时候,奶奶嘴里一直念念叨叨地,让祖先们自己去把这些钱分一下。
这一天,在外辛苦打工的爷爷也回来了,看到这一桌子的饭菜,仿佛一整天的疲劳都瞬间烟消云散了。全家人围坐在桌子旁,开始吃饭啦!但在吃饭时奶奶说要把每个菜稍微翻一下再吃,要不祖先吃过直接吃会变笨的。虽然觉得奶奶这一说法不科学,但是我们还是照做了。
《《峨眉山月歌》》
【年代】:唐
【作者】:李白——《峨眉山月歌》
【内容】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赏析】: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
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周啸天)